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軍明
時間,真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那么虛幻地存在于我們的意識中,卻又那么真實地游走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時光無影無聲、如夢如幻,卻一路輕歌曼舞、似花若霧,鋪就了有聲有色的人生之路。珍惜時光,讓我們的人生少一份無奈與遺憾吧!
觸摸時間的質感
張金剛
秒針、分針、時針,日月旋轉、嘀嗒不止,記錄了晝夜交替、四季輪回,更見證著世事變遷、物是人非。時間,就這樣永不回頭地悄然滑過,似乎令人無從察覺,但卻依存載體刻下過往的印痕,亦可觸摸,充滿質感。
伐木而剩的樹樁,撫去細細的木屑,一圈圈年輪赫然顯現(xiàn),那便是時間在樹體內(nèi)刻下的軌跡。循著那微凸的同心圓追溯,恍然遙想: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植下一棵樹苗,或風吹落一粒樹種;陽光雨露潤澤、泥土泉水給養(yǎng),葉茂葉衰、花開花落,一株樹苗在充足的時間里長成棟梁。樹杈上的鳥巢繁衍了幾代鳥雛,樹蔭下的石凳送走了幾批行者,無從知曉,只知此時我在樹樁下聽無家的鳥兒盤旋哀鳴;等新芽冒出,樹樁又將在時間里重生。樹與時間的交集,形成了可觸摸的年輪,細密而圓滿。
我尤其鐘愛獨自到古城、古街、古村落中游走,融入其間,心靜且凈、目明且敏、步漫且慢,倏地迷了時間,思緒在古與今、前朝與今世間飄忽穿越。那古典的亭臺樓榭、長苔的青石板路、空落的桌椅床幾、仍在的花樹石池,不知演繹過多少悲歡離合、世事滄桑,寫滿故事,氣息猶存?!暗駲谟衿鰬q在,只是朱顏改”,“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昔日繁華、人影不再,獨留空寂,遐思無限,上下千年一夢長。之于時間,生命真可謂短暫一瞬。建筑與時間的擦肩,形成了可以觸摸的古建筑,厚重且永恒。
舊物,作為人生長劇的道具,一直牽引著熱愛生活者的心性與情感。撣去歲月的風塵,百寶箱如老電影般呈現(xiàn)出往事一幕幕。那封折皺的情書,還留有戀愛時滿眶熱淚的余溫;那本發(fā)黃的課本,還閃爍著黑夜捧讀時相伴的燈光;那臺舊式的錄音機,還回響著青春舞曲、心情旋律的余音;那沓破損的票根,還浸有輾轉各地、求學打拼的汗?jié)n;那口锃亮的鐵鍋,還彌漫著我這小家油鹽醬醋茶的滋味……其間融注了生活的點點滴滴,讓時間具象,饒有感覺。物件與時間的積淀,形成了可觸摸的舊物,親切亦充滿濃情。
人與人,從相識到相知,成為朋友,日久見人心,時間是最好的檢驗。有福能同享,有難是否能同當?小事能共度,大事是否能共擔?時間說了算。昔日好友,面對權、利、錢、難,襟懷坦蕩、心底無私那便是真朋友,否則終會走散。他與她,從相遇到相守,成為夫妻,能否執(zhí)手偕老,需要時間的磨合。激情沒了,感情是否變淡?瑣碎來了,情感是否游離?時間說了算。白開水的日子、共患難的考驗,不離不棄、牽手一生,那才是真夫妻,否則難到白頭。人際與時間的融合,形成了可觸摸的真情,地久伴天長。
老人若寶,源于時間在鍍金。常與老人坐坐、聊聊,那風風雨雨的過往與體悟,經(jīng)驗也罷、教訓也罷,都是寶貴的財富與給養(yǎng),定會讓自己的前路更有方向,讓內(nèi)心的積郁豁然開朗,受益匪淺。生命終將被時間打敗,在時間里終結;從呱呱墜地的嬰兒到生龍活虎的青年,從責任加身的中年到夕陽垂暮的老人,時間為人化了濃濃的妝。瞅著老人那深深的皺紋、松弛的肌膚、佝僂的身形,恰如看到了未來同樣將受時間耗蝕的自己,不由心感凄然,對當下更多了份珍惜與感恩。人與時間的較量,形成了可觸摸的老態(tài),滄桑卻閃光。
時間,在自然嬗變中、喧囂塵世間、歲月更迭時,悄悄溜走,或急促或緩慢,或緊抓或浪費,它都可尋見。觸摸時間,質感如何?怕只有我們自己才能體會真切。因為,我們永遠是時間的主宰。
賞析:
時間無色無形,悄然滑過,不可察覺。但歲月留痕,觸摸那些留存著時光的載體,我們依舊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世間萬物皆因時光而改變,這雖是不變的自然法則,但請記住:我們永遠是時間的主人,我們付出的每一點努力都不會白費,都會增加時間的質感。文章結構清晰、脈絡分明,首段是概說,中間是并列式分述,最后一段進行總結。作者用抒情的筆調(diào)詠嘆時光留下的痕跡,語言優(yōu)美,格調(diào)昂揚,意蘊綿長,如涓涓溪流浸潤讀者的心靈,讓人在享受精彩的文字的同時萌生出無限的遐想。
時間經(jīng)過
翁秀美
存一份執(zhí)著人生的曠達情懷,即便是老去又何妨?
時間,是什么呢?現(xiàn)代漢語解釋為:是特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過去、現(xiàn)在、將來構成的連續(xù)不斷的系統(tǒng),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xù)性、順序性的表現(xiàn)。
時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無法溯其源頭。老輩人在給我們講故事時,說不出具體的時間,只能籠統(tǒng)地講:在很久很久以前……
天地間,我們仰望天空的渺遠,崇拜山的偉岸,贊嘆水的寬容,喜愛花草樹木的千姿百態(tài),欣賞魚蟲鳥獸的頑強生存。時間,讓大自然在不同的時期呈現(xiàn)出復雜多變、豐富多彩、漫無邊際的美。因為時間,事物外在的美在驚艷之中很快轉化或消失;因為時間,人類精神與藝術的美又成為永恒。
時間細數(shù)一年年的日升月落、草長鶯飛,描畫天上的月圓月缺,守候塵世的人來人往。
江南小鎮(zhèn),寬闊的庭院,老而舊;幽靜的小巷,深而長。踏著青石板,心瞬間安寧。河中鵝鴨鳧水,河邊女子浣洗,棒槌聲聲,水珠碎了又圓;墻根下閑坐的老婆婆,和身后的房屋融為一體,陽光下,仿佛看見舊日時光里風搖荷葉般的清秀臉龐。時間微笑而過,鬢發(fā)間開了朵花兒。
在一家木工作坊停留。隨著刨子一下下推進,半卷的刨花漫然飛出,香味四溢,專注的目光下,刻刀游走處,木質如玉,紋路清晰,實用的生活用品、生動形象的工藝品在耐心與寂寞里悄然生成。時間穿行于木片中,衣襟上沾了些木屑。
記憶中,老家墻上一鏡框的照片將歲月懸掛。時間給了我們美妙的童年,兄弟姊妹排排站,眼神純凈,衣裳窄小,摟著肩膀,笑容羞澀,簡單又溫馨的黑白照,盡管有些泛黃,邊角卷起,折痕多處,卻把一個曾經(jīng)真實存在過的空間定格,時間在邊上掠過,百味雜陳,睫毛上掛滿了淚珠。
在看書的時間里,知曉了食物發(fā)酵王國的美味。糯米落入酒曲,轉化為糖,發(fā)酵成酒;加入面肥的面團,發(fā)酵后面團膨脹,氣孔均勻,瑩白如玉。發(fā)酵的過程,將食物轉化成另一種生命特征,帶著宿命感,緩慢而醇厚。時間深情地呵護,伴著壇子里的生命走向新生。
也許,只有時間是最滄桑最厚重的行者,它有停不下的腳步、走不完的行程。千年前孔子就曾對著流水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睍r光迅如白駒過隙,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大文豪魯迅一生都在拼時間,他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
時間卻難以回頭。《圍城》的結尾,那只走慢的老鐘,敲響五個鐘頭前的時辰時,鴻漸正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柔嘉正在家里等鴻漸回來吃晚飯,希望他會跟姑母和好,到她廠里做事。然而,時間終究過去,美好愿望也成過去,不可改變。
時間在一天天里折了又折、迭了又迭,它是青銅器上的斑斑銹痕,是古字畫上的密密印章,是立在蒼茫大地上的古老遺跡,是悲歡離合的啼笑,是輾轉奔波的辛勞,它在世上迎來送往,一朝又一朝的興廢,一茬又一茬的人生,生生不息,綿綿不絕。時間掩埋一切,又展現(xiàn)一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歲月的積淀里越來越深厚。漢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正楷的演變,時間之門一重重,掩了多少春秋?舞臺上那夢一般的精美古裝扮相,一聲“咿——呀!”一回眸一甩袖,瞬間將人拉進時間里,與曲中人同悲同喜。
幼年,快樂不知時日過,年少的青春,一抓一大把,奔跑著揮霍,奔到中年,猛然醒悟,開始小心翼翼,倍加珍惜。青春固然一去不返,但如何對待還要看人的心態(tài),蘇軾很早就爽朗地吟出:“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辈皇ξ磥淼淖非笈c向往,存一份執(zhí)著人生的曠達情懷,便是老去又何妨?
寫以上文字時,時間正經(jīng)過,給我靈感,容我思索。人生短暫,惟愿光陰與我,兩不相負。
賞析:
時間的沙漏沉淀著無法逃離的過往,日子總是像從指尖滑過的細砂,在不經(jīng)意間悄然滑落。稍縱即逝的時間讓很多美好的事物不復存在,漫無邊際的時間卻又讓人類的精神和藝術成為永恒。時間老人既公平又慷慨,他賜予每個人相同的光陰;時光老人既偏心又自私,他鐘愛勤奮者、鄙視散漫者。無涯的時間可以沖淡、撫平一切,人生的短暫卻又催促每個人快馬加鞭、警醒奮斗。時間悄無聲息地流逝,一定要珍惜寶貴的時光啊,只有如此,我們的人生才會少一份無奈與遺憾,多一份超然與曠達!這篇散文語言優(yōu)美、構思獨特、文氣縱橫,讀來令人愛不釋手。品讀這樣的文字,我們的心海不禁泛起層層波瀾,那清幽淡遠的意蘊,如一籬菊花,香遠溢清,讓人生也變得寧靜芬芳起來。
時間怎樣地行走
遲子建
墻上的掛鐘,曾是我童年最愛看的一道風景。我對它有一種說不出的崇拜,因為它掌管著時間,我們的作息似乎都受著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時間,我們得起床上學,得做課間操,得被父母吆喝著去睡覺。雖然說有的時候我們還沒睡夠不想起床,在戶外的月光下還沒有戲耍夠不想回屋睡覺,都必須因為時間的關系而聽從父母的吩咐。他們理直氣壯呵斥我們的話與掛鐘息息相關:“都幾點了,還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幾點了,還在外面瘋玩,快睡覺去!”這時候,我覺得掛鐘就是一個拿著煙袋鍋,磕碰著我們腦門的狠心的老頭,又兇又倔,真想把它給掀翻在地,讓它永遠不能再行走。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個看不見形影的家長,嚴厲而又古板。但有時候它也是溫情的,在除夕夜里,它的每一聲腳步都給我們帶來快樂,我們可以在子時鐘聲敲響后得到夢寐以求的壓歲錢,想著用這錢可以買糖果來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暢快地打幾個滾。
我那時天真地以為時間是被一雙神秘的大手放在掛鐘里的。它每時每刻地行走著,走得不慌不忙,氣定神閑,不會因為貪戀窗外鳥語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腳步,也不會因為北風肆虐、大雪紛飛而加快腳步。它的腳,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誘惑的腳,從來都是循著固定的軌跡行走。我喜歡聽它前行的聲音,總是一個節(jié)奏,好像一首溫馨的搖籃曲。時間在掛鐘里,與我們一同經(jīng)歷著風霜雨雪、潮漲潮落。
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較普及了。我看見時間躲在一個小小的圓盤里,在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靜悄悄的,不像墻上的掛鐘那么清脆悅耳,“滴答——滴答——”的聲音不絕于耳。手表里的時間給我一種鬼鬼祟祟的感覺,少了幾分氣勢和威嚴,所以明明到了上課時間,我還會磨蹭一兩分鐘再進教室,手表里的時間也就因此顯得有些落寞。
后來,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了,時間棲身的地方就多了。項鏈墜可以隱藏著時間,臺歷上鑲嵌著時間,玩具里放置著時間,至于電腦和手提電話,只要我們一打開它們,率先映入眼簾的就有時間。時間像繁星一樣到處閃爍著,它越來越多,也就越來越顯得匆匆了。
十幾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發(fā)現(xiàn)了時間的痕跡。我在梳頭時發(fā)現(xiàn)一根白發(fā),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麗的雪線一樣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時間其實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頭發(fā)里行走,只不過它這一次露出了痕跡而已。我還看見,時間在母親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齒脫落得越來越多。我明白時間讓花朵綻放的時候,也會讓人的眼角綻放出花朵——魚尾紋。時間讓一棵青春的小樹越來越枝繁葉茂,讓車輪的輻條越來越沾染上銹跡,讓一座老屋逐漸駝了背。時間好似變戲法的魔術師,它能讓一個活生生的人瞬間消失在他們辛勤勞作過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親,就讓時間給無聲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們的腳印,又能在清冷的夢中見到他們依稀的身影。他們不在了,可時間還在,它總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著——在我們看不到的角落,在我們不經(jīng)意走過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夢中。
我終于明白掛鐘上的時間和手表里的時間只是時間的一個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豐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在行走,時間就會行走。我們和時間如同一對伴侶,相依相偎著,不朽的它會在我們不知不覺間,引領著我們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賞析:
這是一篇哲理意味濃郁的散文。作者從童年時寫起,以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為線索,抒寫自己在不同的階段對時間的不同感悟。時間棲身在豐富的日常生活中,行走在世間萬物的發(fā)展變化中;時間是我們的伴侶,和我們相互依偎走過一生。因此,我們應該熱愛、珍惜時間,讓有限的生命變得充實而美好。文章延續(xù)了遲子建散文的一貫手法,語言平實自然,情感真摯,內(nèi)容飽滿,蘊涵哲理。遲子建的散文并不在乎語言的華美,不講求精巧的結構,而是非常冷靜、從容地敘述、抒情、說理,最終以質樸取勝,達到一個較高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