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湘虹,茅國夫,李水鳳
(1.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農技推廣中心,浙江 蕭山 311203;2.杭州市蕭山區(qū)農業(yè)科技研究所,浙江 蕭山 311203)
甘薯由于產量高、用途廣、適應性強等特點,長期以來一直被作為糧食作物進行栽培,而把甘薯莖尖作為菜用栽培的相對較少。據研究,甘薯莖蔓的嫩尖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胡蘿卜素、Vc,以及鈣、磷、鐵等礦物質,營養(yǎng)價值遠高于芹菜、菠菜等蔬菜,具有補虛益氣、益肺生津、抗癌及延緩衰老的作用,開發(fā)前景較為廣闊[1-2]。莖用甘薯不僅栽培方便,適應性廣,抗逆性強,高產穩(wěn)產,采收期長,可緩解葉菜夏淡,而且風味獨特、營養(yǎng)豐富,值得大力開發(fā)應用。
蕭山地處長江以南,位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南緣,地理、氣候條件都非常適合進行莖用甘薯的栽培。目前全區(qū)對莖用甘薯的引進開發(fā)還比較少。通過引進莖用甘薯新品種,進行品種比較試驗,以篩選出適合蕭山栽植的品種,進行密度試驗明確栽培技術,不僅可以豐富居民的菜籃子,同時也能解決夏季蔬菜淡季缺口的問題,對于發(fā)展高效生態(tài)農業(yè),促進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試驗在杭州市蕭山區(qū)農業(yè)科技研究所進行。
品種比較試驗。參試品種共5個,臺71、廣菜2號、薯綠1號、杭香1號和福薯7-6,以臺71為對照 (CK)。各品種由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提供。隨機區(qū)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qū)面積5 m2(1.4 m×3.57 m),每小區(qū)種植4 行,行株距30 cm×20 cm。各品種統一于6月2日栽插,栽插密度株距、行距為20 cm×20 cm。栽插缺株在2 周內補齊。
密度試驗。品種為臺71,共設5個密度處理:A120 cm×15 cm,A220 cm×20 cm,A330 cm×15 cm,A430 cm×20 cm,A530 cm×30 cm。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面積5 m2,重復3 次。各處理統一于5月26日栽插。
在生長期實施正常的水肥管理和打頂等農藝措施。2個試驗栽插前667 m2施25 kg 復合肥作基肥,6月23日追施復合肥20 kg,7月1日施尿素15 kg,7月13日施尿素18 kg。7月2日噴霧5.7%甲維鹽2 000倍液防治斜紋夜蛾等。分期采摘,累計計產,6月29日第1 次采摘。最后一次測產為10月10日。
田間記載各品種植物學性狀:株型、葉形、分枝數、頂葉葉色、葉基色、莖色、莖尖茸毛等。收獲后考查食用品質性狀:燙后顏色、香味、苦澀味、甜味、油膩感、百個芽重、嫩度以及食味綜合評分 (以100 分為滿分)。各品種在適宜的采摘期采摘6~8 次,每次采摘間隔期7~15 d,以7月中旬前為前期產量,7月下旬到8月底為中期產量,9月以后為后期產量。
由表1 可知,福薯7-6 為直立株型,臺71 為半直立株型,其他品種為匍匐型;葉形多為心形,福薯7-6 為尖心形;分枝薯綠1號最多,達10.4個,廣菜2號最少,為7.4個;頂葉色均為淡綠色,葉基色除福薯7-6 為淡綠色外,均為綠色;莖色也均呈綠色。百個芽重以福薯7-6 最重,為609 g,杭香1號最輕,為292 g,說明福薯7-6 嫩芽較粗壯,水分含量較大,而杭香1號和薯綠1號嫩芽更細嫩,纖維化程度較低。芽長以臺71 最長,說明臺71 可采食部分比其他品種更長(10 cm 左右),而薯綠1號宜采食嫩芽較其他品種要短些(7 cm)。
表1 參試莖用甘薯品種的植物學性狀表現
從表2 可見,綜合食用品質以廣菜2號為最好,綜合評分為90 分,其次是薯綠1號,綜合評分為82 分,比對照品種臺71 要高2 分,該兩品種的適口性也好于對照。杭香1號和福薯7-6 品質相對差些。薯綠1號和福薯7-6 沒有苦澀味。
表2 參試莖用甘薯品種的品質性狀表現
各品種均未見病毒病、黑斑病、根腐病等病害。食葉害蟲危害較輕的有薯綠1號和臺71,其他品種食葉害蟲危害相對較重。各品種白粉虱危害均較輕。
從表3 可見,總產量最高的是對照臺71,667 m2產量達2 831.1 kg,薯綠1號次之,為2 822.2 kg,最低的是福薯7-6,為2 544.4 kg。但各品種之間差異不顯著。對前、中、后期3 期產量進行分析,前期產量各品種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杭香1號、薯綠1號前期產量較高,極顯著高于福薯7-6,廣菜2號與福薯7-6 之間差異不顯著。中期產量以薯綠1號最高,但各品種之間無顯著差異。后期產量最高的則是福薯7-6,各品種間差異也不顯著。前期采摘的菜薯莖尖能彌補葉菜夏淡的蔬菜供給不足,因此,前中期產量較高的薯綠1號更適合在杭州地區(qū)莖用甘薯種植。
表3 參試莖用甘薯品種的產量比較
由表4 可見,不同密度處理前、中、后期3 期產量均以中期最高,前期次之,后期最低,莖用甘薯產量是一個由低到高再逐漸降低的變化過程??偖a量表現為密度高的產量較高,667 m2產量A2處理最高,為2 757.8 kg,A1處理其次,為2 697.8 kg,A5處理最低,為2 486.7 kg。前期產量,處理A1與A5之間存在極顯著差異,A1與A4有顯著差異,A2、A3與A5也有顯著差異,說明收獲前期,密度越高產量越高。在中、后期,各處理之間產量無顯著性差異,此時各處理的薯莖已布滿整畦,新出芽差異不再顯著。
表4 莖用甘薯臺71 不同栽培密度的分期產量表現
莖用甘薯收獲前期隨著分枝的增多產量逐漸由低到高,到了中期分枝已覆蓋整個畦面,產量維持在較高水平,后期由于薯莖的老化、氣候的變化,新芽發(fā)生逐漸減少,產量漸低。從品種比較試驗結果看,薯綠1號前期產量高,品質優(yōu)良,抗病性強,適宜在本地區(qū)推廣種植。莖用甘薯在本地種植時間不長,栽培技術特別是采收技術需要進一步探索研究,以便蔬菜專業(yè)戶大面積種植。
前期產量以密度高者較高,密度越低產量越低。莖用甘薯的品質以前期為好,從緩解葉菜夏淡的角度看,莖用甘薯也應以前期收獲為主,所以,莖用甘薯栽培密度以20 cm× 15 cm 和20 cm×20 cm較適宜。
莖用甘薯栽培技術還須進一步研究完善,如施肥技術、適宜扦插時期、保鮮技術、設施栽培技術等。另外,莖用甘薯作為庭園 (陽臺)蔬菜栽培的配套技術等也值得深入研究。
[1]衣申艷,陸國權.不同培養(yǎng)條件對甘薯芽菜生長和營養(yǎng)品質的影響[J].浙江農業(yè)學報,2011,23 (2):209-214.
[2]張富仙,吳列洪,余文慧.葉菜型甘薯在衢州試種初報[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1 (4):75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