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張偉東
我的故鄉(xiāng)有一個很清雅的名字,叫依蘭。依蘭,清代稱“ 依蘭哈喇”。在滿語里,“ 依蘭”為“ 三”,“ 哈喇”為姓。清朝為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管理和防御沙俄的需要,在三姓地方編旗駐軍,設副都統(tǒng)衙門,修造城池。從此,使依蘭成為黑龍江東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并有“ 三姓京”之稱。
每每聽外地人聊及依蘭的歷史,稱我的故鄉(xiāng)為滿族的發(fā)祥地時,不免讓我心底油生出幾分身為依蘭人的自豪感來??缮鸀楣枢l(xiāng)人,不知故鄉(xiāng)事,又難免讓我在人前覺得有幾分羞愧。屈指算來,離開故鄉(xiāng)已經有些年頭了。夢里的依蘭,有如一只溫柔的小獸,常常被我在異鄉(xiāng)的睡夢中撫摸,且常常把我在淚眼婆娑中喚醒。每每提及故鄉(xiāng),我都是在眷戀與背棄之間糾結著……依蘭,我離開時,當汽笛聲嗚嗚地響起,遠行的列車載著我莫名的憂傷漸行漸遠。微涼的風透過車窗吹著我凌亂的頭發(fā),與家人揮一揮手,我便熱淚盈眶。故鄉(xiāng),終于在我潮濕的視野里,漸變成灰蒙蒙的色調,最后在我的瞳仁深處定格成一張模糊的老照片……
觸動我提筆寫一寫故鄉(xiāng)的初衷,說來竟讓自己有些臉紅。我從來沒想過多了解故鄉(xiāng)的歷史,我只曉得我的故鄉(xiāng)叫依蘭,竟淡忘了它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古城。印象中的故鄉(xiāng),就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是每年鬧洪災最兇的地方,多年的貧困縣,窮山惡水的,沒有值得自己驕傲并向人家炫耀的地方。每每有人問及我的故鄉(xiāng)時,我都不敢輕易脫口說是依蘭,那是因為惟恐被人誤解。記憶中就有那么一次,我跟人家說我的故鄉(xiāng)是依蘭時,人家便驚訝著朝我投來羨慕且格外青睞的目光。他誤以為我是來自寶島臺灣的宜蘭。
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多年,我感觸得到,中國文人的文字,一如他們身體里流動著的血液一樣,總是凝集著濃濃的故鄉(xiāng)情結。他們的故鄉(xiāng),也常常因為他們的名氣及其作品而聲名遠播。就如同魯迅之于紹興,沈從文之于鳳凰,汪曾祺之于高郵,茅盾之于烏鎮(zhèn),莫言之于高密,王安憶之于上海,賈平凹之于商州,蕭紅之于呼蘭……
然而,我與文學大家之迥異,如同泥土之于云彩,凡夫之于圣賢,螢火之于太陽,三黃雞之于金孔雀。即便是如此,我仍舊掩飾不住自己那點虛妄的小心思,念著有朝一日通靈入圣,也寫出幾部以故鄉(xiāng)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傳世,也如文學大家一樣。卻又惟恐自己輕薄的文字,載不動故鄉(xiāng)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盡管我對故鄉(xiāng)的歷史了解不多,有些浮光掠影,可身為生于斯長于斯的作家,不寫寫依蘭的歷史,又總覺得對不住它。
依蘭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民俗獨特、風光秀美的古城。它位于松花江下游的南岸,版圖狀如楓葉,形似蝴蝶。故鄉(xiāng)的水系和山脈分布較多。奔流不息的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蘭河的水在這里交匯。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完達山脈在這里綿延。青山綠水孕育出一條龍脈。有史學家考證,依蘭是滿清皇室愛新覺羅氏祖宗的發(fā)祥地,又是北宋徽、欽二帝“ 坐井觀天”的軟禁之地。無論阿城的金源文化,還是遼寧新賓的滿族文化都是在依蘭女真、滿祖、北宋文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千多年前的依蘭就已成為東北政治、軍事、經濟重鎮(zhèn)。唐代時期達到鼎盛,渤海國在這里建置,設鐵利府。明清時期享有“ 東北重鎮(zhèn),遐邇通衢”之稱,素有“ 三江鎖鑰無雙地,萬里北疆第一關”的美譽。乾隆大帝秘訪依蘭時,寫下了“ 聲聞塞北三千里,名貫江南十六州”的佳句。
大約在公元十世紀,分布在依蘭以下松花江和黑龍江沿岸的“ 生女真人”形成著名五大部族:剖阿里、盆奴里、奧里米、越里篤和越里吉,通稱五國部。越里吉部的駐地位于最西,又為五國部盟城,故又稱五國城頭城?!掇o?!酚涊d:依蘭以東至烏蘇里江口的松花江兩岸有剖阿里、盆奴里、奧里米、越里篤、越里吉五國部落,被遼占領時,設節(jié)度使管轄,稱為五國城。其中越里吉即依蘭,稱為五國頭城。清《嘯亭雜錄》記載,“ 五國城,古稱五國頭城,以地距五國總路之首得名,后世沿訛,但云五國城”?!妒ノ溆洝?記載,“ 三姓城在寧古塔東北,五國城在焉,即在肅慎故地。寧古塔向東三百里,有依蘭哈喇土城,即五國城故地?!蔽鍑^城城址呈長方形,周長二千二百一十米,經過近千年的歲月更迭,物換風移,古城昔日的錦繡和繁華,在金戈鐵馬聲中漸漸地遠去,一千多年前的興衰榮辱也早被時間長河蕩滌殆盡。
如今的依蘭,只有城北還保留著五國城的一段城墻,其余的城墻大多被現代建筑湮沒。細細尋覓,廢墟中能零星見幾片殘磚斷瓦。因城垣糜毀,斷壁上只留下歷史文人騷客觸景生情之慨嘆。有詩曰:“ 萬丈城郭糜沙土,鬼魅英靈三界逢。父子昏君充犬豕,夫妻奸佞化蛆蠅。將軍遺恨朝天闕,宰相留魂照汗青。論道興亡黃老誡,山河易改理難更?!庇巫哂诠懦强諘绲脑吧?,舉目蒼穹,獵獵風中,遙想著古城曾經的輝煌,蒼涼凄婉,恨不能蕩盡綿綿心痛……
歷史的塵埃早在這里落定,古城的興衰榮辱,被深深刻入兩米孤碑之中。石碑的周遭,是綿綿的灰燼。正如黑格爾所說,歷史是一堆灰燼,但灰燼深處存有余溫。我是多么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夠穿越歷史的灰燼,去撫摸故鄉(xiāng)深處的那一抹余溫。
史學家考證,依蘭是女真人的祖居之地。歷史上的依蘭,曾經歷過兩次較大規(guī)模的遷徙,使這里幾經沉浮,趨于荒落。一次是在金代,金國為侵宋增加兵力,多次從依蘭征調女真人到中原地區(qū)作戰(zhàn)。另一次是在明代,世居三姓的女真人,在阿哈出和猛哥鐵木兒兩位部落酋長的率領下舉族南遷。女真人南遷之后,生活在松花江下游、烏蘇里江一帶的赫哲人開始向這里遷徙。赫哲族是我國東北地區(qū)一個古老的民族?!?赫哲”一詞有“ 下游”或“ 東方”之意。赫哲族在先秦時稱肅慎、漢魏時稱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稱黑水靺鞨,元明清時稱女真。最早遷到這里來的為赫哲族中的葛依克勒氏(葛姓)、盧葉勒氏(盧姓)、胡什哈里氏(胡姓)。三姓之中,葛姓是當時的旺族。本地流傳有這樣的滿族姓氏民謠:“ 三關兩趙郎一窩,查來查去沒有姓葛的多。”這些姓氏主要來自于今北京、沈陽和吉林的貴族。三姓中的胡姓去了寧古塔之后,又有舒姓加入進來。葛、盧、胡、舒四姓被編入滿洲八旗,稱為新滿洲。入旗后的四姓赫哲人成為依蘭最初滿族的主體,也是最早的滿族。滿族的祖先在依蘭繁衍生息、世代相延。
清代的依蘭,設有三姓副都統(tǒng)衙門,管轄黑龍江、松花江中下游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疆域。三姓的赫哲族人以捕魚和狩獵為生。他們以魚肉、獸肉為食,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魚皮、狍皮或鹿皮制成。男子喜歡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綴兩排用鯰魚骨做的紐扣,女子愛穿魚皮或鹿皮長衣,式樣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魚皮套褲以及狍皮、鹿皮和魚皮制的鞋子。所以,受三姓副都統(tǒng)管轄的赫哲人俗稱“ 魚皮韃子”。他們每年都要向清朝政府進貢。其中有貂皮、野豬、山雞、鰉魚、樺木箭桿、麻繩等?!度罩尽酚涊d:“ 三姓東之松花江兩岸,直達東海,系赫哲部落。該赫哲部落歷年輸納貂皮二千三百七十八張、貿易貂皮二百四十六張?!比丈嚼锏臉迤稀⑻綔稀⑷f鹿溝當時有金礦,把山南海北的采金人吸引過來。這里三江沃野,山水縱橫,自古以來便是富饒的天然漁場和逐獵之地。當年的人喜歡用“ 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里”來描述三姓一帶的富庶。
三姓是大清王朝的肇基之地。滿族有三仙女吞朱果生始祖布庫里雍順的美麗神話,頗具神秘色彩。傳說有三個仙女降凡,到長白山下的布勒庫里湖中沐浴,三妹佛庫倫因誤吞神鵲所銜落的一顆朱果,妊娠后生一男孩,取名曰愛新覺羅·庫里雍順。男孩長大后乘舟順松花江東下抵斡朵里城(今依蘭縣馬大屯)。當時的三姓各部落之間經常發(fā)生爭斗,使百姓生活不得安寧。庫里雍順來了之后,很快就把各部落之間的紛爭平息了。傳說庫里雍順力大無窮,抓老虎就如抓貓一般輕松。三姓各部落的酋長特別佩服他,便拜他為貝勒,推舉他為首領。庫里雍順平定了“ 三姓之亂”,娶了當地一名叫百里的漂亮姑娘為妻,與她生下了很多孩子。他們在三姓這個地方生息繁衍,庫里雍順便成為了滿族的始祖。
關于滿族的發(fā)祥地,有人說是阿城,有人說是依蘭。后經史學家考證,確認依蘭既是金代完顏部祖先勃興之地,又是滿清皇室愛新覺羅氏祖宗的發(fā)祥地。文獻記載,依蘭的行政設置早于阿城。當時的依蘭水系分布較多,常年遭受水災之難。于是,后金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的第六世祖,猛哥鐵木兒率部南遷,沿江而上,途經阿城定都,后定居于今遼寧省新賓縣的赫圖阿拉。
在東北歷史上,有“ 風刮三姓”的諺語。由于依蘭地處三江口,自古以來就是處于季風性氣候的地區(qū),冬天時間較長,西北風持續(xù)長達五至六個月之久。每到冬季西北風便順著松花江與牡丹江交匯處,直撲三姓古城而來。江口便是風口,所以當地女真人稱之為斡朵里(女真語風口之意)。猛哥鐵木兒,便是在三姓古城風口出生的一位女真英雄。他驍勇尚武,粗獷剛健,史書中形容他“ 上下崖壁如飛,徒手搏熊縛虎”?!度罩尽酚涊d,猛哥鐵木兒世居斡朵里(今日依蘭縣馬大屯)。元代曾任萬戶職,女真語稱依蘭豆漫。依蘭女真語譯為三,豆漫譯為萬,即三個萬戶職,猛哥鐵木兒是其中之一。
史料記載,明洪武五年,三姓女真的另一部落酋長阿哈出率領族人沿今天的牡丹江(舊時稱胡里改江)南遷到琿春江以西、圖們江以北、鄰近朝鮮的地方居住。明永樂元年十一月,阿哈出到明都南京朝貢,明廷就在胡里改部設建州衛(wèi),位于今綏芬河流域。阿哈出被明廷委任建州衛(wèi)指揮使,主要工作就是積極協助明廷招撫女真各部。同時,朝鮮也采取相應的招撫措施,籠絡女真人,為其所用。永樂十年,在阿哈出的引薦之下,猛哥鐵木兒接受了明廷的招撫,率部眾加入到了阿哈出統(tǒng)領的建州衛(wèi)。明帝任命猛哥鐵木兒為建州衛(wèi)左衛(wèi)的總指揮。在此之前,朝鮮曾多次試圖招撫猛哥鐵木兒都遭到拒絕,對其接受明廷的招撫極為不滿。朝鮮以女真人搶掠為名,派出大軍剿殺女真人,制造了震驚一時的“ 豆門慘案”。豆門慘案中,朝鮮軍殺死毛憐衛(wèi)女真酋長把兒遜及其部眾數百人。又殺死了斡朵里部女真人酋長哈兒非、加時仇二人,掠去部眾數十人。被朝鮮軍殺害的哈兒非、加時仇二人及所屬的部眾,都是建州左衛(wèi)屬民,為猛哥鐵木兒部下。猛哥鐵木兒異常憤怒,決心以血還血,與朝鮮軍交戰(zhàn),報豆門慘案之仇。女真人善斗,復仇欲望強烈的民族屬性,被朝鮮軍濫殺無辜的豆門事件激發(fā)起來。女真各部不時向朝鮮軍發(fā)起進攻,攻掠次數有增無減。為了逃避女真人的侵掠,朝鮮不得不“ 移慶源府于鏡城”。朝鮮移府造成了朝鮮鏡城等六座府鎮(zhèn)相繼一片混亂。朝鮮臣民,畜戶舉家北遷,而道路又常遭遇女真侵擾。朝鮮軍民不得不將鏡城以北的土地放棄。此時女真人復仇的目標,最終鎖定在了朝鮮將軍趙涓身上。為了斬殺趙涓,女真人突入朝鮮中原,不惜性命,冒死追殺,整個朝鮮,舉國震動。
猛哥鐵木兒就此與朝鮮軍結下血海深仇。雙方你來我往,戰(zhàn)事頻發(fā)。在此期間,明廷又招撫了一位名叫楊木答兀的女真小部族酋長。明廷于開原授其千戶職,令其統(tǒng)管部眾,居于開原關外。不料,楊木答兀率部眾屢次侵犯開原,背叛明廷。明廷對其叛逆行為極為不滿,遂命猛哥鐵木兒率部征服。猛哥鐵木兒與楊木答兀結下梁子。宣德八年十月,楊木答兀聯合了各地的野人女真百余人,采取突然襲擊的方式,包圍了猛哥鐵木兒營地,放火燒殺。猛哥鐵木兒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雖然拼力沖殺,終因寡不敵眾,與其長子阿古在激戰(zhàn)中負傷陣亡。其弟凡察在這場仇殺中僥幸逃脫,幸免于難。猛哥鐵木兒的次子董山,還有長子阿古的妻子被楊木答兀掠走。
猛哥鐵木兒遇難后,明廷于宣德九年,任命其弟凡察為建州左衛(wèi)都督僉事,掌領左衛(wèi)。后經明廷干預,猛哥鐵木兒的次子董山等人得以從野人女真部族中贖還,返回了建州左衛(wèi),并掌領了衛(wèi)事。
后金政權建立后,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極追尊猛哥鐵木兒為澤王,入太廟祭享。同時,為澤王及其妻子在興京陵內設立了衣冠冢。順治五年,愛新覺羅·福臨下詔封尊猛哥鐵木兒為肇祖原皇帝,其妻為肇祖原皇后。順治十二年,修建了肇祖皇帝神功圣德碑樓,以滿、蒙、漢三種文字刻寫了碑文。
依蘭,是一座物寶天華、人杰地靈的神秘古城。
依蘭北門外的五國城遺址,至今仍有遼金時代的遺跡可尋。就在城墻以北的一片荒草地里,孤零零佇立著一段約二米高的石碑,碑的正面寫著“ 北宋徽欽二帝幽禁遺址,坐井觀天遺址”幾個大字。碑后面的文字則詳細記錄著“ 徽欽二帝”被幽禁的過程。
“ 坐井觀天”遺址,也稱“ 五國城”遺址。北宋徽、欽二帝被流放五國城“ 坐井觀天”的一段歷史遺事,讓小城依蘭蜚聲中外,遐邇聞名。一個朝代的悲劇變成了今天人們尋奇覽勝的地方。一年四季,前來這里的探秘者猶如過江之鯽。
說到中國歷史上的北宋,這是個被人戲稱為“ 史上最不爭氣”的朝代。北宋的不爭氣,是因為出了一個不爭氣的皇帝。史書記載,宋徽宗趙佶是北宋的第八位皇帝。他酷愛奇花異石,書法繪畫,尊信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私生活荒淫無度,縱有后宮“ 三千粉黛,八百煙嬌”也不滿足。民間自古便對這位皇帝的風流艷史津津樂道,說他挖地道幽會色藝驚人、技壓群芳的青樓名妓李師師。帝王風流不算罪過,罪過莫過于一國之君政治上的昏庸無能。宋徽宗的罪過,就在于他寵信奸佞,重用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李彥、朱免等人。大宋王朝,奸臣當道,內憂外患。萬里江山,岌岌可危。宣和七年,金軍滅遼后南下攻宋,宋徽宗慌忙禪位于長子趙桓(宋欽宗),自稱太上皇。靖康元年十一月,金兵攻占北宋皇都汴梁(今日開封)。靖康二年,太上皇宋徽宗和當朝皇帝宋欽宗,連同二帝的后妃、宗室、王公大臣、宮女、匠役一萬四千余人被押上北去的囚車?;諝J二帝淪為階下囚,被金人當作“ 戰(zhàn)利品”分兩路擄往北方。
北行途中,宋徽宗偶見路邊有一處杏花,開在瑟瑟風中,便悲從中來。于是他有感而發(fā),賦了《宴山亭》:“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燕脂勻注。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凄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者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 怎不思量? 除夢里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边@首詞如泣如訴,哀情哽咽,令人不忍卒讀。此詞后來被國學大師王國維稱之為“ 血書”。
徽欽二帝悲悲切切,慘慘凄凄,風里雨里,百轉千折,被押至金上京會寧府(今哈爾濱市阿城區(qū)白城)停留。最后,金帝只允許徽欽二帝及其后妃、直系王子、駙馬都尉、近臣等一百四十余人,于南宋建炎四年流放依蘭五國城,開始了漫長而屈辱的囚禁生活,史稱“ 靖康之變”。金庸在他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里,刻畫了一位武藝高強的全真道道士叫丘處機。他為郭嘯天和楊鐵心未出世的孩子起了含意頗深的名字,一個叫“ 郭靖”,另一個叫“ 楊康”,倆人名中尾字合在一處便是“ 靖康”??梢娫谒纬傩盏男睦?,“ 靖康之恥”始終是揮之不去的一塊心病。
正是因為有了依蘭,這樣一個令當時中原遙不可及的狄荒之地,困住了徽欽二帝,斷絕了他們與京都汴梁的一切聯系,真龍?zhí)熳訌拇俗兂闪司字?。從中原到塞北,天遙地遠,萬水千山,鞭長莫及,這才讓抗金名將岳飛抱恨無窮。他怒發(fā)沖冠,寫下了膾炙人口,激越高亢的《滿江紅》。詞中有“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詩句。賀蘭山,是在今天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西北邊。而依蘭卻是在東北??磥碜约旱闹髯泳烤贡唤鸨鴵锿膫€具體方位,岳將軍也不十分清楚。至于囚禁主子的那口枯井會是個什么樣子,怕是岳飛想爆了腦袋,也想不明白。因為在民間傳說中,徽欽二帝是坐在枯井中度過囚禁生活的,當時的中原人,并不熟悉北方的環(huán)境和氣候,只聽說他們的皇帝被金人掠到北方后,關押在五國頭城,坐在井里望著天空,所以就有了徽欽二帝“ 坐井觀天”的傳聞?!墩f岳全傳》 第十九回有這樣的情節(jié):“ 老狼主”(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令人給徽欽二帝穿上女真人服飾,在燒得滾燙的火炕上亂蹦亂跳,引得眾人陣陣狂笑。李若水見此氣憤已極,突然上前咬住“ 老狼主”的耳朵。那“ 老狼主”氣得哇哇亂叫,令人傳旨:“ 將徽欽二帝發(fā)下五國城,拘在陷阱之內,令他們坐井觀天。”
一直以來,兩位蒙難皇帝在五國城“ 坐井觀天”的流放生涯以及他們最后的命運,史學家們的說法,不盡一致或大相徑庭,遂成種種不解之謎。在一般人的觀念中,認為“ 坐井觀天”就是把“ 徽、欽二帝”困在井中或者說是被關在一個類似于井的牢房中。許多到依蘭旅游的人都紛紛打聽囚禁“ 徽、欽二帝”的那口枯井,聽說沒有那口枯井無不大失所望。宋徽宗在“ 坐井觀天”的日子里倍受屈辱折磨,亡國之痛,難以言狀,感慨萬千,賦了一首《在北題壁》(思斷腸):“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南無雁飛?!睆脑娭兴鑼懙沫h(huán)境來推斷,其被囚禁之處,應該是個很偏僻的地方,寒風整夜敲打破門,還能看見大雁南飛,應該不是困在井里。
史學家認為,塞北邊陲人煙稀少,每入寒冬滴水成冰,人無法在枯井里生活。為了徹底弄清這段史實,依蘭縣有關部門曾組織專家學者進行了周密的考證,最后得出的結論認為,徽欽二帝“ 坐井觀天”中的“ 井”,實際上是指四合院的“ 天井”。四合院是我國最傳統(tǒng)的民居形式,它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圍墻圈成的。一般正房面向南,東西有廂房,大門在南側,只要關上大門,四合院內便形成一個封閉式的小環(huán)境。四合院中間的空地,也就是院子,我們稱為天井,所以說徽欽二帝坐井觀天,應該是把他們囚禁在一個封閉的四合院里,四周都是高大的房子和院墻,看不到外面情景,只能坐在院子里,眼巴巴地望著天空。
金國皇帝封宋徽宗為昏德公,封宋欽宗為重昏侯。這種封號確實含有極大的諷刺意味。事實上,二帝在五國城的囚禁生活,并沒有野史筆記、話本小說里描繪的那么凄慘。二帝在大金國受到的待遇相當于公侯,有俸祿和丫鬟侍女。他們可與妃嬪同床共枕,生兒育女。來了雅興,還可以賦詩作畫。別看宋徽宗做皇帝不行,在藝術上卻極富造詣。他的書法與繪畫均可彪炳史冊,堪稱中國歷史上的一位藝術大家。他尤擅工筆,畫花畫鳥、畫山畫水,精細逼真。如《祥龍石圖》、《芙蓉錦雞圖》、《聽琴圖》、《雪江歸棹圖》、《瑞鶴圖》、《翠竹雙雀圖》、《池塘秋晚圖》等。他獨創(chuàng)的“ 瘦金體”書法,筆姿瘦硬挺拔,側鋒如蘭竹,極富美感,與其所畫工筆重彩相映成趣。宋徽宗能詩善文,流放五國城期間寫詩千余首,由于發(fā)生“ 二逆”誣告事件,他忍痛把這些詩都燒了,僅剩下十幾首。鄭皇后病死和“ 二逆”被殺,在精神上給宋徽宗造成了致命的打擊。郁悶絕望的心情和身患重病的折磨,導致他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紹興五年,宋徽宗病死于五國城,魂斷依蘭,風流云散。
清朝初年,被流放到寧古塔的愛國詩人吳兆騫,在《曉行》一詩中有“ 五國城邊月已微,五國城中烏未啼”的名句。他在《贈少年》中寫道:“ 君不見徽宗埋骨空江曲,遺冢蒼茫做鹿麋?!边@顯然是說,宋徽宗不僅是死在依蘭五國城,而且是埋葬于松花江或牡丹江邊的。盡管對宋徽宗趙佶的死地有不同說法,但《金史》、《宋史》與《續(xù)資治通鑒》等史書記載相同,可以認定是死在黑龍江的依蘭,葬地是浙江的杭州。
北宋徽欽二帝在五國城“ 坐井觀天”的歷史遺事,給依蘭平添了不尋常的文化色彩。為了見證這段悲慘的皇室蒙塵經歷,體現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南北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當地政府以這段歷史遺事為背景,在五國頭城遺址處修建了“ 坐井觀天園”景觀群,以招徠中外游人。
走進復古的五國城城門,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三門四柱的石牌坊,向后依次為洪皓傳書亭、韋賢妃南歸亭、二帝塑像、碑廊及浮雕壁墻……碑、雕、亭、廊,布局得當,結構緊湊。高大的古牌坊,頂端是三個井字結構,中間是園名,兩側刻有囚龍,最上方是金國人尊崇的獵鷹——海冬青的浮雕,頗具美感和象征意味。美中不足的是,園內地上鋪就的不是仿古青磚,而是水泥板,古城墻也似乎是用的劣質水泥勾縫,而非粘土、石灰、石膏或火山灰等無機膠凝材料……細微之處,經不起推敲與琢磨,斧鑿之痕,涂鴉之跡顯而易見。少了幾分造景藝術家匠心的錘煉,也便少了“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滾滾紅塵中浮現的復古情懷,有明顯的歷史割裂感。堆砌于遺址之上的任何物件兒也都略顯突兀。巍峨的城門樓倒是頗為壯觀,又怎敵舊城池廢墟里那幾片殘磚斷瓦來得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