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平麗 錢 俊
彌爾頓《失樂園》中的視覺空間建構
翟平麗 錢 俊
彌爾頓在《失樂園》中借助空間敘事技巧巧妙地在地獄、天庭和伊甸園三類空間中穿梭往來,重點圍繞撒旦被貶和人的原罪兩條主線展開空間敘事,并以撒旦誘惑夏娃偷吃禁果、人類始祖失去伊甸園作為空間的交匯點。本文試圖以微觀視覺空間為切入點挖掘史詩中龐大的空間建構,重點圍繞空間吁請、神魔對立、撒旦變形的空間移動、人類始祖伊甸園生活來展開論述,以便人們打開探索想象空間的視野,深入了解彌爾頓多重轉換的空間圖景,從而有利在整體上把握史詩的視覺空間建構。
彌爾頓 《失樂園》 視覺空間
Authors: Zhai Pingli
andQian Jun
are postgraduates in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whose research interest is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Email: pinglizhai@163.com, qianjun1985@gmail.com作為英國17世紀最著名的詩人、思想家和政論家,彌爾頓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最后殿將和啟蒙思想的最初啟發(fā)者。其史詩《失樂園》是借助《舊約?創(chuàng)世紀》中人類初始演變的隱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加工的鴻篇巨著。沈弘將史詩中的圣經隱喻看作是彌爾頓精湛藝術技巧和詩意想象的處理。(沈弘 22)彌爾頓在這部史詩中圍繞撒旦被貶和人的原罪兩條主線展開空間敘事。撒旦失去天堂、墜入地獄與人類失去地上樂園這兩條線索以撒旦誘惑夏娃偷吃禁果、人類始祖失去伊甸園為空間交匯點。在這部長達十二卷的長篇史詩中,彌爾頓借助空間敘事技巧巧妙在地獄、天堂和人間三類空間中穿梭往來,完成了這部長達萬行的鴻篇巨作。史詩中的空間建構在吁請、神魔對立、撒旦變形的空間移動、人類始祖伊甸園生活中一一呈現(xiàn)。多重視覺空間的建構與轉換呈現(xiàn)出了一幅多重空間轉換的空間圖景。
然而縱觀《失樂園》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一史詩中龐大的視覺空間建構卻未引起批評家與學者們的足夠重視。學界對史詩中視覺空間的整體研究偏少。國外一些批評家和學者也是近年來才將研究視線轉向了史詩中的空間范疇,且大多以微觀視角去分析其內在的空間建構。其中Sarkar集中解析了第九章中撒旦個人在天體間的行走(Sarkar 1979:417—422),集中從時空中具體的天體意象來解析史詩中的視覺空間(Sarkar 1984:1-5),Gábor則側重第九章中撒旦黑暗中的獨行(Gábor 12—21)。也有個別學者將空間與地點結合起來共同解析《失樂園》,如Brady(167—182)與Gillies(27—57)。國內目前對《失樂園》的空間闡釋與研究尚處邊緣地帶。本文試圖以微觀視覺空間為切入點挖掘史詩中龐大的空間建構,重點圍繞空間吁請、神魔對立、撒旦變形的空間移動、人類始祖伊甸園生活來展開論述,以便打開人們探索想象空間的視野,深入了解彌爾頓多重轉換的空間圖景,從而有利整體上把握史詩的視覺空間建構。
空間是故事發(fā)生的地點與敘事必不可少的場景,它的使用既可服務于文本的結構安排,也可以推動敘事的整個進程?!盁o論是在歷史敘事還是在虛構敘事中,空間都不是可有可無的要素,而是構成整個敘事活動的必不可少的基礎?!保埖嫌?49)在整體的結構安排上,《失樂園》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幅具有廣闊空間世界的圖景。彌爾頓將長達十二卷的史詩劃分為以撒旦為首的地獄,以圣父、圣子為首的天堂與以亞當、夏娃為代表的伊甸園三種不同空間場景。宏大的空間敘事在不同空間交織中一一展開。
在《失樂園》十二卷的結構安排中有多處易被現(xiàn)代讀者忽視的空間敘事,即一些篇章之首的吁請部分,而這些易被忽視之處恰能體現(xiàn)出彌爾頓空間轉換的精妙。史詩開篇就以敘事者的吁請入手,他呼吁天堂的詩神繆斯,吁請上天向下的力量,賦予他靈感完成這篇詩作,“請歌詠吧,天堂的詩神繆斯呀!……我向那兒求您助我吟成這篇大膽冒險的詩歌,追蹤一段事跡……”短短幾十行卻體現(xiàn)出了空間之效。彌爾頓在簡短的吁請中完成了對故事緣由的簡短介紹,并將三種空間呈現(xiàn)于讀者眼前:人類被變形為蛇的撒旦誘惑違反上帝禁令,上帝將撒旦及其反叛的眾天軍逐出天堂,墜落于地獄深淵。這些被上帝懲罰的天使們從天堂降落到地獄經歷了大約九天九夜。吁請結束,彌爾頓將敘述視角迅速轉向撒旦召集會議的地獄——萬魔殿。類似的空間吁請同樣出現(xiàn)在第三卷、第七卷。第三卷的吁請直接將視角從地獄切換到敘事者對“光”的呼喚,實現(xiàn)了從下到上的空間轉換。對“光”的吁請是彌爾頓依據(jù)自己雙目失明的現(xiàn)實,發(fā)出了對光明無限渴望的呼喚,同時也是他對英國當時黑暗社會的鞭笞與嘲諷。他迫切需要來自天上的光照亮他的世界和當時的英國。第七章的吁請是敘事者呼吁尤拉尼亞(第一卷的天堂詩神繆斯),希望她從天降臨給自己靈感。三次吁請在空間上下切換中體現(xiàn)出了彌爾頓的空間建構技巧?!妒穲@》中,彌爾頓其他空間的多次建構與轉換更多的是穿插于事件的敘事之中,主要通過人物的移動和地點的變換來實現(xiàn)。
神魔雙方相生相克,《失樂園》中的上帝高坐于天堂,天使撒旦因反抗被打入地獄,成為統(tǒng)領地獄的魔王。彌爾頓在這部史詩中將天、魔各自的世界做了詳盡的空間刻畫,視覺空間建構在神魔兩界的對立中一一展開。史詩的第一、二卷對撒旦生活的地獄世界進行了描寫。萬魔殿是一遠離天神和天界之地,“相當于天極到中心的三倍那么遠”。地獄下的世界為寂寞荒蕪的原野,是撒旦和墮落天使們不愿久留之地。彌爾頓將地獄和其中的撒旦進行了空間化處理,他筆下的撒旦類似于神話中的巨型怪物,平伏于地獄火湖之上。“他那碩大的身軀,從火湖中站立起來;……他展開翅膀,騰上高空使陰沉的空氣感覺的異常沉重;他在一塊干燥的陸地上降落……”同撒旦一起被貶的天使們在聽到撒旦的呼聲后,也蜂擁而至。地獄作為一靜態(tài)的空間,以固定的地點記錄著期間發(fā)生的事情。各墮落天使依次現(xiàn)身于萬魔殿,擠滿在地獄的出入口,擁擠在密室內商討對天堂的復仇計劃。作為眾墮落天使的首領,撒旦高坐于設于地獄中的寶座召開群魔會議,聆聽來自四面八方的提議。
《失樂園》中第三卷轉為對天堂的描寫,是神魔相抗的具體呈現(xiàn)。上帝和圣子從天堂俯看人間和地獄,預知著外在空間中未來之事。一幅俯瞰圖景體現(xiàn)了彌爾頓精心的空間布局。天堂眾天使因圣子自愿前往人界替人類贖罪而歡呼喝彩。從第五卷開始彌爾頓采用倒敘法,由拉斐爾向亞當講述撒旦的來歷和天堂的三天大戰(zhàn),再次展開宏大的空間刻畫?!皯?zhàn)役蔓延得很廣……有時陸上迎戰(zhàn),有時矯翮高翔,騷亂滿空,把整個天宇播滿了戰(zhàn)火?!比龅┰谔旖缬⒂聼o比,撒拉弗天軍與上帝的天使們在廣闊的天堂交戰(zhàn)。彌爾頓筆下的天堂空間之戰(zhàn)氣勢恢宏,刀光劍影,戰(zhàn)場空間硝煙彌漫,地動山搖。戰(zhàn)敗的撒旦及其撒拉弗天軍又以“倒栽蔥”方式墜落了九天,投身到無底深淵:地獄。九天時間的墜落是對天地間距離的一種夸張式描寫,是空間刻畫的呈現(xiàn)。戰(zhàn)勝的圣子彌賽亞則乘著車騎,一路駛過中天進入天堂宮殿,幸福地坐于神父右邊。無論是地獄,還是天堂,彌爾頓筆下的空間時刻彌漫著善惡兩股勢力的博弈。神魔雙方的對抗交戰(zhàn)折射出他構建龐大立體空間的精湛技巧,營造了氣勢恢宏的視覺空間效果。
《失樂園》中撒旦多次現(xiàn)身于不同地點,多次的變形是他空間移動的體現(xiàn)。米克?巴爾指出“人物的運動可以構成從一個空間到另一個空間的過渡”,“動態(tài)空間是一個容許人物行動的要素”(米克?巴爾 161)。第一卷中被圣子擊敗墜入地獄的撒旦以巨大的身軀橫陳于地獄火湖之上。他雖為魔王,卻無固定之形,只能以橫陳的姿態(tài)活動于地獄之中。第二卷中,眾墮落天使選出撒旦前往人間(伊甸園)偵探消息。彌爾頓對撒旦的此次行程進行了詳盡刻畫?!坝袝r往右,有時往左,探視著高空,一會兒平飛掠過淵面,一會兒奮翮高翔,直向火的穹頂沖去……越過茫茫的埃塞俄比亞海,遙望好望角,連夜向南極挺進……”撒旦前往人間之路可謂坎坷,他越過曠野、山谷、沼地,低洼、險峻……其所涉空間之廣,地域之遼闊,無人可及,使一幅栩栩如生的撒旦空間飛行圖呈現(xiàn)于讀者眼前。撒旦自由馳騁于廣闊天際,攀上天梯覽盡人間美景,展現(xiàn)在他眼前的是廣闊的世界奇景。為探得地上樂園消息,他變成“年輕的基路佰”騙過了大天使尤烈兒。撒旦前往伊甸園不斷變形偽裝,落入園中的他“像一只鸕鶿”蹲在伊甸園中央的生命樹上視察園中情況。彌爾頓將撒旦眼底的伊甸園進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大地、天空、泉水、花草、森林、羊群、鳥兒……一切美景盡收眼底。此時,撒旦眼中的空間已被主題化:自身成為描述的對象本身(米克?巴爾 2003:151)。進入園中的撒旦不斷變形,不斷更換潛伏之地,時而變成一只獅子,時而變成一只老虎。當加百列派來的兩名天使來尋找他時,發(fā)現(xiàn)撒旦變成了蟾蜍蹲在夏娃的耳邊。在第九卷中,魔王撒旦變形為世上最狡詐的動物——蛇,引誘天真善良的夏娃來到位于伊甸園中的知識樹旁,一番美言之后成功誘惑夏娃吃下了知識樹上的果子。魔王撒旦誘惑人類的過程可謂是煞費苦心,其間經歷了多次的空間移動、多次的變形,其用心則是為了與天堂對抗。撒旦的空間之行與反復偽裝變形被彌爾頓刻畫得淋漓盡致,不斷地帶給讀者視覺上的轉換。作為一名曾經服務于天堂的大天使,撒旦也可像其他天使一樣自由往返于各個空間之間,但由于受貶,他只能穿過地獄深淵,不斷隱形變身偽裝自己。有學者稱彌爾頓筆下的撒旦象征著他本人渴望思想的自由馳騁,他是借助于撒旦來宣泄自己的內心世界。布萊克認為“彌爾頓寫到天使和上帝時, 感到縮手縮腳, 寫到惡魔和地獄時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這是因為彌爾頓是一個真正的詩人,自己站在惡魔一邊而不自知”(殷寶書228)??臻g對于人物所完成的每一個行動都是必不可少的,彌爾頓運用高超的空間建構法把讀者帶到了事件現(xiàn)場,借助于他人或自己記述即將發(fā)生或已經發(fā)生的事情,帶著讀者一起感受撒旦,有如親臨事件現(xiàn)場。這也剛好印證了巴埃弗拉特“空間存在于敘事當中”(巴埃弗拉特 2006:205)的觀點。
彌爾頓將筆下的伊甸園處理成一環(huán)形空間,人類始祖誕生、生活、勞作、被逐都以動態(tài)的方式在這一空間內進行著。亞當、夏娃從出世之日便被上帝安排在伊甸園中生活、勞作。伊甸園作為一處靜態(tài)的空間場所記錄著園中動態(tài)之事。園中的夫妻二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幸福的生活。這當中值得讀者注意的一處空間敘事安排為亞當或夏娃的出場、缺場。二人在接待上帝派來的拉斐爾天使時,亞當、夏娃遵循著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tǒng):亞當在外接待,夏娃在舍內備餐。此處男女內外分工屬于空間建構安排的處理。拉斐爾“授課”時亞當陪伴“在場”,夏娃“缺場”,為后文撒旦成功誘惑夏娃埋下了伏筆。天使拉斐爾講上帝禁令時,夏娃還未出場,這或許是夏娃未聽得天使的預告而被撒旦誘惑的原因之一。米克?巴爾指出,空間也能變成記憶中的場所。拉斐爾在園中講述亞當身前之事時,采用倒敘法向亞當講解了上帝在伊甸園創(chuàng)造天地萬物,創(chuàng)造亞當、夏娃之事。第九卷中夏娃的被誘與她要求與丈夫分工勞作,獨自前往叢林密不可分。亞當?shù)牟辉趫鲎屓龅┯袡C可乘,使得撒旦對夏娃語誘成功。犯罪后的夫妻二人怕上帝的責備和懲罰,在上帝來園中視察時躲藏于樹叢之中。他們“……俯伏在神座面前,一同懺悔,祈求寬恕……”第十一卷中,米迦勒天使給亞當指示未來之事時將亞當帶到樂園中的一座高山上俯視世界。廣闊的世界以空間方式展現(xiàn)于亞當眼前。人類始祖在天使的指引下攜手告別伊甸園踏上他們孤寂的路途。
《失樂園》中的空間建構展現(xiàn)了一幅宏大的視覺圖景,打開了人們探索想象空間的視野。正如Sarkar所言,彌爾頓是英國第一空間詩人(Sarkar 1)。彌爾頓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情與想象空間,將圣經中原本簡單的撒旦被貶,上帝創(chuàng)世,人類誕生、墮落、被逐的故事發(fā)展而成一部長達十二卷,地獄、天堂與伊甸園三種空間相結合,夾雜多重視覺空間的龐大史詩。該史詩中龐大的視覺空間建構除拓展了作品的表現(xiàn)方式外,還蘊含著更多的意義:它是讀者重新感知三重空間、認識彌爾頓的一種有效方式,賦予了文學作品研究的魅力與價值,同時也激發(fā)了畫家們對空間中人物與場景的不同理解與詮釋,為人們研究彌爾頓開啟了新的研究之旅。
注解【Notes】
*本文為西南大學201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項目編號:SWU1309472)資助“彌爾頓《失樂園》中的視覺空間建構”的階段性成果。
[1][2][3][4][5][6][7][8][英]彌爾頓:《失樂園》,朱維之譯,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年版,第3—5,1,7,165,60,84,98,301頁。
[以色列]巴埃弗拉特·西蒙:《圣經的敘事藝術》,李鋒譯,華東師大出版社2006年版。
[荷蘭]巴爾·米克:《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譚君強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Maura Brady."Space and the persistence of place in Paradise Lost",Milton Quarterly, 2007.10 Vol. 41.
Gábor Ittzés."Satan's journey through darkness: Paradise Lost 9.",Milton Quarterly, 2007.3 Vol. 41.1. 格里爾遜:《彌爾頓之為人與其詩》,載殷寶書選編《彌爾頓評論集》,譯文出版社1992年版。
John Milton."Space and place in Paradise Lost",ELH 2007 Vol.74.1 27-57
龍迪勇:《記憶的空間性及其對虛構敘事的影響》,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版。
Sarkar M."Satan's astronomical journey,Paradise Lost IX.
63-66",Notes and Queries: 1979.Sarkar M."The Visible diurnal sphere': astronomical images of space and time inParadise Lost",Milton Quarterly,
1984 Vol. 18.1.沈弘:《彌爾頓的撒旦與英國文學傳統(tǒng)》,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In Paradise Lost
, Milton makes use of the art of spatial constructions to proceed among the three spaces: hell,heaven and Eden. The spatial narrative in the epic develops with Satan's degradation and man's original sin. Spaces are joined when Satan tempts Eve to eat the forbidden fruit successfully and the human being loses their Eden. The text will begin with micro-visual space to present the huge spatial arrangement and focus on the invocations, the opposition between the God and the Satan, the spatial movement of Satan's physical metamorphosis and man's life in the Eden. Thus it is convenient for people to exert their imaginations to know Milton's view of three worlds (hell, heaven and human world) and the prospect with multiply visual presentations. Therefore, it provides people with a macro-visual space construction as a whole.MiltonParadise Lost
Visual Spaces翟平麗,錢俊,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
作品【W(wǎng)orks Cited】
Title:
Constructions of Visual Spaces inMilton's Paradise L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