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雁
余 雁: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在社會經濟、信息與科技迅猛發(fā)展的浪潮中,當代藝術設計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發(fā)展時期,設計不再是單一方向,而是成為與其他學科領域進行交叉和跨界的整合設計,具有開放性和融通性。因此,設計師所從事的設計不只是設計實踐,更是一項研究性的思維活動,即來自于多學科、多視角的思考和研究,由此涉及社會學、哲學、心理學、倫理學、信息學、媒體技術學以及市場學等領域。在各種觀點與文化思潮混合、繼承與創(chuàng)新、歷史與未來、科學與藝術以及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這種共生與交融下,藝術設計體現出了一種對文化和科技極大的包容性。今天的藝術設計更加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性、人性化設計的張揚、設計倫理意識的倡導、符合市場規(guī)律、滿足消費者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引導消費、創(chuàng)造時尚生活等等,使今天的藝術設計變得更寬廣和多維,與交叉學科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因此,打破慣性的思維,進行多視角的思維和多樣化的表現,為設計師的創(chuàng)意和設計構想的形成與實施提供了多種可能性。
21世紀,是一個全球信息與技術爆炸引發(fā)的社會面貌和人類觀念動蕩的時代,是顛覆人類傳統(tǒng)思維與邏輯定式的變革時代?!霸O計”與社會經濟、信息科學技術密切相關,作為當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隨著這一變革的浪潮發(fā)生著巨大改變。設計正在面臨著從“物質”向“非物質”轉變。設計的“功能”與“形式”也隨之發(fā)生了“質”變化。“功能”本來是應該與質料分不開的,功能必須在質料的形式中才能有所表現,然而現在許多工業(yè)產品,特別是智能型產品,其質料的表面形式已經與其功能脫離,也就是說,這種功能已經不能體現其功能,而變成一種“超功能”。例如今天郵件的物質形式已經基本消失,人們看到的只有“形式”的非物質化和“功能”的超級化,逐漸使設計脫離物質層面,向純精神的“非物質的”東西接近。產品設計的重心已經不再是一種有形的物質產品,而越來越傾向于一種抽象的“概念”和“關系”,使產品從一種可見的有形東西,延伸到無形的人與機器的語言對話中,它們多是一種捉摸不定、變化多端、隨機應變以及互動交流。出現了諸多無表面形式的產品設計以及多功能性的異種雜交產品,如現在的許多手機產品,除了自身的功能外,還有照相、攝像、聽歌、上網、傳輸文件等功能,這類產品淡化了表達其本身的單一的功能形式,正在向著更加有機的方式創(chuàng)造智能性產品,形成一種與人的“共生”關系。由此,又帶來了人們對產品的選擇,“個性化”便成為人們“基于個人獨特感受和所在階層或小團體的價值觀。很明顯,‘個性’是千差萬別的,‘生活世界’是復雜多樣的,與之相對應,產品也必須是無限多樣的?!币虼?,設計應趨向于創(chuàng)造消費者個人期望的風格、趣味或滿足某種個性化需求的產品。如系列化組合家具,可根據個人的喜好隨意組合多種不同樣式的家具,在相對統(tǒng)一的秩序中進行“變異”,滿足多樣化訴求,為消費者的創(chuàng)造和選擇提供了無限的空間和生活環(huán)境。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屬性與規(guī)律的概括和反應,也是受感覺、知覺、記憶、思想、情緒等影響的一系列心理活動,在長期的經驗積累與體驗中形成了多樣化的思維方式。我國設計教育家高中羽在《啟動自己》中提出:“思維的重要功能是對頭腦中保持的經驗進行改造,按新樣式組合起來,當然這不是簡單的機械性組合,參與到新關系中的個別思考發(fā)生著變化,同別的思考結合為新的伙伴關系,形成新思考,思想的新復合常常具有創(chuàng)造性意義?!痹O計思維更不例外,需要新觀念、新組合,各種設計思維互為影響、互為交叉,呈現出動態(tài)的、多元的設計風格和樣式。尤其是網絡信息時代,以“單一的思維模式難以應對復雜的設計現象,綜合的思維才能滿足設計對思維的要求”。因此,設計師應掌握正確的設計思維模式和思維方法。設計思維模式包括發(fā)散性思維、逆向思維、聯想思維、線性思維、跳躍性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等等。這些思維都是突破思維定式的思維方式,以打破慣性思維為特征,是以直觀、感觀、想象為基礎的大膽的思維活動,是綜合運用多種思維形式的思維,與情感、意愿、動機、個性、意志、理想與信念等緊密相連。在感覺、知覺、記憶、情緒、思想、審美等心理活動中發(fā)揮作用。
設計的思維方法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設計的外部環(huán)境與內部環(huán)境的思考,包括發(fā)展趨勢、審美觀念的改變、市場的變化、消費觀念與消費形態(tài)的改變、技術的開發(fā)與材料的更新;二是從設計的易理解性和易使用性角度考慮,重點研究認知心理學和人體工程學,如電視和手機屏幕的設計為可觸摸和滑動等等;三是設計信息傳達的準確性和有效性,主要從研究主題、市場目標、受眾人群、信息傳達設計學角度思考。通過綜合研究,運用這些思維模式與思維方法實現設計的終極目標,將對設計師尋求實現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化的設計提供更多元的創(chuàng)意途徑。
由于歷史和地域的差異與不同,中西方文化的發(fā)展,慢慢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特征,表現在具體的思維方式上,中國人比較重抽象,西方人比較重具象;在生活態(tài)度上,中國人重精神感受,西方人重實用。中華民族包容并蓄的品質,決定了中國文化海納百川、天人合一的特點。
自先秦以來,工藝設計就深受“天人合一”的觀念影響,主張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吨芤住の难詡鳌氛f,“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泵鞔_了只有遵循客觀規(guī)律,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吨芏Y· 冬官· 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隨地所宜,觀物取辨”都充分體現了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設計原則和設計思想,與今天設計所提倡的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設計理念是不謀而合的,符合當前全球性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綠色設計思想。韓非子“懷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弊I諷重“形式”輕“實用”的思想?!抖Y記· 禮器》“禮器,是故大備;大備,盛德也。禮釋回,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逼渲兄鲝埖男问脚c功能的統(tǒng)一,不僅體現在實用功能方面,還體現其象征性意義,以“以物寓意”和“寄物喻人”,超越了設計的表面上的裝飾和功能利益,反映了中國人文思想中人與物、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清代美學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凡事物之理,簡斯可繼,繁則難久,順其性者必堅,其體者易壞?!庇终f:“蓋居室之制貴精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指出設計不易附加繁瑣的裝飾,簡潔大方、隨人而異的設計將是永恒的,最終以達到物盡其善。李漁論述了設計功能與形式的辯證關系,也凸顯了他對設計美學的獨特觀點。這些先驅們的思想對今天的藝術設計有著重要的啟示和影響。
而西方文化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因素,漸漸形成了以宗教、神學為核心的文化,是一種具有擴張性和滲透性的文化。譬如美國,她的歷史很短,短到無法與有著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中國相比。然而為什么有那么多杰出的設計師出現在美國呢?根源就在于他們的設計沒有那么多歷史文化的約束,是開放性的思維。曾經的艱辛生活使得美國人更樂于去冒險,去荒野生存,開辟新的領土疆域,征服他們想征服的一切。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在新大陸中找到生活的動力。這樣的民族心理,融入到每個美國人的心中。他們的小說和電影在不斷地強化這樣的思維,于是中國的“熊貓”和“花木蘭”也被他們拿來,沒有優(yōu)秀的歷史故事沒關系,沒有珍貴的動物沒關系,他們可以拿來進行再造。當我們再次看到這些似曾相識的東西時,驚訝地發(fā)現他們已被滲透了濃濃的美國思維。設計思維與藝術形式表達的關系始終是建立在學習歷史、借用傳統(tǒng)語匯和吸收新觀念的基礎上,而他們正是將這些東方的經典藝術和現實作為今日藝術創(chuàng)作的理想參照。他們的設計師更把創(chuàng)新、大膽的想象發(fā)揮到了極致。
“在現代設計中,設計不僅給社會提供產品,而且為人們提供一種生活方式。消費創(chuàng)意本身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時尚,生活價值觀的多樣化也使得設計創(chuàng)意的出發(fā)點多樣起來,這些都會在設計者的思維里得到體現?!彼囆g設計是一項目的性明確的活動,具有驅動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功能,具有改變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作用,還具有啟發(fā)人、教育人的公益文化功能。同時,藝術設計注入了新科技、新媒體以及新材料,使設計的功能與價值不斷地提升;當今網絡信息時代促使人們在思想觀念、生活觀念、生活方式及審美需求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藝術設計也隨著人們的價值觀而發(fā)生變化。不可否認藝術設計對人的生活方式、經濟、文化具有多元性的貢獻。所以設計的價值觀主要取決于人類共同的利益和價值觀,如“以人為本”、“綠色設計”、“生態(tài)保護”、“健康”、“親情”等價值觀念。設計的本質就是把這些思想和概念轉變?yōu)橐曈X形式而成為有益的產品或行為,是體現一種人文關懷的精神,這也是當代設計的重要宗旨。設計是為人服務,“以人為本”是當代的重要設計理念,那么就要求設計師不僅要關心人的物質需求,更要研究人的心理需求。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唐納德 · A · 偌曼就是一位以“以人為中心”的角度研究人與設計關系的先驅,提出了“情感化設計”概念,他說:“當然,實用性和可用性也是重要的,不過如果沒有樂趣和快樂,興奮和喜悅,焦慮和生氣,害怕和憤怒,那么我們的生活將是不完整的。”從設計的歷史發(fā)展中就可以看到,當人們最基本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時,就要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如情感需求和審美需求等。中國古代思想家墨子也注意到這一規(guī)律,他說到:“衣必常暖,而后求麗;居必常安,而后求樂”。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從低向高分成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歸屬與愛情)、尊敬與自我實現需求。在社會物質豐裕的今天,人們已經不僅僅滿足所得到的物質方面需求,而更加注重來自于人文精神上的情感、審美等心理訴求。如勞斯萊斯的“尊貴”,寶馬的“駕駛樂趣”,沃爾沃的“安全關懷”,都演繹著人類的一種共性——情感。因此,設計師要善于把握觀察生活,更多地關心人,了解人,從活生生的人性中找出設計的訴求點。人性化設計與綠色設計思想已經成為21世紀設計的主題。
“21世紀的設計,將處于更多樣化與更高科技的環(huán)境中,但同時,也走到了需要重新審視人類價值觀與標準的時候”。計算機的使用和網絡的普及,改變了人類生活,進入了非物質社會。人機交互、虛擬性和開放性,帶給人們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同時,新技術、新媒體、新材料的產生,豐富了設計形態(tài)與樣式。產品日趨復雜、功能增多以及多元化消費需求,使設計訴求趨于個性化。這就要求我們設計師要了解這一時代發(fā)生的變化,要思考人的真正需求是什么,需解決的核心問題有哪些?如何讓藝術設計符合環(huán)保,讓客戶容易理解和使用,更有效率,更有吸引力,體驗更愉悅。
一些設計師不顧設計思維過程的完整性,并沒有意識到、也沒有主動去思考這些變化。直接在自己的電腦上拼湊設計方案,漸漸遠離設計的本質,造成千人一面的設計。從而也降低了設計水平,導致了設計越走越窄,甚至漸趨迷失。
隨著網絡與數字信息化時代新產品和新技術的日漸強大,設計師正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這就需要設計師不斷學習、勇于探索,融合中外,貫通古今,不斷接受快速變化和發(fā)展的社會。因此,設計師不僅要關注藝術設計的形式、功能和文化內涵,更應該注重設計觀念和思維,特別要融入“人”的因素,這是現當代對設計的基本要求,也是設計師應承擔的使命,即設計必須滿足人(用戶)、物(設計工具和手段、最終設計實物)的綜合訴求。
當下的世界,既不是東方文化影響下的設計思維一枝獨秀,也非西方文化影響下的設計思維獨霸世界。我們正處在一個多元文化大放異彩的時代,東西方設計思維的對話、碰撞、合作、交融正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新的設計春天。
注釋:
[1] (法)馬克 · 迪亞尼編著:《非物質社會——后工業(yè)世界的設計、文化與技術》,滕守堯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頁。
[2][3] 周至禹:《思維與設計》,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頁、第76頁。
[4] (日)田中一光 :《設計的覺醒》,朱鍔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