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嬌 王煒明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的消化道動力障礙性疾病。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發(fā)病機制是抗反流防御機制減輕和反流物對食管黏膜攻擊作用的結(jié)果。主要臨床癥狀有燒心、反酸和胸骨后痛、反食、惡心及食管炎等癥, 燒心和反流常在進食后1 h出現(xiàn), 臥位、彎腰、腹壓增加一般可加重, 有一部分患者燒心和反流在夜間入睡時發(fā)作出現(xiàn)反酸現(xiàn)象?,F(xiàn)應用蘭索拉唑聯(lián)合依托必利分散片治療胃食管反流病, 并與蘭索拉唑作為對照組, 觀察近3年, 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典型癥狀和非典型癥狀共150例(典型癥狀包括燒心和反酸, 非典型癥狀包括胸骨后痛, 指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的)。不包括其他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導致胃腸道癥狀,4周內(nèi)未服影響胃腸道的藥物。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90例)和對照組(60例), 兩組在性別、年齡、癥狀等方面無顯著性差別, 具有可比性。在內(nèi)鏡檢查方面采用洛杉磯分級法, 正常,A級、B級、C級、D級。 正常是指食管黏膜沒有破損, A級:一個或一個以上食管黏膜破損, 長徑<5 mm。B級:一個或一個以上黏膜破損, 長徑<5 mm, 但沒有融合性病變。C級:黏膜破損有融合, 但<75%的食管周徑。D級:黏膜破損融合,至少達到75%的食管周徑[1]。
1. 2 方法 采用隨機平行對照, 單盲的臨床試驗。治療組采用治療劑量:依托必利分散片5 mg, 3次/d, 蘭索拉唑30 mg, 1次/d;對照組服用蘭索拉唑30 mg, 1次/d, 兩組治療均為4周,觀察治療前和治療后, 反酸、燒心、胸痛等癥狀改變, 癥狀表現(xiàn)分為, 無癥狀、癥狀明顯、癥狀加重(燒心、反酸、胸骨痛)影響日常生活。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鏡復查記錄病變的大小與范圍, 采用洛杉磯分級法;正常(痊愈)A級(顯效)B級(有效)C~D級(無效)。
1. 3 治療結(jié)果 癥狀表現(xiàn):痊愈 :癥狀體征消失, 胃鏡正常.。顯效 :反酸、燒心、胸骨痛比治療前明顯改善, 胃鏡檢查為A級。有效 :反酸、燒心、胸骨痛比治療前有所改善, 胃鏡檢查為B級。無效 :癥狀無改善或出現(xiàn)其他并發(fā)癥(有潰瘍癥狀),胃鏡檢查為C~D級。有效率=(痊愈+顯效)/總數(shù)×100%。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兩組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見表1, 胃鏡下反流性食黏黏膜變化程度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變化(n,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鏡下黏膜變化程度(n, %)
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食管抗反流防御機制減弱, 食管下端括約肌壓相對降低, 而導致食管反流, 反流物引起食管損害, 導致食管黏膜屏障作用下降[2]。如吸煙、飲酒、抑郁、感染、胃酸分泌過高等, 其中胃酸分泌過高是較重要的致病因素。蘭索拉唑是第2代質(zhì)子泵抑制劑, 采用質(zhì)子泵抑制劑(PPI)抑酸, 可抑制胃酸分泌, 抑制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驟。抑酸完全, 作用強, 抑酸時間長。通過阻斷胃壁細胞H+/K+-ATP酶(質(zhì)子泵)發(fā)揮作用, 阻斷H+被分泌至壁細胞體外,可減少酸分泌, 因此抑酸作用比H2RA更強, 且作用持久[3]。目前是治療胃食管流病的主要方法[4]。而依托必利分散片是一種新型的胃動力藥, 這類藥通過增加LES壓力改善食管蠕動作用, 促進胃排空, 從而達到減少胃內(nèi)容物反流以及減少內(nèi)容物在食管暴露時間, 減少反流, 加強抗反流屏障, 增加食管黏膜的防御能力, 增加食管對酸的清除, 減少胃酸對食管黏膜的刺激。還可以降低食管對腔內(nèi)機械刺激的敏感性[5]。大劑量時可阻滯5-HT3受體, 產(chǎn)生中樞性止吐作用, 防止食物的滯留和反流。用藥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 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愈率分別為95%和8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果表明蘭索拉唑聯(lián)合依托必利分散片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優(yōu)于蘭索拉唑組。
在對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給予蘭索拉唑和依托必利分散片治療的同時應注意改善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 減少一切引起腹壓增高的因素, 如肥胖、便秘、緊束腰帶等。避免進食使LES壓降低的食物, 如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濃茶等,應戒煙、禁酒。一些支氣管哮喘患者如合并胃食管反流咳增加或誘發(fā)哮喘癥狀, 盡量避免應用茶堿及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并加用抗反流藥物治療。
[1] 路再英,鐘南山.內(nèi)科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8:372-375.
[2] 王桂杰.奧美拉唑與替普瑞酮聯(lián)合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療效觀察.黑龍江醫(yī)學, 2007,31(2):135-136.
[3] 許國銘,方裕強.質(zhì)子泵抑制劑試驗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診斷價值.中華消化雜志, 2002,22(1):7-101.
[4] 許天波,柯美云.酸相關疾病治療研究進展.中國醫(yī)藥導報,2003,5(2):101-103.
[5] 鄒多武.食管動力及功能障礙性疾病.中國醫(yī)學論壇報DDM特刊, 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