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建寧 馬 彪 陳 悅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xiàn),它主要包括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機會均等兩個基本方面。20世紀以前主要表現(xiàn)為教育權利不平等,20世紀以后主要表現(xiàn)為教育機會不均等。在我國目前階段,高等教育特別是優(yōu)質高等教育仍然是稀缺資源,高等教育的入學機會仍然是競爭性的,男女兩性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均等問題是教育公平的一項基本內容。
2012年高考成績及錄取結果發(fā)布后,多家媒體發(fā)表評論:高考錄取率女生超越男生,更有以“狀元‘娘’時代到了嗎”、“男生被女生全面超越誰之過”等為標題發(fā)表專題報道,但是也有研究顯示,盡管我國女生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相比男生仍然處于弱勢地位。實際情況究竟如何,本研究以江蘇省普通高考報名和錄取數(shù)據(jù)為例,分析普通高考入學機會的性別差異。
在分析之前,首先界定兩個不同的概念:錄取比例和錄取率。錄取比例指同一類型錄取人數(shù)中男、女分別所占的百分比,錄取率指某種類型中某性別考生的錄取人數(shù)占該性別報名人數(shù)的百分比。入學公平指的是經過報名和錄取之后最終的錄取比例,而并非錄取率,當女生報名比例很低,即使女生錄取率較高,最終的錄取比例女生仍然可能較低。
江蘇省2000—2012年普通高考男女生報名情況見表1。
表1 江蘇省2000—2012年普通高考男女生報名比例
表1顯示,報名參加高考的男生比女生在數(shù)量上要占優(yōu)勢,女生比例雖然在不斷提高,但始終沒有超過50%。同期適齡(18~21歲)男生、女生比例為102∶100①參見江蘇省人口統(tǒng)計年鑒及人口普查結果。,男生略高于女生。男女生報考比例的差距遠高于同期適齡人口比例的差距,但男女生報考比例差從25.44%下降到8.38%。據(jù)此分析,男女生接受高中(含中職、中專等,下同)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機會趨向平等,性別歧視正在逐年改善。
2.1.1 城鄉(xiāng)差異
男女生報考機會總體上存在差異,城鎮(zhèn)戶口的男女生與農村戶口的男女生之間的差異見圖1。
圖1顯示,城鎮(zhèn)男女生報考比例差值小于農村男女生比例差值,但是這種比例差值在不斷減小,2000年時,農村女生報考比例比男生少一半以上,2012年這一差值降到了10.45%,說明農村女生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得到了明顯提高;城鎮(zhèn)男女生的報考比例差值從14.45%降到5.57%,說明城鎮(zhèn)女生比農村女生有更多的報名機會,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這種差距正在逐年減少。
2.1.2 地區(qū)差異
由于經濟發(fā)展的不均衡,地區(qū)之間的女生報考比例也存在顯著差異,由于2000年、2001年考生的地區(qū)數(shù)據(jù)不完整,故以2002—2012年的數(shù)據(jù)作為分析對象,計算2002—2012年女生報考比例的平均數(shù),見表2。
圖1 江蘇省2000—2012年普通高考城、鄉(xiāng)男女生報名比例的差值②差值=男生報名比例-女生報名比例。趨勢
表2 江蘇省2002—2012年普通高考各市女生報考比例
從表2可以看出,各市女生的報考比例存在差異,報考比例最高的為蘇州市,最低的為宿遷市,比例差接近10%,這說明各大市之間的女生報考機會也是不均等的。
為更好地分析女生報考機會差異與地區(qū)間的關系,對13個市11年的女生報考情況進行聚類分析,方法采用K-均值聚類法。將13個市聚類劃分為三類:女生報名機會較高的、中等的、較低的。聚類結果如表3所示。表中的距離表示各市與聚類中心點的差值,距離越小說明結果越接近聚類中心,反之,說明遠離聚類中心。
表3 江蘇省2002—2012年普通高考女生報考比例聚類結果
根據(jù)表3及結合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可知:第一類為女生報名機會中等的,包括南京市、常州市、揚州市和鎮(zhèn)江市;第二類為女生報名機會較高的,包括無錫市、蘇州市和南通市;第三類為女生報名機會較低的,包括徐州市、連云港市、淮安市、鹽城市、泰州市和宿遷市。
江蘇省按照各地市所處位置及經濟發(fā)展狀況及可劃分為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qū)域,依此標準,女生報名機會較高類別中的無錫市、蘇州市屬于蘇南地區(qū),女生報名機會中等類別中的揚州市屬于蘇中地區(qū),女生報名機會較低類別中的徐州市、連云港市、淮安市、鹽城市、宿遷市屬于蘇北地區(qū),可見女生報名機會的高低劃分基本和江蘇省的區(qū)域劃分相對應,這說明女生報考機會與當?shù)氐慕洕l(fā)展水平密切相關。
江蘇省2000—2012年普通高考男女生錄取情況見表4。
表4 江蘇省2000—2012年男女生錄取比例
如表4所示,男生的錄取比例各年均高于女生,但這種差距呈縮小的趨勢,從2000年的23.75%下降到2012年的3.07%,下降了20.68%。另外,從男生的報名人數(shù)比例高于女生的角度來說,男生已經不占優(yōu)勢。
2.2.1 錄取層次上的差異
分別統(tǒng)計2000—2012年男生、女生錄取為本科生的比例,計算其差值,再分別統(tǒng)計2000—2012年男生、女生錄取為??粕谋壤嬎闫洳钪?,將這兩個比例差值繪于圖2中。
從圖2可以看出,男女生錄取為本科生與??粕谋壤钪刀汲蕼p小趨勢,其中本科減小的趨勢更大,到2012年,女生錄取為本科生的比例已經超過男生。
2.2.2 學科上的差異
因2006年前學科的專業(yè)分類數(shù)據(jù)不完整,故以2006—2012年各學科招收男女生比例進行分析。采用K-均值聚類法,將學科分為三類,分別是男生傾向、女生傾向、無性別傾向。錄取為本科生的男女生傾向聚類結果如表5所示。
圖2 江蘇省2000—2012年男女生在本??撇煌瑢哟紊系匿浫”壤钪?/p>
表5 江蘇省2006—2012年普通高考錄取為本科生的聚類分析結果
聚類結果為第一類:理學類和農學類;第二類: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歷史學、文學、醫(yī)學和管理學;第三類:工學類。按照聚類結果,以各類中各學科錄取人數(shù)占該類總錄取人數(shù)的比例作為權重,計算該類中男女生的錄取比例如表6所示。
表6 錄取為本科生的男女報考傾向加權比例
表6顯示,男女生對學科的報考傾向存在很大差異。第一類,男生的錄取比例為56.30%,女生43.70%,但與其他兩類相比差距不大,相對可以看作是無明顯傾向學科。第二類男生的錄取比例僅31.78%,而女生的錄取比例達到了68.22%,相差36.44%,是女生報考傾向學科。第三類男生錄取比例達到了75.34%,與女生的24.66%相差50.68%,是男生報考傾向學科。
同樣,對??茖哟文信鷪罂純A向做聚類分析及加權比例,得到表7和表8。
表7 江蘇省2006—2012年普通高考錄取為專科生的聚類分析結果
表8 錄取為??粕哪信畧罂純A向加權比例
根據(jù)表7和表8,可以得到第一類:輕紡食品大類、財經大類、醫(yī)藥衛(wèi)生大類、旅游大類、公共事業(yè)大類、文化教育大類和法律大類,為女生傾向學科;第二類:交通運輸大類、資源開發(fā)與測繪大類、材料與能源大類、土建大類、水利大類、制造大類、電子信息大類和公安大類,為男生傾向學科;第三類:農林牧漁大類、生化與藥品大類、環(huán)保氣象與安全大類和藝術設計傳媒大類,無明顯傾向學科。
運用時間序列分析的方法對2013年江蘇省考生報名及錄取的性別差異進行預測。時間序列分析是指系統(tǒng)中的觀測值按時間順序(時間間隔相同)排列成一個數(shù)值序列,展示研究對象在一定時期內的變動過程,從中尋找和分析事物的變化特征、發(fā)展趨勢和規(guī)律。利用SPSS19.0專家建模器進行時間序列分析,結果如圖3至圖6。
根據(jù)圖3和圖4,預測2013年江蘇省普通高考男生報考比例為53.48%,女生報考比例為46.52%,報名比例差為6.96%,較之2012年的比例差8.38%再度減少。
根據(jù)圖5和圖6,預測2013年江蘇省普通高考男生錄取比例為50.67%,女生錄取比例為49.33%,錄取比例差為1.34%,較之2012年的比例差3.07%再度減少。
預測結果顯示,江蘇省2013年普通高考男女生的報考比例與錄取比例差值進一步減小,男女生的入學機會越來越接近??梢灶A見未來男女生的入學機會將會達到一個相對均衡、更加平等的狀態(tài)。
根據(jù)上述以江蘇省為例進行的普通高考男女生入學機會的分析,可以基本得出男女入學機會的差距在減小。分析其原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傳統(tǒng)上重男輕女的思想發(fā)生了轉變,同時計劃生育的實施也使得家長對家中的獨女給予更高期望,越來越多的女生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此外,城鄉(xiāng)、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不平衡是影響入學機會的重要因素,從數(shù)據(jù)對比來看,城鎮(zhèn)居民的女生入學機會明顯高于農村地區(qū),蘇南地區(qū)的女生入學機會明顯高于蘇北地區(qū),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fā)展、蘇北地區(qū)的發(fā)展,這種差距呈現(xiàn)明顯減小的趨勢。
圖3 男生報考比例時間序列預測模型
圖4 女生報考比例時間序列預測模型
圖5 男生錄取比例時間序列預測模型
圖6 女生錄取比例時間序列預測模型
[1]喬錦忠.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的指標體系研究[J].教育學報,2009(6):69-73.
[2]文東茅.我國高等教育機會、學業(yè)及就業(yè)的性別比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5):16-21.
[3]宋韜.我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性別差異現(xiàn)狀評述[J].中國青年研究,2006(8):57-60.
[4]吳曉蘭,王敬杰,李曉群.教育問題中的性別不平等探討——基于女生主義視角[J].技術與市場,2009(5):28-29.
[5]王香麗.女生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問題、原因及對策[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65-69.
[6]宋韜.淺析我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性別差異的主要原因[J].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05(3):69-73.
[7]宋韜.我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性別差異研究[D].山西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