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保羅·懷特,休·羅布約翰斯 編譯/何青青
錄音棚一般都需要經過一定的聲學處理,包括控制室和直播室。因為空蕩蕩的房間──哪怕是擺上了家具、安裝了設備──其聲學特性也不利于準確聽音,彈奏的樂器聲和演唱的人聲也都不好聽。如果在控制室里聽到的聲音跟監(jiān)聽揚聲器出來的聲音不一致,那么,即使高價購買復雜的設備也沒有意義。
控制室和現場的聲學要求顯然是不同的,但是對其進行聲學處理的目的是相同的,就是得到在所有頻率上均等的混響衰減時間(盡管小型工作室基本不會用“混響”這一術語)。衰減時間不太長且經過正確的聲學處理,有助于減小低頻段因駐波產生的波峰和波谷的值,而該駐波的產生跟房間結構(平行表面之間或更復雜的路徑)有關。堅硬平行表面之間產生的高頻顫動回聲也需要解決,尤其是音響師的聽音位,因為這些回聲會混淆立體聲成像,而且還會造成不利的聲染色。
房間聲學處理并不等同于隔音處理,這點很重要,非專業(yè)人員經常會理解錯誤。一般來說,改善房間的聽音準確度并不意味著室內漏音問題也跟著改善。事實上,同樣的監(jiān)聽揚聲器、同樣的電平,經過聲學處理的房間比起未經處理的房間,聲音聽起來更“安靜”些,這也會導致音響師調高其音量,從而使漏音問題更嚴重。
房間若不進行聲學處理,即使用再好的監(jiān)聽揚聲器,聲音聽起來也“不干凈”,中頻有缺陷、高頻太多、低頻響應不均勻(有些頻點過多,有些頻點缺失)。為了得到平坦的頻率響應,使其僅相差幾分貝,揚聲器的設計者投入了大量精力。不過,如果將揚聲器放在聲學環(huán)境很差的房間內,那么低頻的波峰和波谷就會相差高達20 dB~30 dB。普遍采用的方式就是編輯一個節(jié)拍相等的MIDI序列,其音符在兩個八度內以半音階斷奏的形式下行發(fā)聲,采用正弦波采樣作為聲源。如此發(fā)出的聲音既不是很響亮也不是很安靜。將監(jiān)聽揚聲器前后移動(或左右移動)幾英寸,聲音可能更好,但如果想有效地解決聲音均勻度的問題,還是需要進行一些聲學處理。相反,在經過聲學處理的房間工作會相對輕松,低音緊湊、均勻,中頻聲音比較密,而高頻聲音細節(jié)多,不刺耳。立體聲成像清晰穩(wěn)定,最佳聽音位區(qū)域較寬。
當然,好的聲音不僅僅如此?;煲魰r需要聲音精準,如果在未經聲學處理的房間里混音,也許最后混出來的聲音在工作室里聽著還行,但在其他音響系統(tǒng)里聽就完全不對了,而且也不平衡。房間一旦出現明顯的低頻共振時,音響師就會以為是調音時低頻均衡調大了,于是就開始減小,但放在其他系統(tǒng)里播放的時候低頻就顯得不足,這種情況很普遍。相反,如果錄制打擊樂時,房間的低頻有缺陷,那么調音時就會把低頻的電平調大,同樣,這樣錄制出來的聲音在其他地方播放時也會非常糟糕。
如何解決上面的問題呢?通常,音頻工作室有兩種主要的聲學處理方式:聲吸收和聲擴散。聲吸收,顧名思義就是將一部分聲能吸收掉,減少反射聲;而聲擴散就是將聲能輻射角度擴大,不讓反射聲反彈回來,該反射聲可能來自實體平面。吸聲材料的種類有相對較薄的玻璃纖維棉或泡沫板(這兩種材料只能吸收中低頻)和低頻陷阱(通常安裝在角落或天花板縫隙處),用于吸收低頻。
低頻陷阱可由巖棉或高密度泡沫等較厚且疏松的吸聲材料制成,由阻尼板或軟質薄膜組成的吸聲材料效果更好。目的就是為了轉移低頻能量,但大量的阻尼材料會吸收一定比例的能量并通過摩擦將之轉化為熱量。
通常情況下,房間安裝了低頻陷阱,聲音就不會泄漏,也不會到處反彈。因此,實體磚墻或混泥土墻面的房間應比石膏板墻需要更多的低頻陷阱,因為石膏板墻面的房間中,墻板會隨著聲音的振動而振動,低頻會滲出或轉化成熱量。
聲學泡沫板和類似的吸聲材料,其低頻特性跟它們的厚度有關。吸聲材料越厚,吸收低頻能力就越強。如一塊厚度為2英寸的泡沫板若直接固定在墻面上,則對于300 Hz以下的低頻是沒有效果的。然而,如果將它距墻面幾英寸安裝,則它的基本特性,尤其是低頻特性會得到改善。通過實踐,一塊厚度為2英寸的聲學泡沫安裝在離墻面2英寸遠的地方,與一塊厚度為4英寸的聲學泡沫直接粘在墻上,其吸音效果是一樣的。
聲學泡沫或其他吸音板的厚度要求以及與墻面的安裝距離,與能被其吸收的頻段相關。一般情況下,聲學泡沫表面與墻面之間的距離大約為波長的1/4倍,可防止墻面反射更多的頻率,從而達到最佳效果。低頻的波長有幾十英尺,因此,幾英寸的泡沫對其影響并不大。
聲音振動造成的空氣流動速度最快時,吸音材料吸收效率較高。如果直接貼近墻面,就沒有空氣流通,只有壓強變化,那么可以想象,即使工作室的所有墻上和天花板全粘滿吸音材料也沒用。雙手擊掌時房間可能不會產生回聲,但只有最高的那些頻率會被吸收。這樣,中頻會產生共振、低頻過多,最后聲音聽起來壓抑、蒼白、沉悶。即使使用特定的聲學泡沫或巖棉吸聲材料,也不宜將所有墻面和天花板都裝滿,這樣會把所有中高頻都給吸收了,從而產生低頻共振問題。需要妥善處理房間內的聲學問題,防止室內聲音聽起來現場感太強,另外,還需結合一些切實可行的處理方法,以確保低頻和被抑制過的中高頻之間實現平衡。
中高頻段的顫動回聲發(fā)生在兩面平行墻之間或地板和天花板之間。如果雙手擊掌就會產生特別響亮的顫動回聲,其強度跟墻面之間的距離有關。專業(yè)錄音棚設計師通常會利用非平行墻面和幾何天花板來消除此類問題,但小型音頻工作室基本上都是矩形結構,兩個對立墻面之間幾乎是平行的。
在墻面上安裝聲學泡沫或其他一些吸聲材料就可以輕松消除顫動回聲,從調音位這個角度考慮,首先應該給側墻安裝吸音材料,安裝高度大概是與音響師頭部齊平的位置。聲學泡沫安裝在這個高度的側墻上不僅能消除顫動回聲,還能將監(jiān)聽揚聲器出來的聲音經由墻面反射回聽音位的這部分聲能減少(也可以理解為減少反射聲)。早期反射聲會嚴重影響立體聲成像,因此,將吸音材料安裝在音響師的側面,然后向前延長一些以覆蓋“鏡像點”(如果將一面鏡子平貼在墻上,在聽音位上看到鏡中的監(jiān)聽揚聲器就是它的鏡像點),這樣能從主觀上改善小型音頻工作室的聲學環(huán)境。正如前面提到的原因,這種處理方式本身對低頻影響很小。
聲學泡沫安裝在監(jiān)聽揚聲器兩側的鏡像點處(見圖1),不僅能夠防止聽到中高頻反射聲,還能減少兩堵側墻之間的顫動回聲。同理,在天花板的鏡像點處也可以安裝類似的吸音材料。
除采用吸音材料外,大房間通常還采用擴散材料來擴散聲能,以免聲音聽起來過于沉悶和壓抑。而對于小房間來說,擴散材料是否真的有用尚存爭議,因為距離聽音者太近了,很難達到效果。
擴聲材料就是指具有不規(guī)則表面,能夠擴散反射聲的反射結構。為了使擴散效果更好,不規(guī)則面必須約為波長的1/4倍或者更長,因此,至少需要幾英寸大小的凸起或隆起材料,如墻上鋪帶紋理的墻紙就起不到作用。商用擴散材料往往包含一系列不同厚度的矩形體,它們的深度和間距是基于數學公式計算出來的,可以達到均勻散射效果,這些擴散材料的外觀看起來不錯且擴散能力強。另外,書架上隨意堆放一些書籍、CD和DVD同樣也能達到明顯的散射效果。
圖1 安裝在監(jiān)聽揚聲器兩側的聲學泡沫
小型音頻工作室中,普遍的方式就是在房間后面放置一張柔軟的沙發(fā),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當吸音材料,還可以在機架上隨意擺放前面所提到的物品。然而,如果小房間后墻和聽音位之間的距離不足6英尺,那么,采用厚吸音材料吸音比采用擴散材料更有效。若有足夠大的空間去嘗試擴散材料,那么,可以采用半圓柱體擴散裝置(彎曲的木板填滿帶阻尼的巖棉),以及劈開的木材、木塊甚至舊CD碟片塞進有角度的木塊,來消除這些反射聲。
有一種非常適合于中型房間的處理方式,就是按一定比例給房間后墻安裝巖棉吸音裝置,厚度約為幾英寸,用棉織物填充,然后頂部粘貼一些垂直排列的柵欄木條,每條之間留出半英寸的間隙。粘貼好的曲面裝置能夠有效散射掉到達水平面上的高頻,而后面的巖棉則能吸收掉不少中低頻的能量。事實上,這套方案最好用在那些墻面鋪了毯子的音頻工作室,因為這樣有助于恢復頻譜平衡(通常還要結合低頻陷阱)。
因為錄音棚產生的聲音,其頻率響應曲線更平坦、聲染色更少,擴散材料在錄音棚里是不可缺少的,可略微減少傳聲器之間的溢出(防止墻面成為直達聲鏡面)。使用擴散材料還能夠使房間產生更平坦、優(yōu)美悅耳的聲音,而混響時間沒有減少(或者說不管小房間內的“混響”多少,其衰減時間并不遵循數學公式)。因此,大面積的擴散材料能讓錄音棚的聲音非常出色。
對房間進行聲學處理時,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使用聲學泡沫,這是一種最有效的低成本聲學吸音材料,由剛性玻璃纖維或用于空心墻隔音的礦棉板組成,其中包含壓縮玻璃或礦物纖維成分。合成的吸音板本身很堅硬(尤其是高密度類型),但也可以彎曲或切割,切割時可以用電鋸或電動雕刻刀(切的時候要佩戴防塵口罩)。
Ready Traps工廠建議填充Owens-Corning 703隔音板(每立方英尺6l bs)這種材料稱為剛硬材料,實際上它仍然可彎曲,全球好多地方都在使用與這些隔音板類似的材料。選擇材料時,每立方英尺或每立方米的重量問題是關鍵,一旦材料密度選對了,那么玻璃纖維和礦纖維之間的性能差別并不大。這些隔音材料硬度足夠,一旦注入簡單的框架中就能自成形,且能夠滿足大部分防火規(guī)范要求(很多泡沫不能滿足),且它們的尺寸類型有多種,非常方便。
由于壓縮巖棉或玻璃纖維的密度比泡沫大,所以吸收低頻的能力更強,但超過一定密度的吸聲材料對高頻的吸收能力相對會減弱。它們的表面不如泡沫美觀,因此,一塊巖棉板通常搭配一張厚度為2英寸的泡沫,將它們一起固定在一個框架上,后面留幾英寸的空隙。這是制作低成本中高頻吸音裝置的一種簡單的方式,看起來非常專業(yè),且易固定到墻上或者可以像相框一樣掛在墻壁上,泡沫能抵消被高密度巖棉吸收的高頻。然而巖棉和玻璃纖維材料會脫落出纖維,一些用戶建議使用花園水泵噴霧器在吸音材料的表面和邊緣噴一層PVA膠,這樣就既可以密封松散的纖維,又不影響材料的透氣性。
還有一些相應的建議,裝飾SOS錄音棚時, 30 mm空心墻(夾層墻)厚巖棉板實際上比中高頻最佳吸音棉的密度更高,它的密度足以反射掉一些高頻能量。因為大多數多孔薄吸聲材料對高頻最有效,有些情況下有助于調節(jié)頻譜平衡。如果能夠使用前面推薦的每立方英尺3l bs的版本,那么結果會更好一些。一般來說,密度過大的巖棉和玻璃纖維產品更多用于制作低頻吸音材料,而并非中高頻吸音材料。有些聲學專家建議采用這種背面帶有鋁箔層的吸聲板鋪在空隙處,因為有事實證明這種結構低頻吸收能力比普通吸聲板強。如果將鋁箔用在房間內,就會反射中高頻,但中低頻仍然會被吸收。該方法對于墻上已經掛了毯子的房間也有幫助,它有助于平衡房間的頻譜。
到目前為止,聲學泡沫的密度相比巖棉產品來說要小些,因此它對低頻的吸收能力較弱。大多聲學泡沫經過雕刻,用于提高美學效果,以及為聲音到達的某一角落增加一個吸音面。然而經過雕刻圖案的泡沫其平均厚度就會減小,從而進一步減弱低頻吸收能力。也有專門用于角落的低頻陷阱,但一般體積都很大,將聲學泡沫和其他低頻陷阱結合起來使用更可行,對低頻吸收也更有效。
直接貼墻上或者天花板上的厚度為2英寸的聲學泡沫可以很好地吸收中高頻,而那種后面內置間隙的雙層泡沫/巖棉性價比更高,因為它們能吸收很低的低頻,但是用戶必須得制作一個簡單的木架來安裝它們。若只使用聲學泡沫就希望它有很好的性能,那么可以將厚度為4英寸的聲學泡沫裝在距離墻面2英寸的位置(或者4英寸會更好)。重要的不僅是聲學泡沫的厚度。將吸音材料與墻面(或者其他表面)隔開安裝吸音效果會更好,不要緊貼墻面安裝。采用Ready Traps 布袋(見圖2)就能很好的利用這一原則。
如果只想用巖棉做吸音材料,一種比較實惠的方式就是采用白色防塵棉。不管用哪種料子都應該透氣,可以用嘴巴吹氣測試一下。比如自己用巖棉制作吸音材料或低頻陷阱時,選擇透氣性材料作為表面覆蓋織物這點很重要。若用嘴吹氣吹不通的材料就不適合(見圖3)。曾經有一個音頻工作室就用了自制的吸音材料,上面蓋了一層手繪帆布,這樣看起來很美觀,但是吸音效果并不好。
低頻陷阱在音頻工作室項目中經常被忽視。因低頻的波長更長,所以更難處理,但是通常房間本身的形狀也會受到影響。想讓低頻的頻率響應曲線更平坦,略微傾斜墻面并沒多大作用。
由于房間結構原因會導致低頻問題,從而出現所謂的駐波現象。當聲能在固體墻面之間來回反復反射時就會產生駐波。每一次反射都會與前一次重合,因此形成波峰和波谷。墻面之間的距離等于聲音波長的1/4倍的那些頻點最受影響。房間內不同位置的反射聲會影響(或疊加或削弱)監(jiān)聽揚聲器的直達聲,因此,頻譜上會出現明顯的凸起或者凹陷,不僅基頻如此,諧波也一樣。凡是對立的兩堵墻面(前/后墻、側墻/側墻、地面/天花板)之間都會出現上述情況,還會產生一種較弱的反射聲,即聲音在多面墻之間來回反射。這些頻率響應的波峰波谷出現在房間內的不同位置。雖然房間聲學處理的主要目標是為了讓聽音位的頻率響應變得比較平坦,但如果將存在的低頻問題解決后,那么房間內任何位置的聲音聽起來都會不錯。
所有房間的模式都不一樣,錄音棚設計師的一部分工作就是選定房間尺寸,盡可能使房間模式變得均勻,不分主次。有些房間的其中兩面墻跟另外兩面墻的頻率正好相同,這不僅會增加波峰和波谷的振幅,也很難讓頻率響應變平坦。顯然,正方形的房間、空間小的房間以及一邊墻的尺寸正好是另一邊墻的2倍的房間都不理想。另外,房間內墻面長、寬、高尺寸最好不成倍數關系。
矩形房間里,每邊(長、寬、高)尺寸都會形成一組軸向模式,兩個表面之間(比如,房間的對角線)還會形成電平比軸線模式低3 dB的切面模式,三個面之間(最明顯的就是房間一面的頂點和另一面的底角之間)會形成斜線模式,斜線模式比軸線模式低6 dB(見圖4)。
圖2 Ready Traps 布袋
圖3 透氣性材料
圖4 矩形房間模型
小房間會出現很少的幾個模式,如果有些尺寸互相接近或者相等,那么模式就會在某些頻點上就會堆積,即出現巨大的波峰,且模式之間間距很大,頻率響應曲線上會造成較深的波谷(見圖5)。
房間更大、尺寸比例較好的話,那么傳播模式會更均勻,即使未經聲學處理,也能延伸到很低的低頻,頻率響應也更平坦(見圖6)。
大房間測試結果在約60 Hz、90 Hz和170/180 Hz等多種模式“堆積”的地方處就可能會出現波峰,中間間隙處會出現頻率響應波谷(見圖7)。
最糟糕的情況就是正方體的房間。除了低頻不平坦外,房間正中間區(qū)域的低頻似乎全沒了。雖然通過吸音材料能夠使問題有所改善,讓聽音者遠離中間的低頻死區(qū),對低頻進行混音時能夠做出重要判斷。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發(fā)現切實可行的方案能完全解決正方體小房間的問題。有一條小妙招:就是將小房間的門打開,這能使低頻變得更平坦。理論上講,給小房間加吸音材料低頻會更好,但是所需的吸音材料數量會損失大量空間,因此,在家庭工作室里這種方式不可行。
為了減少低頻的波峰和波谷,以及低頻共振的持續(xù)時間,可以使用低頻陷阱來減小低頻反射聲的振幅。這些低頻陷阱最好是放在各個角落,這樣會得到最大共存模式。可以是垂直角或者墻面與天花板交界的角落,最好是對稱擺放,不過相比頻譜上的中高頻,是否對稱對于低頻來說并不是那么重要。針對有“問題”的小型工作室,將吸音材料裝在墻面/天花板交界處是最理想的方案。三角地帶,即兩面墻和天花板的交界處,也是比較理想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安裝低頻陷阱的目的不是為了減少房間內聽到的低頻聲音,而是為了減少有害的反射聲,從而使未經聲學處理的房間內不同頻率點產生的頻譜波動更少(更平坦),尤其是那些實體墻的房間。如果低頻陷阱使用正確,那么測試結果就會顯示無明顯過響或過低的頻點,也無明顯的低頻回聲或共振。簡單地將監(jiān)聽揚聲器位置略微調整一下可能就會得到滿意的低頻頻率響應。主觀層面上講,低頻聽起來比較緊湊,且很平穩(wěn),即使離開最佳聽音位也不會感覺到有很大差別。對比同一房間內的測試結果,就會發(fā)現安裝了有效的低頻陷阱后,共振峰值的振幅更小,帶寬更寬,房間的整體頻率響應會更平坦,不會出現一些明顯的共振峰值,導致某些頻點凸出。
圖5 小房間模式
圖6 中等房間模式
圖7 大房間模式
有些工作室空間大,可以容納幾英尺厚的密巖棉作為吸聲材料,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樣,盡量在每個角落都安裝楔形的實心高密度泡沫或硬巖棉板,這也能改善房間聲學問題。之所以有效,是因為角落位置放了吸音材料后留有很大的空隙(或者使用聲學泡沫方案中提到的厚泡沫),這些空隙有助于低頻吸收。
三角楔形角落厚泡沫一般價格比較貴,而且體積不夠大,所以效果不是很好,除非數量用的很多,鋪得很高很寬。但是考慮到成本原因,最好是將寬度為2英尺的巖棉板放在多個角落(至少兩個以上)??梢詫⒁环N簡單的木框固定在墻上來支撐這些巖棉板,巖棉的重量(每立方英尺6l bs或更重)越重,厚度也越厚,某段頻率內的吸音效果就越好。實際上可以在透氣套后面裝巖棉隔音材料來改善更寬頻段的吸音效果。如果只是簡單地采用后面帶空隙的薄材料,當空氣間隙深度跟1/4倍波長正好對應的那個頻點吸音效果最佳,而其他頻點就不太有效。
一些聲學專家建議使用帶鋁箔層的巖棉,后面無需襯底。但如果使用柔軟的薄膜,就不要用背面帶鋁箔的那種巖棉,因為巖棉需要透氣才能有效工作。
也可以做一些簡易的低頻陷阱,比如將未使用過的泡沫,或未展開的隔音材料,或將被褥卷起來堆放在各個角落。這些吸音材料外觀不好看,但確實有一定作用。如果衣柜塞滿了衣服或床上用品,那么就把衣柜的門打開,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低頻陷阱最有效的擺放位置就是各個角落,如果角落都塞滿了,那么加在各面墻上也是有利的。一種常見的方法就是做一個木框來裝帶鋁箔層的巖棉,背面留1英寸~2英寸的空隙。像前面提到的那樣,如果將鋁箔面朝向房間,那么低頻的吸音效果會更好,但是會反射中高頻,因此,想要吸收中高頻的話可以再在前面鋪一層聲學泡沫(跟鋁箔層隔開,以免妨礙其振動)。小房間內,層高允許的話,可以另外加一些吸音材料,但不要占太多空間。
以上討論的低頻陷阱均工作在寬頻率范圍,也可以制作調諧的低頻陷阱用于“吸收”頻率范圍相對較窄的聲能,也就是具體的某一頻段。這需要經過一定的數學計算和動手制作能力。
最早設計的工作室低頻陷阱是面板前面鉆很多小孔(非標準板,孔的大小和間距以及板后面的空氣間隙深度對于調諧頻率來說都很關鍵)。這就是所謂的赫姆霍茲(Helmholtz)共振腔,其本質上是一個調諧腔。
還有一種比較受歡迎的調諧吸音裝置,就是吸音板,它靠一張柔韌的膜固定在密封箱子前。膜的重量和箱子的尺寸決定調諧頻率,但其表面帶寬的估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吸音板本身的阻尼系數和箱子內使用的阻尼材料。通常情況下,箱子內會在靠近面板(但不緊貼)的位置加裝玻璃纖維或巖棉。由于薄膜一般是用膠合板或類似柔性的材料制作而成,因此,該吸音裝置會反射中高頻。赫姆霍茲共振腔和吸音板都是平貼在墻上,如果是用于調諧低頻,則將它們靠近角落安裝效果更好。
要想有效使用調節(jié)吸音裝置,對房間的聲學特性進行精確的測量是基礎。但是,如果缺乏專業(yè)的測量儀器,那么,只能憑借音響師敏感的耳朵和豐富的經驗了。
房間尺寸一般都是既定的,很難改變,但是設備的安裝位置及聲學材料的擺放位置是可以自由設計的。通常情況下,如果房間不是很大,則將揚聲器擺放在墻面最窄的那邊;兩只監(jiān)聽揚聲器盡量對稱分布,且與聽音位構成等邊三角形;聲學材料也盡可能兩邊對稱。如果揚聲器在小房間內交叉輻射,那么在房間內來回走動時聽到的低頻差別會很大,聽音位非常接近前后墻的中心點,這個點正是低頻不一致最嚴重的位置。
調整揚聲器位置,使其高頻單元接近調音師頭部的高度。大多數揚聲器在設計時已經考慮到將高頻對著頭的位置直接輻射,也可以嘗試將揚聲器“傾斜”一個角度,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升立體聲成像的穩(wěn)定性及擴大最佳聽音位的聽音區(qū)。有時會發(fā)現朝著頭后面的位置輻射效果更好,盡管最好的聲像是在聽音位略靠前的地方,這都取決于揚聲器的輻射角度和來自各種表面的反射聲,比如桌面、調音臺、電腦顯示屏等。除非揚聲器就是根據他們的墻面專門設計的,完全直立,這樣形成的最佳聽音位區(qū)域最寬,頻率響應也最平坦。
小房間或者未經聲學處理的房間里,采用低頻響應不豐富的監(jiān)聽揚聲器更有利于調音。另外,相比中場監(jiān)聽,近場監(jiān)聽能夠改善直達聲和反射聲的比率,因此,立體聲成像更好。近場監(jiān)聽也需要低頻陷阱,不管監(jiān)聽揚聲器擺在哪個位置,反射聲還是會抵消掉一部分直達聲。
小房間里安裝大功率低音揚聲器實際上解決不了聲學問題,還會使問題更嚴重。聲學條件很差的房間里如果有過多的低頻,情況會更糟糕,還不如使用具有特定低頻響應的揚聲器,低頻部分的均衡器值不需要調整。另外,還要著重考慮低音揚聲器的輸出接口與監(jiān)聽揚聲器正確匹配的問題。電平、相位或分頻任何一項設置不當,都會使低頻精確度更差。
想要找到擺放低音揚聲器最恰當的位置,可將其放在音響師平時調音經常坐的地方,然后沿著前墻和側墻移動,找出低音揚聲器可能發(fā)揮最好的位置(如果沒有足夠空間擺放,那么就不要用低音揚聲器)。運行低頻測試程序,如果能找到一個頻率響應很平坦的點,那么這個點就最適合擺放低音揚聲器的位置。
如今很多音響品牌傾向于研發(fā)能夠自動平衡頻率響應,以彌補房間聲學問題的監(jiān)聽揚聲器,但筆者并不贊同。因為即使聽音位的頻率響應接近平直,一旦走動時變化仍會更大。而通過一些主觀方式,如調整均衡器值等可以改善峰值,不需要離開最佳聽音位,補償頻率響應的波谷需要提升的均衡量要比揚聲器在正常監(jiān)聽電平下作更多的處理。還需注意的是,均衡只是處理頻率范圍,房間內出現反射聲的時間段內,聲源停止后顫動回聲和共振還是會繼續(xù)出現,是否做均衡調整都一樣。
關于個人工作室的聲學處理問題,本文前半部分已經給出很多建議和背景資料,下面概括簡單有效的自測試方法。
(1)普通的小型工作室里,可以在聽音位的每側安裝一塊寬為2英尺、長為4英尺的中高頻吸音板,這樣它可以覆蓋鏡像點(該點可以站在調音位看得見,鏡像中的監(jiān)聽音箱平貼在墻上)。
(2)盡量在頭頂上方的天花板處加一塊吸音板,同樣也是覆蓋鏡像點。如果可行的話,還可以在監(jiān)聽音箱后面的墻上加裝吸音板。
(3)關于房間后墻的散射和吸音處理,需要的話可以利用家具和書架等作為吸音裝置。
(4)低頻陷阱不管放在哪個角落都可以,使用文章開頭提到過的半音階正弦波序列軟件進行計算。
圖8 SOS工作室吸聲裝置
(5)如果安裝了低頻陷阱還出現低頻不平坦的情況,那么把監(jiān)聽音箱向前或向后移動幾英寸(或者左右移動),再次運行半音階測試軟件,從而確定聽音位的監(jiān)聽音箱擺在哪個位置聲音最平坦。
錄音棚的要求跟控制室的要求完全不同,除非房間聲學條件很好,可以將聲音盡可能錄制的很干。圖8這套裝置中,羽絨被能夠有效防止后墻反射回來的反射聲進入人聲話筒,而反射聲濾波器能防止聲音進入工作室從而產生反射聲。
明顯改善工作室的聲學問題,需要懂些基本知識和具備自己動手的技術和能力,這種未經數學公式計算的自己動手解決的方式更加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