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娜
亂彈在河北省的分布主要在邢臺和石家莊兩地區(qū)。亂彈當時不分東、西路,原是一個劇種,劇目、代表性角色分類基本相同,唱腔、表演、曲牌、板式也一樣。因流布地域不同、唱腔有些區(qū)別,故有東、西路之分。國家二級編劇、出身亂彈世家、東西路亂彈均精通的李雙旭先生印證:“東、西兩路亂彈早期的工尺譜都是一樣的,因地域、口音差異,演員的演唱習慣和個人風格的不同,后來所逐步演變成為東路和西路兩個流派?!睎|、西路以威縣為分野,東路分布在威縣東南境的一些村鎮(zhèn)和與山東毗鄰的清河、臨西以及山東省臨清周圍各縣;西路分布在威縣西北部和廣宗、巨鹿、任縣、隆堯、贊皇、藁城、元氏一帶。石家莊地區(qū)的民間藝人習慣把亂彈按地域稱為“南府亂彈”和“北府亂彈”。“北府亂彈”指真定府(今河北正定)一帶的亂彈(西路);包括今天石家莊市的贊皇、藁城、元氏、高邑、趙縣、欒城、晉縣、正定、無極等縣。“南府亂彈”指流行于“大順廣道”所轄三府一帶的亂彈,實際上包括了東、西兩路亂彈。山東臨清一帶的亂彈純?yōu)闁|路亂彈。下面就東、西兩路亂彈的特點及異同分析。
東西兩路都是以“亂彈”作為劇種名稱,實際上在近百年的歷史過程中,它們已衍變?yōu)橥幻Q的兩個“劇種”,即使是本縣或鄰村的東西兩路的班社,也難以同臺演唱,而同路的亂彈,許多藝人都能跨地區(qū)搭班,山東堂邑的戚振甲(外號廟二)都和威縣的東路亂彈人同臺演出。東、西兩路亂彈的板式都是以“二鼓頭”和“慢板”(東路叫慢亂彈)流水板、一鼓頭等亂彈腔為主。但西路亂彈在民國年間仍保持著“諸腔雜陳”的特點,除亂彈的板腔體唱腔外,還演唱昆腔、揚州詞、高腔、羅羅、嗩吶、二黃和俗曲、小調(diào)等。東路亂彈不唱昆腔、高腔和嗩吶二黃,但唱羅羅、揚州亂彈和小調(diào)。戲中所用的昆腔曲牌也比西路少。
兩路亂彈都是以板腔體為唱詞均為上下句結(jié)構,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基本句式。西路亂彈有一些昆腔戲,老藝人說,“不能伴奏昆腔戲的不算把式?!蔽髀穭∧恐幸灿杏迷~牌接上下句結(jié)構的唱腔,如《李翠蓮上吊》一劇中用“皂羅袍”接二鼓頭。
東、西兩路的傳統(tǒng)文場伴奏樂器都是嗩吶、笛子和笙。亂彈嗩吶,其孔為平孔,吹奏用軟嗩,音樂用純律。亂彈笛子用七孔笛,七孔笛比六孔笛低一個大二度,即低音區(qū)增加一個do。亂彈用的笛子比梆笛粗,比曲笛細,兼用兩種笛子技巧,聲音渾厚,別有風味。笙為純律笙,不同于一般傳統(tǒng)笙(依五度相生律點成)和十二平均律笙。四十年代,臨西東路亂彈趙福堂(外號趙二麻子)制低音笙(俗稱大笙)始用于亂彈樂隊。
東、西亂彈男女腔均為本音咬字,假嗓拖腔,東、西兩路生角唱腔差別不大;旦腳唱腔西路翻高八度時發(fā)出“嘔”音,俗稱帶“吼”;東路不帶“吼”。東路女腔原與男腔旋律上大同小異,但臧文秀(小紅)的女腔獨辟新徑,自成一家,深為行家和觀眾所稱道。
東、西兩路的區(qū)別,老藝人們說:“西路調(diào)低,東路調(diào)高。劇目,西路受昆、高的影響,武戲多;東路受梆子、京劇的影響。武功,東路沒西路高。西路吸收了武術的一些東西,如演《金錢豹》,是真槍真刀,大打出手,非常驚險;東路沒這些。男女角的唱東路不分,西路旦角分陰陽。東路旦角唱‘工車上’多,西路旦角唱‘五六凡’音階,比東路高一度。西路板多,東路少。散板西路快,東路慢。東路有花腔,比西路優(yōu)美。表演,西路保留了原風格,重唱不重做;東路接受了梆子、京劇等劇種的影響,注意做戲,比較細致。音樂,西路以大笛為主,東路以小笛為主。轍口有分別,東路分‘跳’(雙向韻)、‘躍’(一句一躍)、‘順’(合轍押韻的)、插花轍(跳轍),西路不分這些。西路是‘乙’字調(diào),落音時帶‘嘔’。”1915年前后,王長發(fā)、孟憲坤為豐富和美化生、旦角的唱腔,創(chuàng)造了“三咳咳”花腔,“二股頭”不斷音了,改進了起落板,使之比以前更優(yōu)美。對文場唱腔等不合理的進行了刪除,如“嘔”;1946年添了大笙(亦叫嗡笙,1939年由臨清張金堂制造),1955年添的嗡子、大胡琴,1956年又添了秦琴、木魚。為聽清唱詞,實行了“清板”。并不斷擴充劇目,1954年后又排練了十幾個新節(jié)目??傊?,兩路越發(fā)展越各具特色,東路較之西路更富活力,更具有革新精神。西路實際上也在不斷改進發(fā)展。西路的樂器,過去是笙、嗩吶為主,從李東海戲班起,為配合小生、小旦的唱,開始用笛。解放后又加了梆子、胡琴、嗡子和南堂鼓,鑼鼓吸收了京劇、梆子的東西。同時,東、西兩路還互相學習,1935年左右,東路邀西路亂彈藝人魁東、福深傳授《鐵公雞》《塔子溝》《界牌關》,有了“紅把子戲”。
兩路亂彈腳色行當體制大同小異,都分生、旦、凈、丑四大行,又根據(jù)不同情況分為若干小行,亂彈原有末行,后歸到生行和凈行。至今流傳于石家莊地區(qū)的西路亂彈仍有生和外末之分。威縣亂彈班中習慣把凈行中的白臉稱為“白臉末”。
東、西兩路劇目大同小異。就目前掌握的資料情況看,西路劇目較東路豐富,東路亂彈老藝人說過,“亂彈戲碼東路有的西路大部分都有”。臨西老藝人趙福成能口傳劇本108出,威縣老藝人孟憲坤、尹長剛曾于1953年在省會保定口傳傳統(tǒng)劇本90余出,王書梅等向山東省戲研室口授劇本57個。西路亂彈劇目約有二百出。清代東路沒有用昆腔、吹腔演唱的武戲,民國初年,西路藝人向東路傳授了武戲《塔子溝》、《鐵公雞》、《金錢豹》、《清風案》、《打邱縣》等。東路亂彈常演的獨有劇目有《五雷陣》、《抄柴府》、《汴梁圖》、《吳彥能打刀》、《表五門》、《藥壺記》、《打城隍》、《殺狗》、《朝金頂》、《花子拾金》、《煙鬼嘆》、《三怕》、《秦香蓮》、《九龍杯》、《七星廟》等。
民國初年至一九三六年的二十來年間,是河北亂彈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冀南、魯西北、予北、晉東南的廣大地區(qū)活動著許多亂彈班社。有些班社常年演出不散班,并出現(xiàn)了不少技藝高超的名演員。這一時期的重要亂彈科班為東路:[鳳義班]掌班:宋長嶺(工白臉末),主演:王常發(fā)(藝名大王四)工須生、戚振甲(山東堂邑辛集人,工奸白臉、外號廟二、工奸白臉)、樂師:解少堂。
[顯順臺](習稱孟家班)掌班:孟憲坤(工老生)主演:孟憲東(藝名大眼明、工須生)、吳青山(藝名吳六,工青衣、刀馬、武生)主笛:孟昭生、司鼓:孟憲朝。
[黃全莊班]掌班:李九娥(習稱李二掌班,工須生)、主演:莊萬春(外號老胖,工青衣)、張玉山(工花臉)、王廣福(工青衣)。
[冠縣亂彈班]掌班:盛利、主演:陳鳳嶺(工須生)、岳發(fā)云(工奸白臉)
[高村亂彈班]掌班:馬老俊(工老生),主演:馬老艾(工白臉末)、付冀春(工胡子生)、麻義群(工奸白臉)
西路:
[民生劇團]掌班:李東海(工須生、武生)、主演:二和尚(本名豆新起,須生)、薄慶林(藝名大鼻子眼,工老生、須生)、張福申(工武生)
[郭橋班]掌班:吳發(fā)戌,主演:吳發(fā)甲(工青衣)、張???工花臉)、二和尚(工須生)、司鼓:豆老亮(藝名明燈)、吳書堂。
[南大章班]掌班:周老太(胡子生)、主演:奎子(工花臉、胡子生、武生)。
[花窩班]掌班:張文璽、主演:王其昌、吳洪振、(工青衣)、恒蘭(工丑)、鼓師:奎子。
[廣宗冶村亂彈班](四十年代改名和平劇團)掌班:王其昌(工白臉)、主演:史成湘、(須生、張文章(武生)、李大四(彩旦)、司鼓:孫朝棟。
民國六年(1915)孟憲坤在威縣孟官莊辦的東路亂彈科班。一九二一年,李九娥在清河黃全莊辦的東路亂彈科班。一九二二年,王計存在威縣高公莊辦的西路亂彈科班。一九二五年,張青鋒在山東冠縣野馬莊辦的東路亂彈“鳳義科班”。
注釋:
①潘忠祿、宋鋒.亂彈音樂,[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0.
②李金鵬.威縣文史概覽,[M]北京:中國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③李金鵬.洺陽舊事》[M]北京:中國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6.
④李漢飛.中國戲曲劇中手冊[M]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 ,1987.
⑤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⑥威縣志.編輯委員會.威縣志中國方志出版[M]1998.
⑦馬石民齊可新河北亂彈簡史.[A]見中國戲劇協(xié)會河北分會.河北戲曲資料匯編[C].1985.
⑧李趙璧紀根垠.山東地方戲曲劇種史料匯編.[A].見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編輯部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山東卷 .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85.
⑨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編輯部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河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85.
⑩中國戲曲志·河北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河北卷[C].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3.
[11] 河北省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河北文史集萃[C].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