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清華
《資治通鑒》第四冊一百九十八卷《唐紀十四》記錄這么一件事:“庚辰,過易州境,司馬陳元璹使民于地室蓄火種蔬而進之。上惡其諂,免元璹官。”
這則史料,說的是庚辰年,即貞觀十九年(645年)冬日,唐太宗帥兵東征回師途中經(jīng)過易州(今河北易縣),易州司馬陳元璹獻上新鮮蔬菜的事。其時天氣寒冷,已非種植蔬菜季節(jié)。但陳元璹為了討唐太宗喜歡,硬是要讓唐太宗吃上“反季節(jié)”蔬菜,以表盡忠之態(tài)。于是,他讓州民專門建造“地室”燒火增溫種植蔬菜。蔬菜種出來了,也端上了桌,一路征戰(zhàn)的唐太宗,見此情景,按理高興才是,當好好嘉獎一下這位“善解人意”的地方官,可恰恰相反,唐太宗非但不領(lǐng)情、不表彰,還罷了其官。
河北定興縣志也見此載:貞觀十九年,唐太宗路過定興(唐朝時屬易州),縣官為搞好接待,討圣上歡心,竟令百姓建地室蓄火種菜,以讓唐太宗能在嚴寒的冬天里吃上新鮮蔬菜,故唐太宗“惡其諂免官”。
兩相記載略有差異,但講的當是一回事。
此事掐指算來,差不多有一千三百年歷史了。最初知曉此事,筆者很感慨,這個陳元璹著實了得,竟然會這等技術(shù)!后來一查史料,發(fā)現(xiàn)這并非陳元璹的發(fā)明,秦朝就有人在冬季于驪山之地種植瓜果,獻給秦始皇。驪山有豐富地熱資源,古人便利用溫泉進行種植。而《漢書·召信臣傳》則載:“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廡,晝夜燃蘊火,待溫氣乃生……”意思是說,當時皇宮里造了一些大屋子,太監(jiān)們冬天在里面燒火,晝夜不止,產(chǎn)生熱氣,形成了溫室,里面種植大蔥、韭菜、蘑菇、白菜等,供皇帝享用。一些地方官員也建造溫室以進貢“反季節(jié)蔬菜”。
后來漸漸不這么做了。除了因為蓋房燒火增溫種菜費耗巨資、勞民無數(shù)外,更因違反自然生長規(guī)律的“不時之物,有傷于人,不宜以奉供養(yǎng)”。東漢永初六年(112年)安帝已經(jīng)下詔禁止:“凡供薦新味,多非其節(jié),或郁養(yǎng)強熟,或穿掘萌芽,味無所至,而夭折生長,豈所以順時育物乎?!秱鳌吩唬悍瞧鋾r不食。自當奉祠陵廟及給御者,皆須時乃上?!?/p>
唐太宗罷免陳元璹官,倒不是因為吃“反季節(jié)蔬菜”不利于身體,而是對如此不惜民力、只知諂上者非常反感,這就值得稱道了。
唐太宗從隋朝的滅亡,看到了愛民的重要性。對此,他時刻保持著清醒頭腦。他不愿煩擾百姓,認為施政之道不可擾民。所以,他輕徭薄賦,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他知道,地方官因為直接管理老百姓,關(guān)乎天下治亂。倘其僅會對上察言觀色,變著法兒討上面的好,而對下漠不關(guān)心,充耳不聞,甚或壓榨盤剝,致使民間困苦日甚一日,弄不好百姓就將起來反抗,勢必使國家陷入混亂。因而,當他遇到“地室蓄火種蔬”、用百姓血汗來換取頭上烏紗帽的地方官,自是非常不滿。盡管你討好我,我也不買你賬,罷你的官沒商量!
唐太宗把江山社稷的安危與百姓疾苦等量齊觀,明察秋毫,果斷整肅不知體諒百姓、愛惜百姓,只知害民欺民之官,實在令人贊許。
責任編輯:戚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