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軍
(上海理工大學 外語學院,上海 200093)
下指(cataphora)又稱逆回指(backwards anaphora)。在英漢語篇中,第三人稱代詞主要用于回指,即指稱工作記憶中可及性很高的語篇實體。雖然自然語篇中也存在下指現(xiàn)象,但是與回指相比,“下指的能產(chǎn)性(productivity)要低很多”[1]。根據(jù)功能語法學家的觀點,指稱詞語的形式特征和結(jié)構(gòu)特點通常是由語用功能,尤其是交際功能所決定的。因此,探究語用特點及功能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下指現(xiàn)象,從而有助于揭示下指現(xiàn)象的形成機制。本文試圖在敘事語篇的背景化理論框架下,結(jié)合英漢下指實例的語言學分析,探究英漢下指的語用功能。
語言學家對前景和背景的界定看法不一,主要源于這兩個概念和其他語言學現(xiàn)象之間的復雜關(guān)聯(lián),如 Givón把前景/背景的連續(xù)統(tǒng)(foreground-background continuum)與時態(tài)、延續(xù)體(durativity)、完成體和情態(tài)等語法現(xiàn)象結(jié)合起來加以考察[2]。Talmy則用格式塔理論解釋背景化,把前景/背景和大腦語言系統(tǒng)的概念組織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語言的兩個主要認知功能是進行錨定的背景和需要錨定的前景,前景/背景可以是空間概念相關(guān)的兩個物體(由小句中的名詞短語體現(xiàn)),也可以是具有時間、因果或其他關(guān)聯(lián)的兩個事件(由復雜句中的從屬小句和主句體現(xiàn))[3]。
Reinhart[4]和 Thompson[5]則從句法分析入手,認為敘事背景總是以從屬結(jié)構(gòu)的形式出現(xiàn);而標示背景的“強有力的方式”就是使用“句法嵌入”(syntactic embedding)。
Chu是為數(shù)不多的研究漢語背景化的學者之一。他認為,“背景是前景的基礎(chǔ)。在沒有其他句法標記的前提下,句子一般遵循從背景到前景的無標記序列,用 BFP(Background-to-Foreground Progression)表示。如果一個小句以從屬結(jié)構(gòu)形式出現(xiàn),那么它就標記為背景,從而突出其他事件/狀態(tài)的前景地位?!盵6]
本研究根據(jù)Reinhart和Chu等的觀點,從句法分析入手研究英漢下指的背景化功能。為事件/狀態(tài)提供時間、地點等場景信息的短語或小句是背景;按時間順序排列的表事件的小句則是前景。如果表事件的小句以從屬結(jié)構(gòu)的形式出現(xiàn),從而突出其他事件的重要程度,那么該小句就轉(zhuǎn)化成背景信息。
Reinhart[4]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把區(qū)分前景和背景的標準分為兩類:語言學標準和內(nèi)容標準。語言學標準側(cè)重分析小句的結(jié)構(gòu)特點,如體標記和句法標記;內(nèi)容標準主要核查小句是否按照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即BFP順序排列。此處主要討論語言學標準。
根據(jù)標注慣例,本文示例中的?用以表示零形代詞;下標i表示指稱對象相同。
1. 體標記
根據(jù)Hopper & Thompson,英語中的過去完成體用于標識背景[7],如:
例1a. When heihad played four or five holes,
b. hei(Babbit)relaxed a bit…
(Babbit Chapter 12)
例1a小句是完成體形式,表示它所描述的事件作為背景發(fā)生在例1b之前,例1b表示的是前景。
然而,自建的語料顯示,英語中的過去完成體也可以被編碼成前景信息,如:
例2Miss Maudie had known Uncle Jack Finch,Atticus’s brother, since they were children. (To Kill a Mocking Bird p.48)
雖然例 2中的過去完成體出現(xiàn)在主句,但是根據(jù)上下文內(nèi)容來看,它表示的是前景信息。這也恰好印證了 Reinhart的觀點:與體標記相比,句法嵌入是更有效的標示背景的語法形式[4]。
在漢語研究方面,Chu重點考察了五種最常用的漢語體標記的背景化特征,它們分別是“~了”、“~過”、“在~”、“~著”和“~起來”。這五種體標記的背景化特征可用圖1表示。
圖1 漢語體標記體現(xiàn)的前景/背景標示階Fig.1 Scale of foregrounding/backgrounding indicated by aspect markers in Chinese
圖1顯示,“~了”的前景化程度最高,“~起來”、“~過”、“在~”和“~著”的前景化程度依次遞減,而其背景化程度依次遞增?,F(xiàn)重點討論在自建的漢語語料庫中出現(xiàn)的三種體標記:“~了”、“~過”和“~著”。各舉一例如下:
例3a. 范博文i立刻明白自己的話有點被誤會,
b. ?i趕快搶前一步,
c. ?i拉住了.佩珊的肩膀。
(《子夜》p.18)
例4a. ?i吃過.晚飯,
b. 陸三復i還是覺得不高興,
c. ?i一步一頓,
d. ?i用沉重的腳步跨上樓梯。
(《倪煥之》p. 76)
例5“棺材上有三個花圈,記得!……”?i說著.,老太太i的眼淚在臉上橫流……(《二馬》p.118)
例 3中的“~了”小句標示動作“拉住”最顯著、最突出,是該句的前景信息。
例4a中的“~過”表示該動作“曾經(jīng)發(fā)生過”或“過去至少發(fā)生過一次”[8]。此句中的“吃”這一動作先于例 4b、c和 d中的動作發(fā)生,表示背景信息。
例 5中的“~著”表明主句動作發(fā)生的時間場景,因而是背景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了”小句在自然語篇中還有另外一個功能[9]100,如:
例6a. 當我僥幸考上了.臺北市一所市立高中,
b. 家里燃放了.一串鞭炮,
c. 足足高興了.好幾天。
例6中的三個事件“考上”、“燃放”和“高興”按照時間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排列,其中“高興”后面有完成體標記“~了”,表示前景信息。那么前面兩個“~了”的功能是什么呢?Chang認為,它們的功能是用于標示先前發(fā)生的事件,和后面的事件構(gòu)成因果關(guān)系,因而是背景信息[9]。由此可見,“~了”既可用于標示事件的高潮,也可用于標示先前發(fā)生的事件。用于前者表明前景信息,用于后者則表明背景信息。
2. 句法標記
如前所述,從屬結(jié)構(gòu)或句法嵌入是標示背景信息的最有效的語法形式。英語中的從屬結(jié)構(gòu)通常包括狀語小句、非限定小句和無動詞小句。各舉一例如下:
例7狀語小句
When sheisettled in with us and life resumed its daily pace, Aunt Alexandraiseemed as if she had always lived with us. (To Kill a Mocking Bird p.131)
例8非限定小句
At the end, ?iweeping drably, Zillaipromised to restrain herself. (Babbitt Chapter 20)
例9無動詞小句
?iWorried, Franzistared at Baby as Dick continued… (Tender is the Night Chapter 38)
以上各例中的下指語所在小句(以下簡稱“下指語小句”)分別表示時間、狀態(tài)和目的等背景信息。
漢語中沒有非限定小句和不定式小句等形式,但是存在由“因為”、“一……就”等從屬連詞連接的狀語小句,如例10和例11:
例10因為?i和伊太太說話太多了,她i有點乏了。(《二馬》p.226)
例11?i剛一到上海這“魔窟”,吳老太爺?shù)摹敖鹜衽眎就變了。(《子夜》p.11)
例 10中的“因為”小句表示主句事件發(fā)生的原因;例11中的“一……就”狀語小句表示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場景,因此都標示背景信息。
Reinhart[4]把內(nèi)容標準分為三類:時間標準、功能標準和文化標準。時間標準主要指時間的延續(xù)性,即與事件發(fā)生時間一致的語言單位通常表示背景信息;事件的瞬間性,即表示瞬間事件的語言單位傾向于表示前景,而表示持續(xù)、重復或習慣事件的語言單位表示背景;時間的完整性,即表示完整事件的語言單位表示前景,而表示正在進行事件的語言單位表示背景。
功能標準包含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情態(tài)性(modality),表情態(tài)的陳述和否定的陳述是背景信息;二是原因性(causality),如果兩個事件構(gòu)成因果關(guān)系,表原因的事件就是背景信息,表結(jié)果的事件就是前景信息。
時間標準和功能標準主要指時間的象似性,即句法成分的排列順序直接反映出其所表達的實際狀態(tài)或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本研究不涉及文化標準,因此此處不作介紹。
在下面的討論中,主要根據(jù)語言學標準分析下指語小句的形式結(jié)構(gòu)特點,考察下指語小句的背景化功能。
高軍[10]的200個英語下指實例中,下指語結(jié)構(gòu)主要有四類:介詞短語39個,占19.5%;狀語小句39個,占 19.5%;非限定小句(包括無動詞小句)[11]115個,占 57.5%;其他形式的下指語結(jié)構(gòu) 7個,占3.5%。
表1給出的是下指語結(jié)構(gòu)為介詞短語的語義功能。
表1 下指語結(jié)構(gòu)為介詞短語的語義功能Tab.1 Semantic functions of PP in English corpus
表1顯示,下指語結(jié)構(gòu)為介詞短語的語義功能主要體現(xiàn)為方位、時間、方式、讓步和狀態(tài)五類,都表示事件發(fā)生的場景或背景信息。各類語義功能分別舉一例如下:
例12a. 方位
On hisiway home, Ulyssesistopped to watch a man who was building a barn. (The Human Comedy p.165)
b. 時間
During hisifirst five years in Maycomb, Atticusipracticed economy more than anything… (To Kill a Mocking Bird p.9)
c. 方式
With one of hisidamp hands Smithiimprisoned Babbitt’s thick paw while he chanted… (Babbitt Chapter 32)
d. 讓步
For all hisiambition and courage and desire to be out and doing, Clydeialways struck her as one who was not any too powerful physically or rock-ribbed morally or mentally. (The American Tragedy p.121)
e. 狀態(tài)
In hisiembarrassment Babbitt could not recall his reasons for not wishing to join the League… (Babbitt Chapter 32)
在自建的英語語料庫中,下指語小句為狀語小句和非限定小句的共有154個,如例7、8和9所示。如前文所述,狀語小句和非限定小句都是典型的從屬結(jié)構(gòu),用于標示背景信息。7個其他形式的下指實例都是描述一個事件,因而不涉及前景/背景信息的區(qū)分。
由此可見,在200個英語下指實例中,除7個描述單一事件的下指實例外,其他193個英語下指語結(jié)構(gòu)全部用于背景描述。
高軍[10]的200個漢語下指實例中,下指語結(jié)構(gòu)主要有七類構(gòu)型:狀語小句 16個,占 8%;連接短語小句15個,占7.5%;“~了”小句64個,占32.0%;否定小句18個,占9.0%;無標記動詞小句56個,占28.0%;“~著”小句 24個,占12.0%;“~過”小句7個,占3.5%?,F(xiàn)依次考察這些下指語小句的前景/背景功能。
(1)狀語小句中出現(xiàn)的連詞主要有五種情況:表示時間,如“自從……”、“一……就”;表示原因,如“因為”;表示條件,如“如果”;表示讓步,如“雖然”;表示目的,如“為了”。這些連詞在漢語中都是用于連接從屬結(jié)構(gòu)[6,12]。 舉例如下:
例13a. 然而自從?i傷腿以后,吳老太爺i的英年浩氣就好像是整個跌丟了。(《子夜》p. 6)
b. ?i因為高興,冰如i幾乎同喝了酒一樣,發(fā)音很洪亮。(《倪煥之》p. 112)
如前文所述,以上從屬結(jié)構(gòu)都是標示背景功能的重要手段。
(2)連接短語小句如例 14所示。其中連接短語“的時候”和“……后”為后續(xù)事件表明了時間場景,即背景信息。
例14a. ?i沒事的時候,老馬先生i常到教會去看兒子…… (《二馬》p.42)
b. ?i到書房里坐定后,吳蓀甫i吩咐當差的第一個命令是“請丁醫(yī)生”…… (《子夜》p. 406)
(3)“~了”小句如例15所示。其中的兩個“~了”小句表示先發(fā)生的事件,和“覺得有一種腐爛的滋味”構(gòu)成因果關(guān)系,表示背景信息。語料中其他63個“~了”小句也都表示背景信息。
例15?i看完了這封信,似乎?i吃了不新鮮的水果,煥之i覺得有一種腐爛的滋味。(《倪煥之》p.248)
(4)否定小句如例16所示:
例16?i更不等范博文回答,?i也不.招呼他同走,林佩珊旋轉(zhuǎn)身體,?i很快地就向園子里的大路上跑去。(《子夜》p.114)
兩個否定詞“不”表明這兩個事件實際上并沒有發(fā)生,而是為即將發(fā)生的主要事件提供線索和背景信息的。
(5)無標記動詞小句沒有體標記或句法標記,因而無法據(jù)此判斷它們的背景化功能。但是,大多數(shù)無標記動詞小句之后都是帶有體標記“~了”的主句?!啊恕敝骶浔砻魉枋龅氖录歉叱?,之前的事件是它的背景信息,如例17所示:
例17?i停一會,茶葉店伙計i又找機會去告訴了鄰近的店家。(《倪煥之》p.46)
自建的語料中也有些無標記動詞小句后面的小句沒有任何體標記出現(xiàn),如例18所示:
例18?i聽到最后一句,吳蓀莆i怒吼一聲,?i猛地站起來;?i但倏又坐下,?i口音很快地問道…… (《子夜》 p.44)
例18描述的是一個事件線,遵循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原則。無標記動詞小句“聽到最后一句”描述的這一事件是其他事件發(fā)生的基礎(chǔ),表示背景信息,從而突出了后續(xù)事件的重要地位。
(6)“~著”小句共有24例,其中20例用在直接引語的后面,并以“說著”、“這么說著”或者“這樣命令著”開始,用以點明主句所描述事件的時間場景,如例5所示。
另外4例“~著”小句如例19所示:
例19?i照例搓著.手,丁醫(yī)生i輕輕吁一口氣說…… (《子夜》p.56)
例 19中的“~著”小句描述了主句“丁醫(yī)生i輕輕吁一口氣說”的伴隨動作,因而是背景信息。因此,24個“~著”小句全部表示背景信息。
(7)“~過”小句如例20所示:
例20?i吃過早飯,馬老先生i叼著煙袋,?i慢慢的溜出去。(《二馬》p.430)
“吃過早飯”表明剛剛發(fā)生的事件,和隨后發(fā)生的事件構(gòu)成前景/背景關(guān)系。
根據(jù)以上下指語小句的結(jié)構(gòu)分析,可以看出,除了英語語料中的 7個表示單一事件的下指實例外,其他 393個英漢下指語小句全部標示背景信息。
Li[13]認為,即使用不同的語言表述同一個故事,也通常使用同樣的事件結(jié)構(gòu)和背景結(jié)構(gòu)。受此啟發(fā),現(xiàn)考察英漢下指實例的對應譯文。如果對應譯文也使用表示背景功能的從屬小句或其他結(jié)構(gòu),那么英漢下指實例的背景化功能將得到進一步的證實。
漢語下指實例對應的英語譯文構(gòu)型和英語下指實例對應的漢語譯文構(gòu)型分別如表 2和表 3所示。
表2 漢語下指實例對應的英譯構(gòu)型Tab.2 Construction types of Chinese cataphoric cases in English versions
表2顯示,漢語下指實例對應的英譯構(gòu)型主要有五種,其中狀語小句、介詞短語和非限定小句總計163個,占81.5% 。這三種構(gòu)型如前文所述主要用于表達背景信息。
表3 英語下指實例對應的漢譯構(gòu)型Tab.3 Construction types of English Cataphoric cases in Chinese versions
表3顯示,英語下指實例對應的漢譯構(gòu)型主要有九種,其中前七種,即狀語短語或小句、連接短語、“~了”小句、否定小句、無標記動詞小句、“~著”小句和介詞短語總計 160個,占 80%,如前文所述這七種構(gòu)型也主要用于背景描述。
根據(jù)下指語小句的分布特征以及事件遵循由背景到前景的發(fā)展規(guī)律,把下指的語用功能置于敘事語篇的背景化理論框架內(nèi)加以研究?;跀⑹抡Z篇中區(qū)分前景和背景的語言學標準和內(nèi)容標準,對自建語料庫中英漢下指實例的體標記和句法標記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在英漢下指各200個實例中,除英語語料中的7個表示單一事件的下指實例外,其他393個英漢下指實例全部表示背景信息?;陔p向翻譯對等語料的分析表明,英漢下指實例對應的譯文構(gòu)型也主要是表述背景信息(漢譯構(gòu)型和英譯構(gòu)型分別占81.5%和80%)。因此,認為英漢敘事語篇中的下指語小句的語用功能主要用于背景化描述,也就是說,敘事背景化是出現(xiàn)下指現(xiàn)象的主要動因。
[1]Kesik M. La notion de cataphore: problemes de theorie et perspectives d’application[J]. Revue Internationale de Philosophie, 1985, 39(4): 350-360.
[2]Givón T. Beyond foreground and background[C]//Tomlin R S. Coherence and Grounding in Discourse.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7:175-188.
[3]Talm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 1):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M].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2000.
[4]Reinhart T. Principles of gestalt perception in the temporal organization of narrative texts[J]. Linguistics,1984(22): 779-809.
[5]Thompson S A. Grammar and Discourse: English Detached Participial Clause[M]//Andreu F K. Discourse Perspectives on Syntax.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7: 43-65.
[6]Chu C C. A Discourse Grammar of Mandarin Chinese[M]. New York: Peter Lang, 1998: 222-224.
[7]Hopper P J, Thompson S A. 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 [J]. Language, 1980, 56(4): 251-299.
[8]Chao Yuanren.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M].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9]Chang V W. The Particle Le in Chinese Narrative Discourse[D]. Gainesville: University of Florida, 1986.
[10]高軍. 英漢下指的對比研究[J]. 外國語, 2010, 33(1):32-39.
[11]Biber D.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12]Li C N, Thompson S A.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13]Li Wendan. Topic chains in Chinese discourse[J].Discourse Processes, 2004, 37(1): 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