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金春 劉萬成 王新武
(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醫(yī)院內科,河北 青龍 066500)
2010-05—2012-12,我們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采用補腎壯骨方聯(lián)合多體位手法復位治療腰椎管狹窄癥48例,并與單純多體位手法復位治療48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96例均為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中醫(yī)院骨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齡22~61歲,平均(47.34±5.34)歲;病程21 d~15年,平均(6.81±2.65)年。對照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齡21~59歲,平均(44.17±4.96)歲;病程17 d~14年,平均(5.97±2.67)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癥狀和體征:間歇性跛行,站立性腰痛,腰腿痛,主觀麻木,主觀肌力減退,上下肢放射痛,踝反射減弱或消失,膝反射減弱或消失,客觀肌力減弱,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少數(shù)有一過性肛門、膀胱括約肌受累。②影像學檢查:X線攝片、CT或脊髓造影上硬膜囊矢狀徑10 mm或橫截面積100 mm2為臨界標準[1]。
1.3 治療方法 2組均囑患者避免過度勞累,適當臥硬板床休息,避免受潮、受寒冷等環(huán)境因素刺激誘發(fā)關節(jié)、肌肉、神經等組織炎癥,予常規(guī)消炎、止痛等對癥藥物治療。適當增加戶外活動,加強背伸肌、腹肌的肌力鍛煉,增加腰椎穩(wěn)定性。
1.3.1 治療組
1.3.1.1 中藥治療 予補腎壯骨方。藥物組成:骨碎補30 g,海桐皮12 g,杜仲15 g,獨活15 g,穿山龍20 g,土鱉蟲6 g,熟地黃15 g。日1劑,水煎取汁300 mL,早晚分2次溫服。
1.3.1.2 手法治療 予多體位手法復位。①坐位定點旋轉復位法。患者端坐,兩足分開與肩同寬。醫(yī)師坐于患者背后,先用雙手拇指依次向外觸摸推撥,形同“八”字,查清患者棘突、脊椎的偏歪走向,一手伸入偏歪側的腋下,患者稍低頭,助手面對患者,雙手壓住患者大腿根部以固定骨盆,避免臀部移動,醫(yī)師以另一手拇指扣推偏移的棘突,腋下的手拉患者頸部,使前屈90 °,令患者側方向縱軸旋轉并上提,旋轉幅度盡量>45 °,旋轉的同時另一手拇指順從偏歪的棘突并向斜上方頂推棘突,當感覺到拇指下椎體有輕微錯動并聽到細小響聲時,偏歪的棘突即復位。雙手拇指從上而下將棘突上韌帶理順,放松腰部肌肉。用雙手拇指從上而下順次按壓棘突,檢查偏歪的棘突是否復位,上下棘突間隙是否等寬。②側臥推扳矯正復位法?;颊咦髠扰P位,雙上肢向上伸,雙腿自然伸直,上腿放于下腿后面,醫(yī)師站于患者身后,左手推上側肩部后方,右肘部壓住上側髖部內側,進行相反方向扳扭,隨后將患者右上肢放于背后,醫(yī)師用左肘、前臂按壓在患者胸前,右手推患者髖后骨盆處,以適量力度扭扳復位。③俯臥位牽引復位法?;颊吒┡P位,兩足分開與肩同寬,醫(yī)師先用雙手拇指依次向外觸摸推撥,形同“八”字,查清患者棘突、脊椎的偏歪走向,囑其放松,兩手把住床頭,醫(yī)師以雙手握住患者兩足踝部,用力提起后均衡擺動向下牽拉,如仍未復位,醫(yī)師立于患者棘突偏歪側,用一手抬起患者大腿,以患椎為支點,向斜后下方拔伸牽引并旋轉大腿,另一手拇指推住偏歪的棘突,借拔伸牽引之力向側下方推,感覺指下有輕微移動或輕微響聲為復位。復位后理順韌帶,用手掌從腰部推至腿部3~4遍。以上3種體位治療從坐位定點旋轉復位法開始,隔日進行另一種體位治療,依次序進行。
1.3.2 對照組 單純予多體位手法復位,操作方法同治療組。
1.3.3 療程 2組均以30 d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根據(jù)腰腿痛治療評分標準[2]評定治療前后證候積分。
1.5 療效標準 優(yōu):腰腿痛呈間歇性,排尿障礙等癥狀全部消失,腰部活動無自覺障礙,下肢肌力正常,6個月內恢復原工作。良:治療前癥狀消失,但勞累或長距離行走后,自感腰部輕度疼痛或下肢痠痛,腰部活動輕度受限,下肢肌力稍弱,但不影響工作??桑褐委熀髷嗬m(xù)有輕度腰腿痛,腰肌弱,但比治療前好轉,可參加輕體力勞動。差:治療前癥狀未消除或加重。以優(yōu)、良統(tǒng)計總有效率[2]。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2.2 2組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比較 見表2。
由表2可見,2組治療后證候積分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證候積分組間比較差異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
表2 2組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比較 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腰椎管狹窄癥是指腰椎內神經根管、側隱窩或椎間孔因骨性或纖維性增生、移位導致一個或多個平面管腔狹窄,壓迫馬尾、神經根或血管產生臨床癥狀的綜合征,癥狀多、體征少是疾病特點[3]。隨病情延長,髓核的少許突出(或脫出)刺激和壓迫神經根,可引起持續(xù)性根性放射痛、腰部前屈活動受限等癥狀。手法治療復位后不易固定,受累棘突容易滑脫偏歪,需要持續(xù)反復治療。多體位手法復位具有定位準確、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強調手法治療必須到位,要求柔中有剛,重中有柔,軟中有硬,急中有緩,輕中有力,將突出(或脫出)的髓核還原,纖維環(huán)的裂隙閉攏,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對位,理順肌筋,疏通氣血,調節(jié)神經的靈敏度,增強肌腱的反應度,促進椎間盤和椎間韌帶損傷得到修復[4]。
腰椎管狹窄癥屬中醫(yī)學痹證、腰腿痛的范疇。為中年以后肝腎虧虛,筋骨失健,加之長期勞累所致,或因先天不足、發(fā)育不良或局部外傷所致,病機為筋骨失健,經絡不通,治宜補肝腎,通經絡,輔以祛風散寒,活血化瘀。補腎壯骨方中骨碎補補腎壯陽,化瘀止痛,為治療腰腿痛的要藥,杜仲補肝益腎,強筋壯骨,兩藥相伍共奏補腎填精,壯督補髓、強筋健骨的功效,故為君藥;海桐皮祛風利濕,通經活絡,土鱉蟲化瘀活血,共為臣藥;穿山龍活血舒筋,熟地黃補肝益腎,滋陰養(yǎng)血,獨活祛風勝濕,散寒止痛,三藥共為佐使。諸藥合用,共奏補肝益腎、疏風散寒、舒筋通絡化瘀之功效。
臨床觀察結果表明,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采用自擬補腎壯骨方聯(lián)合多體位手法復位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
[1] 貝政平,何繼永,楊駿.外科疾病診斷標準[S].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344-345.
[2] 蔣協(xié)遠,王大偉.骨科臨床療效評價標準[S].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02-103.
[3]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醫(yī)骨傷科常見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139-142.
[4] 陳秀華.中醫(yī)傳統(tǒng)特色療法[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8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