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剛,董嫻蔚,孫曉敏,汪 春
(1.南京軍區(qū)杭州療養(yǎng)院理體療專科中心,浙江杭州310007;2.解放軍第128醫(yī)院康復中心,浙江 杭州310007)
腦卒中是各種血管源性腦病變引起的腦功能障礙,是急性腦循環(huán)障礙導致局限性或彌漫性腦功能缺損的臨床事件,是當今影響人類生命質量,造成病人各項功能障礙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之一。在腦卒中患者各項功能障礙中,吞咽障礙是多見的并發(fā)癥,這種并發(fā)癥可以顯著影響患者的臨床預后,可增加死亡率,延長住院日,增加殘障的發(fā)生率,基至可能因為誤吸導致肺部感染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而有資料顯示,老年人腦卒中后出現(xiàn)吞咽障礙的發(fā)生率在37%~78%左右[1],由于身體狀況的原因,老年人出現(xiàn)吞咽障礙后的預后就更差,這也就增加了老年患者的殘疾率和病死率。
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康復中心住院的腦卒中患者90例,年齡在70歲以上,有較典型的吞咽功能障礙,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齡在70歲~85歲之間,平均年齡在75.46歲。其中27例為腦梗死后遺癥患者,63例為急性腦出血后遺癥患者。
入選標準:①明確診斷為腦卒中,西醫(yī)診斷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2],中醫(yī)診斷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起草制訂的《中風病辯證診斷標準(試行)》[3];②年齡在70~85歲;③患者有明確吞咽障礙的臨床診斷依據(jù),同時必須意識清晰,生命體征平穩(wěn);④患者能有效配合醫(yī)務人員的檢查與治療;⑤患者或家屬對治療情況知情,并取得積極支持和配合。
排除標準:①患者認知存在障礙,不能有效配合完成該治療,或本人及家屬不同意參與者;②并發(fā)有嚴重心功能、肝功能或腎功能障礙,無法完成該治療者;③有嚴重暈針等不適合完成此項治療者;④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頭針取大腦相應皮質區(qū),穴選廉泉、翳風、天突、扶突、金津、玉液、三陰交、豐隆、太沖等。穴位處用75%酒精消毒,選用1.5寸毫針進針。廉泉穴以得氣為度,針用瀉法;翳風穴位刺向喉結方向,使針感傳到咽喉部為佳。左金津、右玉液用三棱針點刺出血,一周2次,注意絕對消毒。天突穴先直刺0.2~0.3寸,然后將針尖向下,緊靠胸骨柄后方刺入1~1.5寸。必須嚴格掌握針刺的角度和深度,以防刺傷肺和有關動靜脈。其余穴位按要求選用適當毫針,均采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25 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共針刺3個療程統(tǒng)計后做評估。
2.2.1 基礎訓練 ①咽部冷刺激與空吞咽,每次10 min,每日2次;②聲門閉鎖訓練,每次10 min,每日2次。
2.2.2 攝食訓練 經過基礎訓練,吞咽功能達到4~6級時,開始進行攝食訓練。選擇既有代償作用又安全的體位,一般患者軀干取30°仰臥位,頭部前屈,偏癱側肩部用枕頭墊起,輔助者位于患者健側。食物形態(tài)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攝食的量本著先以少量試之(3~4 ml),然后酌情增加標準。
2.2.3 攝食—吞咽障礙綜合訓練 加強口腔功能訓練的同時,應積極提倡綜合訓練,包括肌力訓練、排痰法的指導、上肢的攝食動作訓練、輔助具的選擇與使用、食物的調配、進食前后口腔衛(wèi)生的保持等。
運用美國Chattnooga VitalStim5900吞咽理療儀刺激局部吞咽肌群,頻率:3.5~4 mA,每次20 min,每日1次,6日為一療程,中間休息1日,再進行第二個療程。
介紹病情,幫助病人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解除憂郁及抵抗心理,積極配合治療。
參照洼田氏飲水試驗[8]、吞咽障礙程度評分制度[9]和吞咽能力評價方法[10]進行療效評定。
療程結束后,患者洼田氏飲水試驗、吞咽障礙程度評分和吞咽能力評價方法各項指標見表1、表2。
表1 治療前后洼田氏飲水試驗、吞咽障礙程度評分各項指標比較
表2 治療前后吞咽能力評價方法各項指標比較
從表1、表2可以看出,治療前后各項指標均有顯著改善(P <0.001)。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步伐加快,腦卒中的發(fā)病率正在逐年上升。腦卒中病人由于吞咽中樞受損,造成假性延髓性麻痹性攝食—吞咽障礙,使患者在攝食—吞咽準備期、口腔期障礙嚴重,咀嚼、食塊形成、食塊移送困難。即吞咽中樞受損后,造成舌咽、迷走及舌下神經功能障礙,口唇、面頰肌、舌及軟腭肌等發(fā)生麻痹,不能調整吞咽持續(xù)時間和強度,無法協(xié)調舌肌、咀嚼肌和相互運動,以至于食物經口腔向咽部及食管入口移動時發(fā)生困難。加之老年人其認知能力、心肺功能、營養(yǎng)狀態(tài)更差,因而腦卒中后功能恢復較慢[11-12],從而導致在吞咽功能障礙康復中的依從性也較差。
吞咽功能障礙歸屬于中醫(yī)學中風、喑痱、喉痹等范疇,其發(fā)病是由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逆沖,瘀血阻滯以及痹阻脈絡所致。因此針刺結合康復治療,主要以疏經活血通絡、疏通腦絡瘀滯以及理氣活血為主。針刺作為治療腦卒中后遺癥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對缺血性中風的保護、修復作用以及內在的調節(jié)機制具有重要臨床意義。針刺大腦皮層功能區(qū)能夠調節(jié)腦卒中神經細胞凋亡相關因子,調節(jié)有關信號通路,改善腦卒中后腦組織的損傷,從而對腦功能恢復起到修復作用。同時有研究也證明:針刺也能提高大腦皮質興奮性,促進缺血區(qū)域的微血管增生,顯著改善區(qū)域的血氧供應及血流動力學、有利于病變組織的微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增強腦細胞的活性,促進神經反射通路的重建和修復作用,使腦梗死前處于“閑置”狀態(tài)的腦組織的機能起代償功能。廉泉穴在解剖上位于舌骨上方,左右頦舌骨肌之間,深部為會厭,下方為喉門,有甲狀舌骨肌、舌肌。深層有舌下神經及舌咽神經的分支。刺激該穴位,可直接聯(lián)系咽部各神經肌肉,具有活血利咽的作用,對吞咽困難作用明顯[13]。金津和玉液兩穴區(qū)域淺層有舌神經,深層有舌神經和舌下神經,能直接或間接聯(lián)系腦部及咽喉,刺之可以充腦益髓、通經活絡、利咽開竅[14]。翳風穴屬手少陽三焦經,其“交出足少陽之后,上項”,針刺該穴可直接或間接刺激頸項部豐富的神經和血管,并刺激咽喉部肌群,有利于改善腦卒中后神經癱瘓所導致的吞咽困難的現(xiàn)象。針刺天突、扶突穴,可刺激迷走、舌咽、副神經及舌下神經,反射到上神經元,從而使吞咽相關肌肉功能得以糾正,以調整咽肌和咽縮肌的舒縮,并能促進腦組織血液循環(huán),提高吞咽功能。三陰交、豐隆、太沖等穴可起調神導氣、滋補三陰、通關利竅的作用。
吞咽功能康復訓練,一方面可以提高神經系統(tǒng)的可塑性和修復能力;另一方面可防止口腔及咽部肌群的廢用性萎縮,促進吞咽器官血液循環(huán),加強舌肌、咀嚼肌等的運動,提高吞咽反射的靈活性和協(xié)調性,從而有效改善腦卒中后吞咽障礙功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患者的殘存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5]。
本研究結果表明,針刺結合吞咽康復訓練的療法,可以使老年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的吞咽功能得到明顯改善,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為腦卒中的進一步治療和改善提供了基礎。
[1]Martino R,F(xiàn)oley N,Bhogal S,et al.Dysphagia after stroke:incidence dence,diagnosis,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J].Stroke,2005,36(12):2756-2763
[2]中華神經外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種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學雜志,1996,29(6):379 -381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組.中風辨證診斷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4,17(3):64 -66
[4]齊文華,陳穎,殷淑萍,等.腦損傷后吞咽障礙的康復治療[J].吉林醫(yī)學,2009,2(4):319 -320
[5]李紅玲,王志紅,吳冰潔,等.腦卒中患者的攝食吞咽障礙[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4,24(5):279
[6]廖喜琳,蔡超群,劉海蘭,等.中藥冰棒咽部冷刺激輔助治療腦卒中吞咽障礙[J].護理學雜志,2009,24(19):15-16
[7]全國衛(wèi)生專業(yè)技術資格考試專家委員會.康復醫(yī)學與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462-463
[8]李佩芳,潘銀星,王穎,等.針刺配合吞咽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9):1-5
[9]柳燕.針刺配合吞咽訓練治療腦卒中并發(fā)吞咽障礙的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yī)藥,2008,22(12):22 -24
[10]周維金,何靜杰,崔利華.腦卒中吞咽障礙的評定與康復治療[J].現(xiàn)代康復,1999,11(3):1329 -1331
[11]Palmer JL,Metheny NA.Preventing aspiration in older adults with dysphagia[J].Am J Nurs,2008,108(2):40 -48
[12]趙性泉,張婧.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66
[13]石學敏.針灸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1:114
[14]白艷杰.針刺結合康復訓練對改善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6):73
[15]王曉紅.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康復治療評價[J].中國現(xiàn)代醫(yī)藥雜志,2006,8(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