我們最擅長的就是用自己的經驗來教育孩子,這無可厚非,但一定要很清晰哪些經驗可以直接傳遞,哪些路一定要他們自己走過,否則會相當危險。
在任何課程和講座中,沒有老師也沒有學生的區(qū)分,我更不認為有所謂教導。有的只是方法的提供,經驗的分享,我們自己的方法未必適合對方,我們分享的經驗未必可以照搬,你通過念經持咒,他可通過坐禪,你通過登山,他可通過涉水,這中間是沒有差別好壞的。
我更喜歡用陪伴這個詞。不帶有自己的主觀標準,一路陪伴著前行,當對方需要支持的時候,我們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guī)椭惆榈母钜饬x是讓他通過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而非通過我,這樣會減少很多依賴性。
真正的教育者會讓對方積聚力量成長起來,而不是永遠充當對方的枴杖。
也許在經驗分享的過程中,也許在雙方的溝通中,有一兩句話產生了反應,那也是時間到了,因緣際會的產物,假如他內心里沒有火種,你四處飛濺的火花如何能夠點燃他?
對孩子的愛,一定要基于尊重。所謂尊重,就是讓他學習自己處理自己的生活,這樣才能教育出一個主動承擔責任的人。有時候看起來會殘酷一些,冷酷一些,但最深層次的愛遠非我們看到的表面那樣。
孩子長到16歲以上,家長說話的口氣就要開始改變,遇到任何問題不能再武斷地給出結論,而是用“我們來探討一下”這樣的口氣進行溝通和交流。
“這個問題,我們來探討一下”。我很喜歡這句話,將自己和孩子放在一個平等的層面,就一個問題各抒己見,最后引導孩子得出屬于他的結論。
這樣的人生,是主動的人生。
選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