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旭 尤建良 張寶南 江蘇省無錫市中醫(yī)醫(yī)院腫瘤科(無錫214001)
我科于2009年03月~2012年03月運用微調二號方(WD-2)聯(lián)合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與單用TACE治療中、晚期原發(fā)性肝癌(PLC)患者共計64例,本文就兩種治療方法對改善患者主要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疾病控制率及安全性指標檢測等方面進行了療效比較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預計生存期均在3個月以上,其中男性48例,女性16例;年齡32~70歲,平均年齡52.6歲。隨機分成2組,治療組為WD-2聯(lián)合TACE,對照組僅用TACE。其中治療組32例,男性27例,女性5例;平均年齡52.2±9.74歲;臨床分期:II期20例,III期12例;肝癌分型:巨塊型14例,結節(jié)型15例,彌漫型3例;Child-pugh肝功能:A級20例,B級12例,C級0例。對照組32例,男性26例,女性6例;平均年齡51.7±10.30歲;臨床分期:II期18例,III期14例;肝癌分型:巨塊型16例,結節(jié)型13例,彌漫型3例;Child-pugh肝功能:A級19例,B級13例,C級0例。兩組在性別、年齡、分期、肝癌分型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 診斷標準參照《臨床診療指南·腫瘤分冊》PLC診斷標準,經臨床、影像以及病理學等確診為PLC。
納入標準 ①已明確診斷為PLC;②均不宜手術或手術后復發(fā),治療前1個月內未接受抗腫瘤治療;③Karnofsky評分法≥60分;④接受治療前血常規(guī)、腎功能、心電圖基本正常。
排除標準 ①診斷為繼發(fā)性肝癌患者;②治療期間不能遵醫(yī)囑按時服中藥者;③合并嚴重肝腎功能損害,或伴有嚴重黃疸、腹水的患者;④合并有精神系統(tǒng)疾患;⑤臨床上認為任何不適宜入選行TACE術的情況。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TACE治療。TACE方案為:先做肝內動脈造影,確認腫瘤靶血管,超選擇插管后,先行動脈灌注,藥選奧沙利鉑200mg、氟脲嘧啶1.0g、羥基喜樹堿20mg、絲裂霉素20mg、順鉑50~60mg,選擇其中的2~3種,最后將表阿霉素50mg混合碘油5~15mL行栓塞,其中8例患者予以明膠海綿栓塞。術后常規(guī)予保肝、抑酸護胃、抗感染等對癥支持治療。4周為1療程,2療程后評價療效。治療組則于行TACE當日開始服用 WD-2(由柴胡、黃芩、炒白術、郁金、枳殼、茯苓、茯神、赤芍、白芍、陳皮、炒當歸等組成),1d1劑。腹脹明顯加蘇梗、厚樸;惡心嘔吐加生姜、竹茹、姜半夏;腹痛明顯加烏藥、延胡索;腹水加大腹皮、豬苓、澤瀉,黃疸加茵陳。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PLC篇,選擇肝癌常見癥狀肝區(qū)疼痛、腹脹、噯氣、惡心嘔吐、口苦、納差、乏力、大便溏泄等為觀察癥狀,按癥狀輕重分無(0分)、輕(1分)、中(2分)、重(3分)。
療效評價標準 治療后臨床證候總積分值比治療前積分值下降≥70%為顯著改善;積分值下降≥30%而<70%為部分改善;積分值下降<30%甚至增加則為無改善??傆行室裕@著改善率+部分改善率)計算。
近期瘤體變化的療效判定 依據(jù)WHO腫瘤病灶療效評價標準,完全緩解(CR):可見腫瘤消失并至少持續(xù)4周以上;部分緩解(PR):腫瘤兩個最大的相互垂直的直徑的乘積縮小50%以上,并持續(xù)4周以上,且無新病灶出現(xiàn);穩(wěn)定(SD):腫瘤兩個最大的相互垂直的直徑的乘積縮小不足50%,或增大不超過25%,且無新病灶出現(xiàn);進展(PD):腫瘤兩個最大的相互垂直的直徑的乘積增大25%,或有新的病灶出現(xiàn)。疾病控制率以(CR+PR+SD)計算。
生存質量的評估標準 生存質量以卡勞夫斯基(Karnofsky)行為狀況評分標準為指標,在治療后較治療前評分增加≥10分者為行為狀況“提高”,評分減少≥10分者為“降低”,評分增減在10分以內為“穩(wěn)定”??傆行室裕ㄌ岣呗剩€(wěn)定率)計算。
安全性指標觀測的療效判定 參照“WHO抗癌藥物急性與亞急性毒副反應分度標準”,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的變化。
統(tǒng)計學方法 觀察結果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所有的統(tǒng)計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P值≤0.05將被認為所檢驗的差別有統(tǒng)計意義。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或等級資料:采用χ2檢驗或Wilcoxon秩和檢驗。
治療結果 常見癥候改善的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前臨床癥狀總積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兩組的臨床癥狀總積分經統(tǒng)計學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見。治療組治療后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為28%(8/32),部分改善為62.5%(20/32),無改善為9.5%(4/32),總有效率(顯著改善+部分改善)為87.5%;對照組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為15.6%(5/32),部分改善為37.5%(12/32),無改善為46.9%(15/32),總有效率(顯著改善+部分改善)為53.12%。比較治療后兩組的有效率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1)。表明治療組在改善肝癌患者臨床癥狀療效上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總積分比較(xˉ±s)
近期瘤體變化的療效比較 兩組病例在分別治療后,可供測量的CT、MRI等影像學腫瘤客觀療效經統(tǒng)計學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疾病控制率分別為87.5%、56.3%,經比較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近期瘤體變化的療效比較
生存質量的療效比較 兩組病例經各自治療后生存質量均有改善,其療效比較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3.8%,65.6%,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可見治療組對患者生存質量的改善更為顯著。如表3、表4所示。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體力狀況評分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體力狀況評分比較(±s)
注:經t檢驗,兩組治療前總積分比較,P>0.05,兩組各自治療后總積分比較,△P<0.05
組 別 n 治療組KPS 治療后KPS治療組對照組32 32 59.69±12.82 58.75±11.85 68.59±14.73△57.72±19.76
表4 兩組生存質量的療效比較
安全性指標改善的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血常規(guī)、腎功能的變化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ALT、AST的變化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組治療后轉氨酶明顯降低;兩組治療后血清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討 論 PLC是臨床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至臨床確診時大多已屬中晚期,放化療不敏感,手術切除已失去最佳時機。目前介入治療已成為治療中晚期PLC的首選療法,它能有效抑制腫瘤生長,明顯提高患者生存率[1]。但介入術后因化療與栓塞藥所引起的不良反應,以及術后肝癌細胞的基因變化所產生的對介入治療耐受能力的增強[2-4]等問題,均為介入治療在改善中晚期PLC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生存質量與抑制瘤體進一步生長等客觀療效上造成了障礙。傳統(tǒng)中醫(yī)藥是中晚期肝癌綜合治療手段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穩(wěn)定病灶,減輕不良反應,提高生存質量等優(yōu)勢更為突出,二者聯(lián)合應用可取長補短、優(yōu)勢互補。
中醫(yī)學認為肝癌的發(fā)生多為感受濕熱邪毒或長期飲食不節(jié),以及七情失暢、勞倦內傷等引起臟腑虛損、氣血不和,以致氣滯血瘀、痰濕熱毒內蘊日久積結成塊;其病位主要在肝膽,涉及脾胃、腎;其主要病理機制在于“正虛邪郁”,而“脾虛氣滯”則為肝癌的病理基礎[5]。微調二號方是中醫(yī)腫瘤專家趙景芳教授集數(shù)十年臨床經驗所倡導的“微調平衡法”基本方之一,“微調平衡”的主導思想是根據(jù)腫瘤患者陰陽氣血之失調,辨別腫瘤所在的臟腑經絡部位,以臟腑經絡為綱,氣血陰陽為目,找到機體內在失衡的關節(jié)點,使虛者益之,過者削之,復歸于中,微微調節(jié),平衡陰陽以祛邪[6]。而“脾虛氣滯”是臟腑整體功能失衡引發(fā)肝癌的重要關節(jié)點,微調二號組方緊扣肝癌致病的重要病機要素,以“健運脾氣、理氣行滯”為治療主線,方中柴胡、黃芩疏肝利膽,調暢氣機;炒當歸養(yǎng)血和肝、白芍養(yǎng)陰柔肝、二藥補肝體而和肝用,以助條達肝氣;炒白術、茯苓、茯神健脾除濕、培土榮木,調心安神,使津運流暢,以杜痰濕內生之源;枳殼、陳皮行氣導滯,調運中州,郁金、赤芍化瘀解郁、使氣血流通暢達復歸于平衡。全方配伍,肝脾同治,氣血津液并調,通過調整臟腑功能的正常運行,平衡陰陽氣血的正常布達而激發(fā),調動機體自身的潛能,增強免疫功能,以達抗癌扶正的目的。
本研究顯示W(wǎng)D-2與TACE聯(lián)合應用后,較單獨TACE更好地改善了肝癌患者臨床癥狀,同時有效拓展了TACE的適應癥和耐受性;顯示出更好抑制腫瘤病灶的進展,穩(wěn)定瘤體的作用;腫瘤患者生存質量也獲得了更明顯的提高;肝功能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
綜上可見,現(xiàn)代醫(yī)學介入治療雖然從微觀入手有著直接栓圍、枯死癌細胞的直接效力,但腫瘤因多次耐受而獲取的反突圍和多渠道的供能環(huán)境是介入治療的瓶頸,而中醫(yī)藥的宏觀辨證應用從整體上改變了腫瘤賴以生存的土壤,從而破壞其反突圍能力與多渠道供給環(huán)境,協(xié)助增強了微觀介入治療的抗癌效力。本研究表明WD-2的使用進一步提高TACE的臨床療效。
[1]柴業(yè)強.原發(fā)性肝細胞癌介入治療的新進展[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0,23(6):655-657.
[2]An FQ,Matsuda M,F(xiàn)ujii H,et al.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of factor in surgical specimen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J Cancer Res Clin Oncol,2000,126:153-160.
[3]周承凱,梁惠民.肝動脈栓塞術對肝內未栓塞腫瘤細胞凋亡與增殖的影響兔VX2肝癌模型的實驗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碩士畢業(yè)論文,2002.
[4]李 欣,馮敢生,鄭傳勝,等.肝動脈化療栓塞對腫瘤血管生成的實驗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2,36:689-693.
[5]韓 芳.中醫(yī)藥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新知雜志,2010,20(2):115-117.
[6]趙景芳,尤建良,徐海峰.中醫(yī)微調治癌法[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5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