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菡 朱濤
針刺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臨床觀察
李菡 朱濤
目的探討針刺配合康復訓練對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4例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4例)和對照組(3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康復訓練方法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針刺治療。每組患者均治療3個療程,采用飲水試驗評定治療前后療效。結果治療組臨床療效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刺配合康復訓練對腦中風后吞咽障礙療效顯者生活質量。
中風后吞咽障礙;針刺療法;康復訓練
近年來我國腦中風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已成為危害我國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腦中風患者中有30%~50%的存在吞咽障礙,有些患者會出現誤吸,還有的會發(fā)展成肺炎,嚴重者可導致死亡。國外多采用康復訓練的方法來治療腦中風后吞咽障礙,而我國治療該病的主要方法是采用中醫(yī)治療,但常因患者口服中藥有困難,因此臨床中又以針刺治療為主。無論是針刺治療還是康復訓練,單獨使用自身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對治療組34例腦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針刺結合康復訓練治療,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64例患者均來自西安市東方醫(yī)院內科病房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住院患者。男 37例,女 27例;腦梗死 44例,腦出血 20例;年齡 40~77歲,平均 (59.01±10.2)歲;病程 2~10周,平均 (24.26±10.12) d。將64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其中治療組有30例,對照組34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臨床癥狀以及病程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針刺治療取穴 選內關、廉泉、翳風、金津、玉液、人迎、天突操作:患者取坐位,然后對所取穴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內關用瀉法,廉泉穴針向舌根方向刺人 1.5~1.8寸,行提插強刺激手法;翳風針向喉結,震顫徐入2~2.5寸,施以小幅度捻轉補法,以咽喉部麻脹為佳,應持續(xù)捻轉1~3 min;金津玉液用三棱針點刺出血;人迎穴刺入1.0~1.2寸,采用捻轉強刺激手法;天突穴選先直刺0.2寸,然后將針尖轉向下方,沿著胸骨柄后緣、氣管前緣向下刺入1.0寸~1.2寸,采用捻轉強刺激手法。所有穴位針刺得氣后均留針 30 min,15 min行針1次,行針,1~2 min。
1.2.2康復訓練治療包括 ①口、面和舌肌群的運動訓練。②改善吞咽反射的訓練。③聲帶內收訓練。④喉上提訓練。⑤特殊的吞咽技術訓練。
治療組采用針刺及康復訓練,對照組僅采用康復訓練治療。兩組患者均每周治療6次,休息1 d,12次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價。
1.3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吞咽困難完全消失,飲水試驗評定1級;
顯效:吞咽困難明顯改善,飲水試驗評定2級;
有效:吞咽困難改善;飲水試驗評定由4級或5級達到3級;
無效:吞咽困難無改善或嚴重,飲水試驗評定無變化。
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經過3個療程治療后,觀察兩組療效。治療組痊愈24例,顯效5例,有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12%;對照組痊愈12例,顯效7例,有效2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70.00%。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中風后吞咽障礙癥在咽,病位是在腦部。本研究所取穴位,位于頸項部,該部位可以直接或間接地聯系到腦部及咽喉,針刺這個部位的穴位可以達到通經活絡、利咽開竅等功效?,F代醫(yī)學研究認為,針刺可以使體內產生微粒子流、電磁、紅外輻射以及多種內源性藥物因子等,從而促使人體內的過氧化氫酶含量的增加,細胞的代謝大大增強,從而改善咽喉和腦部的供血功能,咽喉部位肌肉的癱瘓狀態(tài)得以改善,最終達到恢復咽喉吞咽功能的目的。本研究發(fā)現,針刺結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能夠有效提高臨床療效,致殘率和并發(fā)癥大大降低。本研究64例患者,對照組患者采用康復訓練方法治療,總有效率為70.00%;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針刺治療,總有效率為94.12%,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綜上所述,針灸醫(yī)學與現代康復醫(yī)學在臨床治療上各有特色,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能夠有效促進中樞神經系統(tǒng)通路上各級功能的恢復,促使咽喉部肌肉功能恢復,最終使吞咽功能得以改善。針刺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是一種值得臨床推廣應用的治療方法。
[1] 倪朝民主編.神經康復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56.
[2]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 379.
710043 西安市東方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