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維 菅偉 劉艷杰
齊拉西酮是一種新型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藥, 其化學結(jié)構(gòu)具有多樣性, 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癥的陽性和陰性癥狀。現(xiàn)將齊拉西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及安全性與利培酮進行了臨床對照研究, 現(xiàn)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為本院2010年6月~2010年12月期間的住院患者, 符合CCMD-3精神分裂癥標準, 年齡在18~65歲之間, 性別不限, PANSS評分≥60, 排除嚴重軀體疾病, 酒及藥物依賴, 妊娠及有嚴重自殺觀念者, 共60例, 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 齊拉西酮組:男16例、女14例, 年齡18~58歲,平均(29.0±10.7)歲, 病程(1.4±2.0)年。利培酮組:男18例、女12例, 年齡18~62歲, 平均(29.3±11.6)歲, 病程(2.0±3.0),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 2 方法 治療方法:齊拉西酮初始計量為20 mg/d, 一周內(nèi)加至60~160 mg /d,利培酮組初始計量1 mg/d,一周內(nèi)加至2~6 mg/d,治療期間不聯(lián)合其他抗精神病藥, 可酌情使用苯二氮草類藥物。
1. 3 療效評定 以PANSS量表和不反應量表(TESS)評定臨床療效, 在治療前第1、3、6周末各進行評定一次, 以PANSS減分率評定療效:≥75%為痊愈, ≥50%為顯著進步,≥25%為進步, <25%為無效, 在治療前及治療后第3、6周末分別做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血生化和心電圖檢查。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進行數(shù)據(jù)比較。
2. 1 臨床療效 齊拉西酮組的有效率為90.0%, 利培酮組的有效率為86.7%,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兩組在治療第2周末PANSS總分均顯著下降, 表明齊拉西酮和利培酮在第2周末均已開始起效, 兩組在治療第1、3、6周末PANSS的總分及各因子分與治療前比較明顯下降,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明上述兩藥對精神分裂癥均有效。但兩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6周末)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ANSS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ANSS評分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b, P<0.01, 同期兩組比較a, P>0.05
治療前 24.5±6.5 21.3±6.6 38.2±8.7 834±17.3 23.5±6.7 24.2±7.4 35.2±8.8 85.7±18.3治療后 2 周 19.4±6.8 18.2±6.1 31.9±7.8 69.±18.9 18.3±7.3 16.2±6.9 31.9±7.9 66.6±13.6治療后 4周 14.5±7.2a 13.3±6.3a 24.2±6.9a 47.7±14.9a 14.9±6.6a 12.6±7.1a 23.6±7.8a 50.1±16.1a治療后 6 周 10.1±5.4b 10.8±5.6b 20.8±6.6b 41.7±12.4b 9.6±6.6b 10.2±5.6b 21.3±6.3b 43.1±12.3
2. 2 安全性 齊拉西酮組在治療6周末主要不良反應有輕微靜坐不能8例, 惡心7例, 體重增加6例, 肌強直5例, 口干5例, 程度較輕且隨治療時間延長而逐漸緩解, 利培酮組主要不良反應是錐體外系反應14例, 體重增加8例, 內(nèi)分泌改變8例, 月經(jīng)改變與泌乳6例, 性欲改變6例, 均未影響治療。
齊拉西酮屬于笨異噻唑哌嗪類藥物, 除了與5-HT2A、D2受體有較高的親和力外, 對5-HT1A受體有激動作用, 對5-HT1D、5-HT2C受體有拮抗作用, 同時還是去甲腎上腺素重新攝取抑制劑[1,2]。對精神分裂癥陽性癥狀、陰性癥狀和抑郁、焦慮、激越、認知功能都有明顯療效, 可用于精神分裂癥的一線治療[3,4]。本文結(jié)果顯示齊拉西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與利培酮相當, 不良反應輕微, 安全性高, 依從性好, 但因時間短, 遠期療效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1] Goff DC,poserver T,Herzl, et al. An exploratory haloperidol control finding study zip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or schizoaffetive disorder. J Clin Psychophamrmacol, 1998, 18(4):2 96.
[2] 潘桂花, 李華芳. 新型抗精神病藥-齊拉西酮.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 2003,22(12):746.
[3] Schotte A,janese PFM,Gommeren W,et al. Risperidone compared with new and reference antipsychotic drugs:in vitro and in vivo receptor binding. Psychopharmacology,1996(124):57-73.
[4] Bymaster FP, Calligaro DO, Falcone J F, et al.Radioreceptor binding profile of the atypical antipsychotic olanzapine. Neuropsychopharmacology,1996(14):8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