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四查
(豐龍礦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江西豐城331131)
豐龍公司-800m水平710采區(qū)回風石門,在斷層帶或軟巖中掘出的巷道時間不久就變形嚴重,斷面急劇縮小,為有效控制巷道變形,改變原有的支護設計,改用了“金屬網(wǎng)、U型鋼拱支架、噴砼、注漿和錨索”綜合支護,效果很好。
1)工程地質(zhì)
-800m水平710采區(qū)回風石門掘進中遇斷層,斷層帶為小塊茅口灰?guī)r、含炭泥巖、泥巖的混合體,巖層產(chǎn)狀混亂,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埋深為840m(地面標高+40m),是較為典型的高應力膨脹型軟巖巷道。-800m水平710采區(qū)回風石門所穿過的含炭泥巖中蒙脫石的含量達到30%左右。
2)巷道斷面及支護
原設計支護形式為:采用“錨網(wǎng)噴+U29組合鋼支架+錨索”聯(lián)合支護。
目前巷道支護為U29型鋼加鋼筋網(wǎng)及背幫材料,然后噴射厚度為30~50mm的砼。從已掘成巷中看到,大約掘出一周左右,巷道幫頂噴層即開裂,巷道變形成Ω形狀。而且變形呈現(xiàn)出逐漸加快的趨勢。因此,現(xiàn)行的支護方案難以維護巷道的穩(wěn)定。
由于該巷道埋深大,處于軟弱含炭泥巖當中,給巷道維護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經(jīng)現(xiàn)場調(diào)研和分析認為原支護方案存在以下問題:
1)-800m水平710采區(qū)回風石門所穿過的含炭泥巖中含高達30%的蒙脫石。由于蒙脫石的存在,圍巖遇水后極易軟化、泥化,并產(chǎn)生強烈膨脹變形,嚴重影響巷道的穩(wěn)定。
2)軟弱圍巖段支護采用“錨網(wǎng)噴+U29組合鋼支架+錨索”聯(lián)合支護。由于U29組合鋼支架和噴砼都屬于剛性支護,當巷道產(chǎn)生大變形時,大部分應力都作用于支護結構上,當應力超過一定程度時,鋼支架和噴砼變形嚴重并破壞,甚至使整個巷道失穩(wěn)。
3)-800m水平710采區(qū)回風石門采用的“錨網(wǎng)+錨索”聯(lián)合支護,錨桿采用Φ20mm×2000mm,錨索采用Φ15.24mm×7000mm。從高應力的角度來考慮,此種支護形式的強度是不夠的。
4)該支護方案未考慮圍巖自承能力,既沒有強調(diào)一次支護強度,又沒有強調(diào)提高圍巖整體性和強度,從而使巷道圍巖在松動圈之內(nèi)不能形成承載能力高、整體性好的“內(nèi)、外承載結構”。
針對-800m水平710采區(qū)回風石門圍巖變形特點,對整個斷面采用“金屬網(wǎng)、U型鋼拱支架、噴砼、注漿和錨索”的綜合支護方式。初次支護為初噴、金屬網(wǎng)、U29型鋼拱形支架,二次支護為噴射砼、注漿、錨索和鎖腿錨桿梁,三次強化支護為組合錨索支護(需要時采用)。
1)初噴、金屬網(wǎng)參數(shù)
巷道開挖后應及時進行初次噴射砼,初噴層厚度為50 mm,砼強度不小于C20。全斷面掛金屬網(wǎng)和鋼筋梯子梁,金屬網(wǎng)鋼筋為Ф6.5mm,網(wǎng)格100mm×100mm,每塊為1000 mm×600mm;金屬網(wǎng)搭接處必須有錨桿加鋼筋梯子梁將其上緊并緊貼巖面,網(wǎng)間搭接長度不少于100mm(見圖1)。
圖1 U型鋼聯(lián)合支護(初次支護)
2)U型鋼支架
采用U29型鋼支架,排距600mm。
每一架U型鋼支架在腰線以下位置采用搭接式卡纜進行鎖腿,形成巷幫連續(xù)約束。
對U型鋼支架進行鎖腿,主要有以下兩種作用:
(1)可起到部分類似架間拉桿作用,將支架沿走向連接起來,增強支架的整體性和走向穩(wěn)定性。
(2)將棚腿固定到較穩(wěn)定圍巖內(nèi),從而使其生根牢固,增加其抗側壓的能力,可有效抑制巷幫內(nèi)移。
3)噴射砼
待圍巖變形一定時間(10~15d),或變形速度下降明顯時噴射砼,砼厚150mm,砼強度C25。
4)注漿
注漿孔長度為5m,其中頂拱、幫部注漿孔的間排距為2400mm×2400mm,底板注漿孔的間排距為2200mm×2400mm。
5)錨索支護參數(shù)
兩幫和拱頂?shù)腻^索采用Ф17.8mm,1×9的鋼絞線制作,錨索長度8300mm,間、排距為1600mm×1200mm,底板錨索長度5000mm,間、排距為2000mm×1200mm。
底板錨索采用4.4m長的槽鋼連接起來,將2根錨索形成一個整體。底角錨索與水平方向成45°角布置。
錨索端部錨固,錨固長度為2500mm。每根錨索使用5卷K2350型樹脂錨固劑,預緊力不低于100kN。錨索墊板采用2塊鋼墊板疊加,其規(guī)格分別為350mm×350mm×10mm和150mm×150mm×10mm的正方形墊板,大墊板在上,小墊板在下(見圖2)。
圖2 斷面錨索支護
6)組合錨索支護參數(shù)
拱頂?shù)慕M合注漿錨索每組由3根Φ17.8mm×12000 mm的錨索編織而成,間排距為4800mm×4800mm,每排2根。底板的組合注漿錨索每組由3根Φ17.8mm×6000mm的錨索編織而成,間排距為3000mm×4800mm,每排2根。
組合注漿錨索分為錨固段、自由段和張拉段,整束錨索由鋼絞線、導向帽、塑料套管、支撐架,排氣管組合而成,錨索盤采用25號槽鋼配合20mm鋼板使用。注漿錨索進行張拉,預緊力不低于120kN。
(1)觀測目的:了解巷道頂?shù)缀蛢蓭偷南鄬ψ冃瘟考皵嗝娴目s小程度,從而判斷巷道圍巖的穩(wěn)定性。
(2)觀測內(nèi)容:頂?shù)装?、兩幫相對移近量?/p>
(3)測站設置:所有巷道均每隔20m布置1個測站,每個測站2個測面,在每個斷面的頂、底板和兩幫的中部各布置1個測點。
(4)觀測方法:用測槍或測桿進行量測。
(1)觀測目的:判斷頂板錨固區(qū)內(nèi)、外圍巖的穩(wěn)定性以及錨桿或錨索的支護參數(shù)合理性。
(2)觀測內(nèi)容:錨固區(qū)內(nèi)、外頂板的離層值。
(3)測站設置:每隔50m在頂板中部安設一個離層指示儀。
(4)觀測方法:直接讀取數(shù)據(jù)。
測量結果數(shù)據(jù)表明,頂板最大下沉量為168mm,而底板鼓起量為170mm,兩幫分別為160mm和160mm,支護效果很好(見圖3)。
圖3 施工效果
軟巖巷道圍巖變形破壞是分階段的,軟巖巷道變形力學機制較為復雜,單一的支護形式難以適應巷道圍巖的動態(tài)變形特征,因而應采取分步聯(lián)合加固技術,使巷道圍巖的變形破壞動態(tài)過程處于受控狀態(tài),采用巷道全斷面支護,可避免巷道圍巖局部產(chǎn)生應力集中和部分破壞,保證巷道及支護結構的整體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