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金萍
亞裔美國文學性別/性問題的爭鳴與探討
侯金萍
性別/性,即社會性別與生理性別是自我的屬性,性別/性認同是自我身份生成所要完成的任務,也是亞裔美國人在多元文化的美國語境下確立自我的重要向度。作為移民文學的亞裔美國文學,女性作家作品蔚為大觀,性別/性問題是無法回避的理論問題。梳理這個理論焦點,可以明晰亞裔美國文學學界的批評導向與研究現(xiàn)狀。本文關注亞裔美國文學中關注性別/性問題的研究特點和論爭景觀,旨在對其做全景式的描述和探討,以彰顯學者們?nèi)绾卧谶@一點上回應“自我”的問題,為后續(xù)研究亞裔美國文學批評話語的諸多新問題做奠基性工作。
亞裔美國文學 性別/性 理論評述
Author: Hou Jinping,
Ph.D.,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Her major research focuses on European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mail: paradisebetty@126.com亞裔美國文學的發(fā)生發(fā)展,距今已有近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而作為亞美研究(Asian American Studies)之重要組成部分的亞裔美國文學批評,則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在“民權運動”精神引領下,與美國亞裔弘揚族裔聯(lián)盟的“泛亞運動”(Pan-Asian Movement)相伴而生的。女性研究也伴隨著20世紀兩次女性主義思潮的興起與繁榮發(fā)展起來,學者們重視性別/性與族裔、階級結合,焦點并不局限于女性作家,更涵蓋了男性作家及新進涌現(xiàn)出的“酷兒寫作”。社會性別與生理性別是自我的屬性,也是自我生成所要完成的認同任務,是亞裔美國人在多元文化的美國語境下確立自我的重要向度。作為移民文學一部分的亞裔美國文學,女性作家日益增多,影響頗深,性別/性是無法回避的理論問題。尤其是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涌現(xiàn)出一大批年輕的女作家,她們從自己的女性視角出發(fā)審視自身的生存狀況,用自己的經(jīng)驗參與建構和質(zhì)疑亞裔美國身份,揭示自我成長的艱辛與復雜。梳理這個理論焦點,可以明晰亞裔美國文學學界的批評導向與研究現(xiàn)狀。本文關注亞裔美國文學中關注性別/性問題的研究特點和論爭景觀,旨在對其做全景式的描述和探討,以彰顯學者們?nèi)绾卧谶@一點上回應“自我”的問題。
性別(gender)與族裔(ethnicity)問題相互交織,不可分割。在亞裔美國文學中,關于性別問題的討論,眾多著名亞裔學者皆有相似論點:“從一開始,種族與性別就與亞裔美國歷史和文學交織在一起”(10);“任何性別/性主題的出現(xiàn)和變遷及持久性總是與具體的歷史條件相連”(175);“族裔身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本身就是性別化的,性別總是族裔化的”(126);“在所有的社會關系中,勞動力本身就是性別化的,性種族化,種族也與階級緊密相連”(164)。
較早關注種族歧視中性別問題的要數(shù)金惠經(jīng)。她最早指出亞裔美國人的社會歷史問題和生存困境時刻與性別/性相聯(lián)系,認為早期亞裔男性移民受到的種族偏見的待遇在歷史上所采取的就是一種性別的形式。她在后來的文章《如此異類:亞裔美國文學中的男人和女人》(“Such Opposite Creature”,1990)中,繼續(xù)探討亞裔美國男性刻板的無性形象和亞裔女性過度女性化的形象。她總結出男性和女性刻板形象的共同原因:“亞裔女性的性感與亞裔男性的無性形象只為一個原因服務——為了確定白人男性雄風和白人種族優(yōu)越性。”(90)
張敬玨教授也關注亞裔美國文學的若干性別話題:亞裔美國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形象、以男性為中心的文化民族主義、女性主義意識的生發(fā),以及新近涌現(xiàn)出來的同性戀寫作與批評。并且,她也深入到性別研究的實踐中去。張敬玨的專著《盡在不言中:山本久枝、湯亭亭、小川樂》(Articulate Silences:Hisaye Yamamoto,Maxine Hong Kingston,Joy Kogawa,1993),也為亞裔美國文學的性別批評做出了實踐性的努力。書中關于女性主義批評關切的“沉默”問題,探討的不僅是亞裔美國文學中沉默的負面意義、被控制的說話自由(imposed silence),同時也分析出沉默作為一種生存和反抗策略的建構意義。重要的是,她強調(diào)指出亞裔美國文學中對階級問題的討論被忽視了。張敬玨強調(diào),諸多亞裔文學作品中由于社會與經(jīng)濟不平等所導致的跨種族、族裔甚至族裔內(nèi)部的摩擦,“隨著全球合作中亞洲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亞洲人和亞裔美國人不僅是被剝削者,也是剝削者”(14)。所以,亞裔美國文學中跨民族的階級批評,可以揭示亞洲和美國社會中類似和相互聯(lián)系的階級和性別壓迫問題,同時,“不僅揭示出亞裔中間不平等的物質(zhì)狀況,同時也會修正混雜和離散等批評概念”(14)。
亞裔美國學者黃秀玲在論文《亞裔美國文學中的性別與性》(“Gender and Sexuality in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1999)中使用“交集”(intersectinality)一詞,來加以概括性別與族裔、階級和社會背景之間互相影響、依賴的關系,并對亞裔美國文學中關涉性別和性的再現(xiàn)問題做了全景式的回顧,為鳥瞰整個亞裔美國文學中的性別書寫提供了可能。除了繼承金惠經(jīng)以來的與社會歷史背景相聯(lián)系來研究亞裔美國文學的傳統(tǒng)以外,黃秀玲等還按照歷時的歷史發(fā)展順序,根據(jù)主題的變化將亞裔美國文學分為三個發(fā)展時期。第一階段:暴力與異類(violence and deviance)(1850—1950),此階段中亞裔社會性別與性(gender and sex)被認為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是不正常的異類(deviant),男性作家作品通過描寫暴力來確立亞裔男性的主體地位,通過書寫白人女性的渴望來抒發(fā)自己對美國的向往和同化的渴望。女性作家除少數(shù)作家如水仙花、黃玉雪等之外,則因多重的家庭身份、父權思想的禁錮等原因作品不多。第二階段:自我定義與自我再現(xiàn)(selfdefinition and self-representation)(1860—1980),此階段由于民權運動、泛亞運動的影響,促進了少數(shù)族裔自我意識的提高,性/性別理論與研究在西方從20世紀60年代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開始,就因為運動與挑戰(zhàn)主流而刺激了這個領域的發(fā)展,“亞裔美國人這一含有政治聯(lián)盟性的命名廣泛使用,同時,亞裔美國族裔身份也與性別/性不可分割”(171)。作家們開始了反種族歧視、反東方主義為目的的自我再現(xiàn)。這一階段的20世紀60年代晚期到20世紀70年代早期,被黃秀玲稱為“男性為中心的”文化民族主義時期(andocentric cultural nationalist period),男性作家如趙建秀、徐忠雄和朱路易等試圖尋找真實的亞裔美國男性特質(zhì)(authentic Asian American masculinity),建立男性英雄傳統(tǒng)。同樣,女性作家雖然采取不同敘事策略,也致力于尋找母性譜系,建立女性英雄傳統(tǒng)。第三階段:多重自我、場域和逾越(multiple selves,sites,transgressions)(1880年至今)。黃秀玲認為,1996年亞裔美國批評家麗莎?劉(Lisa Lowe)出版的著作《移民場景:亞裔美國文化政治》標志著第三階段的到來——異質(zhì)和離散。這一時期正值后結構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到來,20世紀90年代形成的酷兒理論,80年代開始蓬勃的同性戀研究,以及跨性別運動,在亞裔美國文學中亦有顯現(xiàn)。(171-226)黃秀玲等根據(jù)在亞裔美國歷史背景下關涉性別/性的典型主題而分類,舉例評述,為亞裔美國文學性別/性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宏觀的輪廓,也為總結和發(fā)展之前的學者論點做出貢獻。重要的是,她認識到同一時期內(nèi)男性與女性作家圍繞性別/性問題而進行的不同敘事策略,并且,這些主題并不是一種替代傳承的關系,而是在具體歷史時期不斷生發(fā)、互動,例如,前兩個發(fā)展時期關涉的主題在第三階段仍然被學界持續(xù)關注,而第三階段的亞裔美國文學以逾越的姿態(tài)質(zhì)疑了先前的研究定論。
如前文提到的,趙建秀曾引領了一場在學界影響深刻的文化民族主義運動,為確立以男性特質(zhì)(masculinity)為主要表征的“亞裔美國感性”(Asian American Sensibility)而奮斗。他認為“去男性化”(emasculation)是亞裔男性最具破壞力的刻板印象:“不管是好是壞,刻板化的亞裔男性不被看作是男人。更糟糕的是,亞裔美國人面目可憎,因為他們是女子氣的,完全喪失了傳統(tǒng)上的獨創(chuàng)性(originality)、冒險精神(daring)、勇氣(physical courage)和創(chuàng)新性(creativity)?!彼?,趙建秀等人致力于質(zhì)疑和顛覆長期以來美國主流中亞裔男子被閹割的形象,恢復被主流湮沒的亞裔美國歷史。同時,從中國歷史文化中尋找陽剛十足的英雄形象以重建“亞裔英雄傳統(tǒng)”(Asian Heroic Tradition)。趙建秀等人認為,她(包括譚恩美、黃哲倫等人)繼承了西方自傳作家以個人經(jīng)驗的寫作迎合白人主流的習慣,歪曲中國傳統(tǒng)故事,屈從于同化沖動,從而歪曲整個亞裔美國文學和歷史,強化了對亞裔的刻板印象。當趙建秀對湯亭亭的《女勇士》展開強勢的批判和筆伐之時,他與其支持者同力挺湯亭亭的學者們展開了持續(xù)20年的論爭,引發(fā)學界圍繞女性主義和大沙文式的文化民族主義之間(包括性別和性、男性氣質(zhì)與女性氣質(zhì)、男權與女權、歷史文化所呈現(xiàn)的真假等問題)的多重討論。
迄今為止,對這場爭論的探討大都集中在趙建秀觀點的局限性上,其狹隘的亞裔美國感性的定義和充滿男性至上的英雄傳統(tǒng)遭到了質(zhì)疑。女性主義者批評趙建秀:主張文學是男人的特權,文學的主體性是男性的,并反對婦女參與(121);用單一的尺度壓制亞裔美國文學表達的復調(diào)性,對亞裔美國女性蒙受社會與文化恥辱的歷史麻木不仁(93);忽視以性別歧視為方式文化壓迫,從而對自身吸收了父權制建構的男性特質(zhì)視而不見(236)。所以,有學者強調(diào),特別警惕“少數(shù)族裔男性在白人社會被壓制的時候,非常容易轉向族裔內(nèi)部,對婦女兒童等更加弱勢群體施威,從而重建自我的男性特質(zhì)”(241)。同時,須看到趙建秀這種大男子主義式的抗爭,有效性非常有限,“雖然他公開宣稱要抗擊白人至上論,對中國精神進行有選擇、有傾向性的重復運用了歐洲男權意識形態(tài),從而削弱了他的民族主義姿態(tài)”(177)?!捌湟饬x僅限于它能揭示種族、性別、階級和民族身份在美國文化建構亞洲男子性欲取向過程中的糾結狀態(tài),以及它使趙建秀的抗爭策略自覺讓位于更具反省性的反霸權立場的可能性。自然,他的論斷不僅成為亞裔美國女性言說自我和再現(xiàn)的阻礙,同時也成為了一種催化劑,助長了一種對抗性的意識?!?/p>
湯亭亭20世紀60年代后出版的作品《女勇士》,被認為是戰(zhàn)后里程碑式的作品而被納入經(jīng)典:“該書有意識地將亞裔美國女性主義的異見視角注入了以男性為主導的亞裔美國文學話語?!?174)《女勇士》主要講述女主角在中美群鬼纏繞之下的生活記憶,該書集歷史與想象、神話與現(xiàn)實、文化與生活等為一體,文本的主題和意義呈現(xiàn)“橫看成嶺側成峰”多重角度詮釋的可能性。對湯亭亭持肯定態(tài)度的女性主義批評者們,普遍把她的自傳作品看作是一種反抗和發(fā)聲的策略,“這部作品的多重解讀性成為主流文化和族裔群體論爭權力的場域,來爭奪為亞裔美國言說的話語權和代理權”(45)。該著作甚至被看作是“革命內(nèi)部的革命”(revolution within revolution)(321),引發(fā)了一場真正的批評產(chǎn)業(yè)(industry of critical analysis):“與后結構主義和后解構主義理論的不謀而合使它很快成為批評界的寵兒,除了引來眾多女性主義視角的討論之外,還帶來另一些問題的思考,比如誤讀現(xiàn)象、合謀、建制化和經(jīng)典化問題,以及普遍的姐妹情誼的局限等等?!?194)
張敬玨曾說:“亞裔美國文化領域探討性別問題,就不可能繞過美國歷史上亞裔美國男性去勢而被女性化的問題、種族刻板印象和民主主義與之對抗的問題,更無法回避在亞洲和西方文化中男性特質(zhì)與女性特質(zhì)問題?!?234)這是因為,這些都是相互關聯(lián)、極其敏感的話題。湯亭亭的作品正因為觸動了這些話題,加之其受到民族主義者的強烈抨擊,從而引發(fā)亞裔美國學者熱烈的討論。這場論爭無疑是具有火藥味的,甚至勢態(tài)發(fā)展成為兩者的個人積怨。它被認為是一種亞裔男性和女性作家權和生存權的爭奪,從中可看出趙建秀等人對拯救刻板化的亞裔美國男性形象的迫切愿望,試圖建立一種氣勢磅礴的英雄亞/華裔的決心。同時,也看到了湯亭亭等亞/華裔女性作家在世界之間(between worlds)伸張自我的重重困難和不懈努力。更重要的是,“作為在亞裔美國主體建構過程中就重大議題進行爭論和協(xié)商的場域,這種爭議也構成了亞裔美國文學創(chuàng)作和批評更新其變革性表述的一個先決條件”(177)。女性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倡導者們,也在這場爭論中不斷審視自我批評的領地,更新自己的主張,不斷考量多種因素如種族、階級和文化等的影響,同時也時刻警惕父權和歐洲中心的侵擾。這些研究能夠使學者們突破女性與男性主義二元論戰(zhàn)而努力,將族裔研究與性別研究相結合,“把在主流文化壓迫下的少數(shù)族裔男性納入女性主義研究的視野,也為發(fā)明新的顛覆刻板印象的反抗模式,卻并不復制父權制的模板”(12),以達到真正意義的殊途同歸。
20世紀40年代以來,女性主義批評在亞裔美國文學的嘗試,為這片文學領域的話語發(fā)展和批評研究做出了頗多的貢獻,也涌現(xiàn)出一批耳熟能詳、熟練駕馭女性主義和諸多后現(xiàn)代批評理論的女性學者如金惠經(jīng)、張敬玨、林玉玲和黃秀玲等,以及后來頗有影響力的學者如凌津奇(男)、麗莎?劉和帕特麗夏?楚等。
隨著20世紀90年代初第三次女性主義浪潮的到來,亞裔美國文學中關于女性、性別和性的討論也日漸熱烈,形成了繼焦點論戰(zhàn)之后的又一次女性主義浪潮式批評。新近登場的學者將女性主義批評融入他們的研究中,探討亞裔女性在文學多重權力象征系統(tǒng)中的再現(xiàn)??偟膩碚f,“眾多學者把女性身體作為一個斗爭的場,家庭與民族在語言中高度隱喻”(10),同時,女性視角研究與族裔研究緊密結合。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菲莉皮亞?卡夫卡(Phillipa Kafka)在專著《解構傳統(tǒng)社會性別體式——當代亞裔美國女性文學中的性別不對稱》[(Un) doing the Missionary Position: Gender Asymmetry in Contemporary Asian American Women's Writing
,1997]中,分析了亞裔女性身份如何在美國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結構和具體的亞裔族裔價值體系中協(xié)商;何麗云(Wendy Ho)的專著《她母親的房子——亞裔美國母女寫作的政治》(Her Mother's House:The Politics of Asian American Mother-Daughter Writing,
1999),主要通過分析湯亭亭、譚恩美和吳美琴作品中母女之間的關系,來揭示文本中抵制父權制和總體化話語(patriarchal and totalizing discourses)的角度;拉歇爾?李(Rachel Lee)的專著《亞裔美國文學中的美洲——民族性別小說與翻譯》(The Americas of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Gendered Fictions of Nation and Translation
,1999)認為,亞裔美國身份是一種多元互涉(intersectionalities)的身份,性別/性在亞裔作家聯(lián)想和書寫美國的時候起到工具性作用;帕特麗夏?楚(Patricia Chu)的專著《同化中的亞洲人:亞裔美國著作權的性別策略》(Assimilating Asians:Gendered Strategies of Authorship in Asian America
,2000)指出,亞裔美國小說或回憶錄常常會遇到美國民主理想似的接納和實際生活中的政治排斥,在作者采取不同敘事策略來建構自己主體身份的時候,性別在文本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萊斯利?包(Leslie Bow)的著作《背叛與其他顛覆:女性主義、性別政治、亞裔美國文學》(Betrayal and Other Acts of Subversion:Feminism,Sexual Politics,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2001),研究了亞裔美國女性身體和性如何與家國敘事象征性聯(lián)系,要么成為她的叛徒,要么成為愛國者;勞拉?康云意(Laura Hyun Yi Kang)的專著《組合的主體:扮演亞裔/美國女性》(Compositional Subjects:Enfiguring Asian/American Women,
2002),考察了亞裔美國女性身份在不同的亞裔美國文化產(chǎn)品中形成、重構和強化的過程; 海倫娜?格蕾絲(Helena Grice)的著作《磋商身份:亞裔美國女性寫作介紹》(Negotiating Identities:An Introduction to Asian American Women's Writing
,2002),對20世紀以來的亞裔美國女性文學各個主題、母女寫作、雙重血統(tǒng)、公民身份等做了廣泛的研究;帕蒂?鄧肯(Patti Duncan)的著作《訴說這個沉默:亞裔美國女性作家和言論的政治》(Tell This Silence: Asian American Women Writers and the Politics of Speech,
2004),在張敬玨1993年的專著《盡在不言中:山本久枝、湯亭亭、小川樂》的基礎上繼續(xù)討論沉默,她將沉默與發(fā)聲的問題聯(lián)系到種族、性別、性和民族身份問題,考察湯亭亭、閔安琪等包括新移民在內(nèi)的女作家作品。從論著與論文數(shù)量與影響力來講,女性主義浪潮式批評可謂蔚為大觀,討論女作家作品占絕大部分。這既與理論界盛行的女性主義思潮有關,又與少數(shù)族裔女性較之男性更加復雜的意識形態(tài)形象和族裔內(nèi)部價值觀的糾結有關系,后者無疑成為女性主義更加關注的焦點。另外,20世紀90年代以來亞裔美國文學女性作家的作品日趨增多,也為女性主義批評提供了言說和討論的場域。在亞裔美國文學中,女性主義批評者關注的重點仍然是女性在性別/性、文化、種族的維度自我的建構和再現(xiàn)問題,更加關注女性身份的流動性、復雜性以及多重關系的影響和主體生成的策略性問題,然而,在多種制衡的因素中,對階級問題、女性成長過程關注較薄弱。
Pangs of Love
, 1991)、梁志英(Russell Leong)《夢與塵的國度》(Country of Dream and Dust
,1993)、閔安琪(Anchee Min)《紅杜鵑》(Red Azalea
,1994)、徐宗雄(Shawn Wong)《美國的膝蓋》(American Knees
,1995)、凱瑟琳?劉(Catherine Liu)《東方女孩想浪漫》(Oriental Girls Desire Romance
,1997)、伍美琴(Mei Ng)《裸體吃中餐》(Eating Chinese Food Naked
,1998)等,它向傳統(tǒng)的性別/性規(guī)范挑戰(zhàn),徹底地顛覆了二元劃分的思維方式。它對男權文化和異性戀霸權模式的沖擊和挑戰(zhàn),與少數(shù)族裔的批評策略和生存抗爭方式不謀而合,為亞裔美國文學批評找到一個契合的關注點。這些酷兒作品的作者們,從20世紀80年代同性戀組織和七八十年代女性主義寫作中涌現(xiàn)出來,“書寫了男女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者的逾越的文化實踐”(204)。他們作品中的性形象,很大程度上質(zhì)疑和顛覆了亞裔美國男性無性、女性“過度性”(oversexual)的刻板印象,同時,也通過混血和跨種族的性別/性的書寫顛覆和模糊了族裔身份??醿豪碚撆c離散研究不謀而合,這更顯出在后殖民后現(xiàn)代的全球語境中美國亞裔主體文化身份建構(包括酷兒)的混雜性和流動性??梢哉f,以一種逾越姿態(tài)登場的酷兒理論,與族裔、性別研究相結合,滋潤了亞裔美國文學研究這片沃土。
亞裔美國的酷兒寫作得到了批評界的日漸關注,一系列選集和相關評論不斷出版和發(fā)表。如梁志英主編的論文集《亞裔美國的性:男同志與女同志經(jīng)驗》(Asian American Sexualities:Dimensions of Gay and Lesbian Experience
,1996),這是第一部關于亞太裔同性戀、雙性戀的論文集,其中包括實證性研究、學術論文、個人經(jīng)歷敘述、訪問和文學創(chuàng)作,涉獵甚廣,包括性別與身份政治、社區(qū)活動與男同性戀活動(community activism and gay activism)、泰國女性的跨國愛情、美籍東南亞酷兒、同性戀電影制片人、太平洋地區(qū)的同性戀文學、壓抑男性同性戀與艾滋病、亞美研究和族裔研究中的同性戀經(jīng)驗等等;宋丘(Song Cho)編輯的論文集《米:亞裔男同志的文化與政治探究》(Rice:Explorations into Gay Asian Culture and Politics
,1998),則將同性戀經(jīng)驗的挖掘與批評拓展到了加拿大裔美國人;此外,還有大衛(wèi)·L·英格(David L.Eng)的專著《種族閹割:亞裔美國的男性特質(zhì)的演練》(Racial Castration:Managing Masculinity in Asian America
,2001)等。其中,大衛(wèi)·L·英格的《種族閹割:亞裔美國的男性特質(zhì)的演練》就是利用酷兒理論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探討亞裔美國文學中男性形象敘事策略和性別與性、種族身份的互涉關系。通過亞裔美國離散身份和酷兒身份,大衛(wèi)·L·英格認為,正是美國政治上嚴格的一系列移民策略閹割了男性特質(zhì),使亞裔男性具有同性戀趨向。雖然學術界對亞裔美國文學中的酷兒研究與探討可謂剛剛起步,但是,這些多元的批評視角與認知方式豐富和深化了讀者對亞裔美國文學的認識,足以喚起更多讀者感性閱讀以及評論家理性思考。綜上,我們探究了亞裔美國文學批評中關于性/性別理論的問題,對其與政治、歷史和文化語境的關聯(lián),對當時具有影響力的批評焦點與紛爭、批評特點與新形勢進行了評析與總結,這對后續(xù)研究亞裔美國文學批評話語的諸多新問題具有奠基性意義。
注解【Notes】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0YJC752014)“華裔美國小說成長主題研究”成果。
[1] Cheung, King-kok.Re-viewing Asian American Literary Studies, An Interethnic Companion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King-kok Cheung E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2] Wong, Sau-ling C.; Ana, Jeffrey J. Santa.Gender and Sexuality in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 Signs, Vol. 25, No. 1 (Autumn, 1999).[3] Wong, Sau-ling C.Ethnicizing Gender: An Exploration of Sexuality as Sign in Chinese Immigrant Literature.
Reading The Literature of Asian America, Shirley Lim and Amy Ling Ed.,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2.[4] Lowe, Lisa.Immigrant Acts: On Asian American Cultural Politics
.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6.[5] Kim, Eliane H. "Such Opposite Creatures": Men and Women in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Michigan Quarterly 9.1:86-93.[6] Chin, Frank; Chan, Jeffery; Lawson, Paul; Inada, Fusao; Wong, Shawn. Ed.Aiiieeeee
! An Anthology of Asian American Writers. New York: Mentor, 1991 (1974).[7] Chang, Joan Chiung-huei.Transforming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A Study of History Sexuality, and Ethnicity.
Modern Literature: New Approaches, General Yoshinobu Hakutani Ed., New York: Peter Lang, 2000.[8] Cheung, King-Kok.The Woman Warrior versus the Choose between Feminism and Heroism?
Conflicts in Feminism. Marianne Hirsch and Evelyn Fox Keller Ed.,New York: Routledge. 1990.[9] Cheung, King-Kok.Of Men and Men: Reconstructing Chinese American Masculinity, in Other Sisterhoods,
Literary Theory and US Woman of Color. Ed. Sandra Kumamoto Stanley,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1998.[10]參見凌津奇:《敘述民族主義:亞裔美國文學中的意識形態(tài)與形式》,吳燕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五章;Ling, jing-qi. Identity Crisis and Gender Politics: Reappropriating Asian American Masculinity. An Interethnic Companion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King-Kok. Cheung,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312-337.
[11]凌津奇:《敘述民族主義:亞裔美國文學中的意識形態(tài)與形式》,吳燕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12]Li, David Leiwei. Imagining the Nation-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Consent.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13]Ling, jingqi. Identity Crisis and Gender Politics: Reappropriating Asian American Masculinity, An Interethnic Companion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King-Kok. Cheung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4]如趙建秀寫了一篇《娘娘腔的勇士》,專門戲仿湯亭亭的《女勇士》;湯亭亭的《孫行者》(Tripmaster Monkey)中的主角惠特曼?阿興,被認為是以趙建秀為原型的角色。
[15]Lim, Shirley Geok-lin; Gambler, John Blair, etc. Transnational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Sites and Transits.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Gender and sexuality are one aspect of self attribute, and are also a vital task of self identity, an unalienable dimension of self realization for Asian Americans. Thus gender and sexuality is an unavoidable question in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a large amount of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is created by women writers. The article makes a panoramic literature review on gender and sexuality, so as to describe its characteristics of studies and critical landscape, to mediate upon how scholars respond to the question of "self identity", and importantly, to set up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ies upon new theoretical questions.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gender and sexuality literature review
侯金萍,文藝學博士,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副教授,主要從事英美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
Title: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s Literary Critical Focus—Gender and Sex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