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秀萍 馬騁宇
(西安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陜西西安 710077)
近年來,筆者運用大柴胡湯加減治療胃食管反流病患者45例,療效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為我院門診患者,共86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5例:男24例,女21例;最大年齡65歲,最小年齡18歲,平均年齡(35.2±6.8)歲;病程2個月~4年。對照組41例:男22例,女19例;最大年齡62歲,最小年齡19歲,平均年齡(35.4±5.6)歲;病程 1 個月~5 年。2 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胃食管反流病診斷參照如下:(1)主要表現(xiàn)為上腹部及胸骨后燒灼感、燒灼樣疼痛,反酸或嘔吐,或伴吞咽梗阻等;(2)內鏡檢查發(fā)現(xiàn)食管炎;(3)排除其他原因所致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內鏡診斷及分級按洛杉磯世界胃腸病大會制定的四級標準[1]。A級:黏膜破損長徑<5mm;B級:黏膜破損長徑>5mm,但病灶間無融合;C級:黏膜破損融合<食管周徑的75%;D級:黏膜破損累及食管周徑的75%以上。
1.3 納入標準 符合胃食管反流病臨床表現(xiàn)并經(jīng)內鏡檢查確診,且近期未服用過抑酸劑及其他影響胃腸道功能的藥物。此外,排除消化性潰瘍及合并心、肺等全身性疾病者。
2.1 治療組 給予中藥煎劑大柴胡湯加減方口服。方藥組成:柴胡 10g,黃芩 10g,清半夏 10g,白芍20g,炒枳實 15g,厚樸 12g,生大黃 3g,炙甘草 6g,大棗3枚,生姜9g。加味法:反酸者加烏賊骨30g、煅瓦楞子30g;燒心者加黃連6g、吳茱萸3g;胸骨后疼痛者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0g;噯氣者加郁金10g。每日1劑,水煎2次得藥汁400mL,分早晚2次空腹溫服。
2.2 對照組 口服奧美拉唑腸溶片20mg,每天2次;多潘立酮(嗎丁啉)片10mg,每天3次。
2組患者均以4周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觀察。
3.1 療效指標 于治療前后分別記錄患者燒心、胸痛、反酸及噯氣等臨床癥候。按癥狀輕重分為4度:(1)無癥狀;(2)輕度:患者需經(jīng)提醒方能感覺有癥狀;(3)中度:有癥狀主訴但不影響生活;(4)重度:有明顯癥狀主訴且影響日常生活。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為治愈,癥狀分級減少2級為顯效,癥狀分級減少1級為有效,癥狀無變化或加重為無效。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華醫(yī)學會消化內鏡學會制定的《反流性食管?。ㄑ祝┰\斷及治療方案》(試行)判定療效。治愈:燒心、胸痛、吞咽困難、反胃等癥狀消失,內鏡積分為0分;顯效:燒心、胸痛、吞咽困難、反胃等癥狀部分消失,內鏡積分減少2分;有效:燒心、胸痛、吞咽困難、反胃等癥狀減輕或部分改善,內鏡積分減少1分;無效:癥狀無改善,內鏡積分無變化或增加1分以上。
3.3 治療結果
3.3.1 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45例中,治愈23例,顯效10例,有效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1.1%;對照組41例中,治愈10例,顯效8例,有效11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70.7%。2組總有效率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3.3.2 臨床主要癥候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主要癥候療效比較 例
胃食管反流病為臨床常見的消化道疾病,隨著現(xiàn)代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飲食結構的變化,肥胖人群的增加,導致該病的發(fā)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該病主要是由多種因素造成胃內容物[酸和(或)膽汁]反流至食管所引起的食管黏膜損傷。臨床表現(xiàn)為上腹部或胸骨后燒灼感或疼痛,常發(fā)生于餐后平臥或腹內壓增加時,直立或口服制酸劑可緩解。西藥治療主要為抑制胃酸分泌,保護消化道黏膜為主,但副作用明顯,且價格較高。
本病屬中醫(yī)學“胃脘痛”、“吐酸”、“嘈雜”等范疇。膽與胃同為六腑之一,六腑氣機“以通為降,以降為和”,膽胃相互協(xié)調,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膽胃的升降關系,就是膽中清氣引胃氣上行,胃中濁氣引膽汁下降,故有“胃隨膽升”、“膽隨胃降”之說?,F(xiàn)代臨床研究表明,胃部疾病若造成幽門功能紊亂,既可使膽汁反流,破壞胃黏膜屏障,從而加重胃的基礎病變,又可使縮膽囊素分泌減少,致使膽囊收縮功能減弱,形成膽汁淤積。誠如《靈樞·四時氣》曰:“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备鶕?jù)本病的臨床表現(xiàn)及有關理論,筆者認為本病的病位在胃、膽,涉及肝臟,其病機主要為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而膽邪上泛。大柴胡湯出自漢代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原為治療少陽陽明合病,與本病的證候特征基本相符,筆者以之化裁治療本病。方中柴胡、黃芩能清解肝膽郁熱;大黃、枳實泄陽明熱結之實;白芍緩急止痛,與大黃相配,可治腹中實痛,與枳實相伍,可治氣血不和的腹痛、煩滿不得臥;厚樸、陳皮助半夏降逆和胃,配伍生姜重用,以治嘔逆;生姜、大棗調和腸胃而不傷中,如此內外兼顧,則少明陽明可解。諸藥合用,燒心可除,胸痛可消,反酸可止,噯氣可順。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本病屬胃腸運動節(jié)律紊亂,與中醫(yī)學的氣機升降失常、陰陽不和相吻合[2]。柴胡能利膽消炎,枳實有促進胃腸蠕動及增強胃排空能力,與枳實合用,可降低迷走神經(jīng)的興奮性,提高幽門括約肌的張力,從而控制膽汁反流,抑制胃酸過度分泌的作用,故大柴胡湯對胃食管反流病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1]中華醫(yī)學會消化內鏡學會.反流性食管?。ㄑ祝┰\斷及治療方案(試行).中華內科雜志,2000,39(3):210
[2]段素社,張學林.中醫(yī)辨證治療胃運動功能障礙的臨床研究.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6,23(12):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