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民 張華 張偉 于鳴
胃腸道腫瘤術后的切口感染是外科臨床的常見院內感染之一, 切口感染會導致切口愈合時間延長, 導致切口發(fā)生裂開、切口疝甚至全身感染等癥狀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術后感染的預防也是需要重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從目前臨床報道來看[1], 與切口感染發(fā)生的相關因素主要有抗生素的應用、手術情況以及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狀態(tài)等, 作者就頭孢噻肟在胃腸道腫瘤術后感染預防上的合理應用進行了分析,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0年4月~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112 例胃腸道腫瘤患者作為對象進行研究, 按照隨機分組的原則將之分為觀察組 56 例及對照組 56 例, 觀察組包括男性35例 , 女性 21例 , 年齡 37~86 歲 , 平均 (54.8±5.9)歲 , 包括胃部腫瘤 31 例, 結直腸腫瘤25例;對照組包括男性36 例,女性 20 例, 年齡38~83歲, 平均(55.1±6.0)歲, 包括胃部腫瘤 32例, 結直腸腫瘤24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變部位、機體免疫狀態(tài)、體力狀況、手術方式、手術時間及創(chuàng)傷范圍方面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單純應用注射用頭孢噻肟鈉(凱福隆, 華北制藥河北華民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 國藥準字:H10960279 )進行術后預防, 給予患者頭孢噻肟1.0 g 加入250 ml 5%GS進行靜脈滴注, 2 次 /d , 連續(xù)應用3 d;觀察組除了應用頭孢噻肟治療外還給予患者胸腺肽注射液(西安迪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 H20003446 )進行治療, 術前3 d給予80 mg 融入 250 ml 5%GS進行靜脈滴注至術后3 d,1次 /d 。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的感染情況進行觀察和對比。
1.3 觀察指標 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的切口感染狀況, 記錄切口壓痛、紅腫及化膿等癥狀的發(fā)生時間及程度, 切口感染劃分按照《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2]中指出的切口感染診斷標準來進行?;颊咴谑中g當天、術后7 d 分別進行外周血檢驗,統(tǒng)計血清內毒素及細胞因子濃度變化。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兩組患者的相關數(shù)據(jù)采用 excel 進行整理, 錄入 SPSS 16.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以(±s)均值表示, 組間用t檢驗, (P<0.05)視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從兩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來看, 觀察組患者的總體感染率為 8.9% ( 5/56 ), 對照組患者的總體感染率為 26.8% (15/56),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從胃部腫瘤及結直腸腫瘤患者的切口感染率統(tǒng)計來看, 觀察組同樣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體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 見表 1 。
表1 兩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統(tǒng)計對比
2.2 兩組患者的內毒素水平及 IL-6 、 TNF-α 水平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P<0.05), 但觀察組患者的 IL-2 、 IL-10 水平較治療前顯著升高, 較對比組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體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見表 2 。
表2 兩組患者的內毒素及細胞因子水平變化統(tǒng)計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的內毒素及細胞因子水平變化統(tǒng)計對比(s)
組別 內毒素( ng/L ) IL-6 ( ng/L ) TNF- α( ng/L )IL-2 ( ng/L )IL-10 ( ng/L )觀察組( n=56 )治療前 胃部腫瘤 73.4 ± 31.7 112.9 ± 88.2 117.2 ± 75.1 34.7 ± 11.0 52.9 ± 11.9結直腸腫瘤 49.7 ± 29.1 85.9 ± 43.7 86.1 ± 40.7 32.6 ± 11.2 52.7 ± 8.2治療后 胃部腫瘤 26.9 ± 9.4 56.8 ± 37.1 62.9 ± 19.4 57.4 ± 16.1 77.5 ± 8.2結直腸腫瘤 24.0 ± 8.1 48.2 ± 17.2 51.7 ± 14.9 50.2 ± 9.4 62.5 ± 7.9對照組( n=56 )治療前 胃部腫瘤 73.5 ± 29.7 111.6 ± 86.7 115.9 ± 74.2 35.1 ± 11.2 51.4 ± 12.0結直腸腫瘤 57.0 ± 28.6 82.7 ± 27.0 81.2 ± 31.4 35.6 ± 8.8 51.2 ± 8.1治療后 胃部腫瘤 38.4 ± 17.9 71.4 ± 48.1 75.9 ± 42.3 40.9 ± 9.9 55.7 ± 11.2結直腸腫瘤 43.1 ± 20.2 61.0 ± 17.1 62.4 ± 11.9 34.5 ± 8.9 55.2 ± 10.1
外科切口感染一直是院內感染的重要因素, 嚴重威脅著手術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如何能夠有效的預防和治療切口感染是臨床上一直都在研究的一個課題。有文獻指出[3]外科根治手術對于患者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是導致切口感染發(fā)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主要是由于機體免疫機制被抑制之后患者的免疫系統(tǒng)無法有效清除切口感染菌所致??股氐念A防性應用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從目前臨床文獻來看,單純應用抗生素的效果并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頭孢噻肟屬于第三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 和青霉素一樣具有β-內酞胺環(huán)的結構, 它的抗菌譜系較廣, 殺菌作用強, 主要作用機制為通過限制胞壁粘肽合成酶的合成從而達到抑制細菌的細胞壁合成的目的, 使菌體膨脹裂解死亡, 其不良反應較少,臨床應用廣泛[4]。作者采用胸腺肽注射液輔助預防的方式進行使用效果更加顯著, 從兩組患者的對比結果來看, 觀察組的切口感染率控制在 8.9% , 而對照組則為 26.8% , 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紤]原因可能是由于胸腺肽注射液的應用有效的激活了機體的免疫功能, 拮抗了腫瘤根治術造成了機體免疫功能抑制, 提高了免疫功能及細胞因子活性水平, 結合抗生素來實現(xiàn)更好的清除切口致病菌的目的。因此作者認為單純應用頭孢噻肟預防胃腸道腫瘤術后感染的效果一般, 考慮原因可能是與患者機體免疫抑制相關, 因此建議結合胸腺肽注射液等其他輔助藥物進行聯(lián)合應用, 提高預防效果。
[1]孫光,彭勃,徐超.胃腸道腫瘤患者術后兩種早期營養(yǎng)支持的對比研究.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 2012, 21(9):1119-11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 ( 試行 ).中華醫(yī)學雜志, 2001, 81(5):314-320.
[3]虞先浚,徐近,傅德良.免疫調節(jié)劑在外科感染及大手術中的作用機制探討.中華肝膽外科雜志, 2004, 10(3):170-172.
[4]彭秀蘭,王琴.頭孢噻肟鈉治療腫瘤病人呼吸道感染臨床觀察.四川醫(yī)學, 2011, 25(4):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