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東
蘇州彈詞唱腔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吳偉東
評彈,對于老聽客而言,不用聽見清麗婉轉、美妙悠揚的吳儂軟語,腦海中即會浮現(xiàn)出:江南水鄉(xiāng)、粉墻黛瓦、三弦琵琶、長衫旗袍、唱古論今、舌底波瀾……這么說吧,當你聽到評彈,就會感受到蘇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美妙韻致,甚至仿佛聞到了茉莉花的馥郁和碧螺春茶的清香。古城蘇州歷經(jīng)兩千五百多年的人文積淀,為評彈提供了絢麗綻放的舞臺,而評彈也儼然成為了蘇州的代名詞。
蘇州評彈自明末清初興起,歷時四百余年,口傳心授而經(jīng)久不衰,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達到了鼎盛時期,留下了眾多優(yōu)秀的書目和二十多種流派唱腔供后來者學習、繼承、發(fā)揚、光大。對于評彈的后輩們來說,就該孜孜不倦地去努力挖掘評彈的藝術寶藏,并在當今的舞臺上展現(xiàn)出驕人的時代風采。在此,我僅想以我自己的學習和實踐的體會,談一談彈詞唱腔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蘇州彈詞的流派唱腔雖然有音樂形態(tài)、節(jié)奏快慢、聲腔特征、演唱技巧等方面的不同,但一般來說都比較樸素純凈。那為什么人們在欣賞唱段時,對有的演唱贊不絕口,而對某些演唱又不太認同呢?這里除了演員本身的演唱水平有高低之外,還和演唱者的意識有關。我的觀點是對于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唱段要盡量多繼承少改動;而對于新作品一定要賦予新意,對唱腔注入新元素。
一.傳統(tǒng)唱腔的繼承。書場里老聽眾聽書時,由于他們經(jīng)常聽,所以對于許多的流派唱腔都極為熟悉,對各個流派如數(shù)家珍,懂得其中韻味,特別對一些傳統(tǒng)名段更是如此,乃至臺上唱“窈窕風流”,下邊會接著哼唱“杜十娘”。他們會把常聽的某位藝術家的唱腔來作對比,當旋律與韻味相重合時,便會搖頭晃腦好似得到了一種滿足,產(chǎn)生一種藝術欣賞的愉悅。許多藝術家的代表作,如蔣月泉的《戰(zhàn)長沙》、《鶯鶯操琴》、張鑒庭的 《誤責貞娘》、《蘆葦青青》、嚴雪亭的《密室相會》等著名唱段,各自都擁有著一批熱情追捧的老聽眾。他們無需一直盯著書臺上看,甚至是閉目養(yǎng)神式的欣賞,便能知道演員的表演水準,達到一種“物我合一”的境界。所以演唱這類作品,我們一定要打好基礎,學唱時對每字每句、每個動作眼神、每個琵琶三弦的過門都要學得仔細,融匯貫通,盡量掌握理解藝術家的真諦和神韻,這樣的話,老聽眾應該對你會接受和滿意的。但是假如碰到新聽眾就不一樣了,如一些遠道而來的游客偶然聽到了評彈,他們對評彈初次接觸很有新鮮感,可他們對彈詞的流派唱腔一無所知,感覺不出不同流派的韻味,對他們如果一味演唱傳統(tǒng)唱段反而吃力不討好,他們聽著覺得變化不大,聽多了顯得單調,就會影響他們繼續(xù)聽下去的欲望,而失去一些新聽眾。所以這時往往一些改良過的“評歌”式的小曲更容易吸引他們的耳朵,覺得這樣的旋律更美妙。例如《蘇州好風光》、《四季歌》、《紫竹調》等曲牌小調。這樣可以吸引他們聽第二次、第三次,逐步培養(yǎng)成為評彈迷。
二.新唱腔的改革。評彈的唱腔需要革新,任何藝術如果一成不變,缺乏新意,那肯定是沒有出路的。然而革新關鍵在于一個“度”,往往過于激進的改革等于“自殺”,反而會“趕”走了一批忠實的評彈粉絲。所以評彈流派的形成中有的很容易被接受,稱之為某人的新流派,而有的卻不被接受,也許就是這個原因。老聽眾聽評彈,是因為心里有了內在的基調以后,要求演員的唱按他們心中的這種愿望來唱,而產(chǎn)生一種共鳴。所以聽眾不只是被動的接受演員的改變,他們能夠辨別。如果在較長的時間內,還不能滿足他們的期待,便破壞了他們的欣賞興趣。例如一些演唱會采用大樂隊、甚至是交響樂隊來伴奏,雖然不乏成功之作,但大多是束縛了演員的發(fā)揮。評彈演員平時有自己控制節(jié)奏和樂器過門的習慣,突然失去了自由,這樣對演唱者有很多約束。而且唱腔設計變化過大,節(jié)奏相對固定死板,又會使得聽者不滿意,認為是不成功的改革。
而如果唱腔的革新,能應景適時地出現(xiàn),就會收到好的效果。前輩藝術家都非常注重于互相學習互相切磋,這類觀摩不僅僅限于本曲種,還包括其他曲藝、戲劇、影視等各個藝術領域,借鑒吸收其他藝術的精華,為其所用。例如蔣月泉先生在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蔣調”后,還經(jīng)常學習京劇、大鼓來豐富自己的唱腔;楊振雄先生則長期向昆劇泰斗俞振飛請教,所以他舞臺上的一招一式,一腔一句無不透出昆曲的雅致神韻。這說明前輩們也在不斷地改革,他們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使他們超越了他們的老師,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時代。
近年來,我通過參演中篇彈詞《雷雨》就頗有一番心得。因為這是新作品,甚至有些情節(jié)是話劇中都不曾有的原創(chuàng)。所以唱腔設計的宗旨要為書情和人物服務,要宜情宜景。此時,若僅憑單純的響彈響唱就不合適,立刻會給聽眾傳遞一種“傳統(tǒng)唱腔”的信息,有老舊照搬的嫌疑,同時還會破壞書情。要適合《雷雨》中大多壓抑、沉悶的場面,唱腔設計難度的確很大。第一回《山雨欲來》中,表現(xiàn)周萍面對古板威嚴的父親周樸園以及與自己曾經(jīng)海誓山盟的后母蘩漪,他那種驚恐、悔恨、意欲擺脫的復雜心理。此時的唱腔設計和演唱技巧等都必須要注重一個“情”字,然后再通過肢體語言、動作眼神的輔助表演,才能較準確地去塑
造一個膽怯、懦弱、內心矛盾而又百般無奈的周萍的形象。因此,在我完成演出時,我自己也無法找出哪句唱腔是舊的,哪句唱腔是新的,只覺得這樣處理似乎比較適宜,更符合此情此景下的周萍。令我欣慰的是,演出不但得到了老聽眾的認可;在高校為大學生們演出時,更得到了這批年輕聽眾的歡迎和贊許。這也許就算是一次成功的創(chuàng)新。
所以評彈演員既要掌握好評彈傳統(tǒng)的說噱彈唱技藝,打好基礎,更要不斷地思考和學習,對評彈的唱腔在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基礎上,勇于創(chuàng)新且善于創(chuàng)新,使自己的表演在不斷地藝術實踐中,努力走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