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以及網絡化的發(fā)展使得多元價值日益凸顯,而價值的多元也給德育帶來了一些新問題:東西方對于個人價值與公共價值的認識差異,主流價值觀與多元價值追求的張力,等等。在價值多元境遇下,德育的困境與抉擇問題是如此復雜,以至于我們無法輕松地作出回答?!霸谥髁饕庾R形態(tài)與嚴酷現(xiàn)實的夾縫中游走的學校道德教育,在某些時刻甚至徒增他們的反叛與對抗,甚至讓一些青少年的人格發(fā)生畸變?!比欢?,不論是價值多元對德育帶來的挑戰(zhàn)還是德育工作的現(xiàn)實困境,都要求我們不斷加強德育專業(yè)化建設,予以積極應對,從而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檀傳寶教授等所著的《走向德育專業(yè)化——學校德育100問》(以下簡稱《學校德育100問》)正嘗試解答這些問題。全書分理論、流派、熱點、實務四部分,對德育專業(yè)化的各類問題進行了庖丁解牛式的解答,從而成為“一本深入淺出、大眾化的教師德育專業(yè)化讀本”。盡管《學校德育100問》是一本“務實”的實務指導書,我們還是可以從中看到作者對于德育專業(yè)化以及價值多元境遇下德育的困境與抉擇問題的理論關切。
一、德育專業(yè)化之重——以培養(yǎng)“公民意識”為終極目的
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當前的教育日益以質量取代目的作為衡量教育成敗的標準。[1]多數學生進入學校接受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技能以獲得生存和發(fā)展的能力,或者更抽象地說就是為了成功。誠然,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渴望韓寒、丁俊暉的少年成名……然而,這些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不僅是要讓學生在名利方面獲得所謂的成功,還必須關懷學生的生命世界,使學生在精神世界擁有幸福的人生。所以,教育要保護和提升學生的個人興趣與能力,以使學生活出自我;教育要發(fā)展學生的感知、溝通能力,以使學生擁有親情、友情與愛情;教育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判斷能力、實踐能力、責任感等,以使學生不僅能獲得個人的幸福,更能推動公正社會的發(fā)展,從而與他人幸福地共生。
教育之于學生個人幸福和公正社會生活的價值,不是學科教育所能達至的目的。要獲得個人幸福以及與他人幸福共生需要一些社會條件的保障,如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等,而這些價值是德育以及公民教育所關涉的范疇。公民教育是發(fā)展包括上述理念在內的社會價值觀念的重要途徑。更為深層的原因在于,在價值多元的時代,學生在價值選擇時會有不同的取舍或者偏向,不同人的價值選擇可能會存在分歧與沖突。如何引導學生做出合理的選擇,既保障個人的選擇自由,又能與他人和諧共處,就必須有賴于公民意識所指向的一套規(guī)則與原則,以其來協(xié)調不同個體之間的意志表達。
正是著眼于此,檀傳寶教授提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轉型乃至整體社會的改造[2]。在《學校德育100問》第一輯中,檀傳寶教授分別從社會、教育以及公民素養(yǎng)的現(xiàn)狀方面闡述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意義,論證了德育乃至全部教育都要以培養(yǎng)“公民意識”為終極目的,并指出學校開展公民教育的三種渠道。
基于上述理由,當我們從全部教育及社會改造的視野而不僅僅是道德教育的視角來審視德育時,就能更深刻地認識到德育專業(yè)化在教育轉型及整體社會改造中的重要作用。公民教育是通過民主的教育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那么,我們就需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什么樣的社會是理想的社會?為了這一理想的社會我們應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公民?要培養(yǎng)這樣的公民我們應該教授他們哪些方面的知識、態(tài)度和能力?要教授這些內容我們應該以何種方式進行教育?這些問題的回答直接涉及政治學、法學、社會學、教育學以至哲學、歷史等學科。無論是對這些基礎知識的掌握,還是對具體如何教授這些知識、態(tài)度和能力的方法的學習,都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做到的,而是要通過必要的借鑒、研討和實務學習,才能為德育工作者所掌握。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是當前德育專業(yè)化所要回應的問題。
二、德育專業(yè)化之難——理論闡釋與現(xiàn)實困境
《學校德育100問》的開篇細致地厘清了什么是“大德育”和“小德育”以及二者的關系。所謂“大德育”是指在現(xiàn)實的德育工作中,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無所不包的德育概念;而“小德育”即道德教育?!按蟮掠痹诶碚摵蛯嵺`中面臨諸多困境,然而,“‘小德育’能夠避免‘大德育’所存在的混亂,卻無法全面概括我國學校德育承擔的任務”[3]。《學校德育100問》即展現(xiàn)了這一矛盾與困境。翻閱全書后會發(fā)現(xiàn),《學校德育100問》仍然是以“大德育”的觀念指導全書的編著。這是否是作者“明知故犯”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從本書的前言中我們可以找到問題的答案。檀傳寶教授指出:編撰本書的第二個因緣是“建設北京市未成年人德育專家資源數據庫,為市教委和學校解決其所面臨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熱點、難點問題提供專業(yè)支持”。而且,書中所嘗試回答的問題都是作者“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收集的北京市中小學德育工作面臨的具體問題”。既然一線教師對書中所列的具體問題存在困惑,需要得到相關的指導和解答,那么,為了提供專業(yè)支持而采用“大德育”的策略也算是不得已而為之,這也“殘酷”地說明了德育專業(yè)化的現(xiàn)實困境。
既然選擇“大德育”是實施道德教育的現(xiàn)實選擇,那么,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一方面,由于德育之大,導致大而無當,如德育內容邊界的模糊、德育方法的失當;另一方面,由于大而無當,使得口頭上的重視無法落到實處,德育課變成由最差的老師所上的最差的課[4]。如此一來,德育工作者在面對常規(guī)的、基本的問題時還能照本宣科,但在遭遇青少年多元價值的沖突時就束手無策了,更不要說實現(xiàn)培養(yǎng)“公民意識”的終極目的。對于上述兩個問題的解決,檀傳寶教授認為,“中國教育界亟待完成學校德育的重心轉移:從過分泛化、過度政治化的非常規(guī)德育,走向以道德教育為核心的、基礎的、常規(guī)的學校德育”[5]。即在“學校德育的重心轉移”中逐漸解決“大德育”與“小德育”的問題。而對于教師德育的專業(yè)化,則需要教師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積極主動提升自己的責任意識、教育素養(yǎng)、德育素養(yǎng)和德育實踐能力。
三、德育專業(yè)化之道——批判反思與多元共識
如果說對于德育專業(yè)化重要性及其現(xiàn)實困境的認識是“怎么看”的話,那么,作為教育一線教師,則更為關心“怎么辦”的問題。在《學校德育100問》的前言中,檀傳寶教授中肯地指出,“在宣稱高度重視德育的當代中國社會,‘摸著石頭過河’至今仍然是絕大多數教師德育專業(yè)成長的主要模式”。鑒于德育專業(yè)化之重、德育專業(yè)化之難,“21世紀的中國乃至世界德育實踐都應當告別經驗型,走向專業(yè)化”。德育專業(yè)化之道主要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德育師資層面如何實現(xiàn)教師德育專業(yè)化之道,二是德育方法層面如何在價值多元的境遇中達成多元共識。對于第一個問題,在上述討論中已經論及。在此,我們著重分析第二個問題。
不可否認,我們生活在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然而,價值多元并非意味著這是一個沒有價值或被相對主義支配的社會。多元不僅僅是不同觀點的自由表達,我們仍需要也可能在不同價值中尋求共識,如對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價值的共識。多元也不僅僅是不同觀點的爭鳴碰撞,我們仍需要對論辯、對話規(guī)則的一致認同。美國在經歷對相對主義和過程主義德育理念的反思后復歸品德教育,充分說明了在價值多元時代進行價值教育的必要性。[6]然而,這是一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它需要生活在這個價值多元社會中的人具有獨立判斷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唯此才可能通過對不同價值的重估而在差異性的世界中達成共識。
《學校德育100問》第三輯“熱點篇”中所探討的七個話題都涉及這種價值多元的沖突,對于這些問題的看法因人而異,甚至可能截然相反。比如對于唐駿造假事件,有人認為唐駿不講誠信;另一派則認為唐駿的成就靠的是能力,不必追著造假不放。正是這些具有爭議性的話題,為我們開展德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如《學校德育100問》所言,教師可以將價值澄清法與品格教育法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圍繞“道德與成功的關系”進行討論,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激發(fā)學生對產生不道德的社會土壤進行批判和改造的使命感”。在當前價值多元的時代,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都比以往得到了較大的張揚,他們依靠自主判斷在不同價值中作出抉擇,而不是要教師告訴他們確定的答案。此外,通過評價、反思、感受等環(huán)節(jié)參與這些公共議題的討論,學生能夠體驗到自己價值觀的沖突與堅守,確認自己的價值并尊重他人的價值,從而實現(xiàn)個人幸福和與他人幸福共生的目標。這些具體案例的剖析,為我們如何在價值多元的境遇下開展德育工作,進而使我們的德育由經驗型走向專業(yè)化并最終增強實效性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參考文獻:
[1]鄭新蓉.變遷中的培養(yǎng)目標與教育質量[J].中國教師,2011(22).
[2]檀傳寶.論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轉型——公民教育意義的現(xiàn)代化視角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
[3][4]杜時忠.當前學校德育面臨的十大矛盾[J].當代教育論壇,2004(12).
[5]檀傳寶.道德教育是學校德育的根本[J].教書育人,2009(35).
[6]檀傳寶.第三次浪潮:美國品德教育運動述評[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