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森
民生建設是一個關乎民心向背、政權興衰、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昌盛的全局性、戰(zhàn)略性問題,也是一個系統(tǒng)復雜的過程,不僅包括物質生活建設,也包括精神文化生活建設。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凸顯。滿足人民精神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已成為民生建設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內容。
精神文化生活是民生建設題中應有之義
“民生”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通俗地說,民生問題,就是老百姓遇到的與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相關的問題。因此,許多人意識里的民生是與物質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從物質生活方面來理解民生沒有錯,但物質生活并不是民生的全部。作為“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民生又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既包含著物質生活,又包含著精神文化生活。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從教育、就業(yè)、收入分配、醫(yī)療衛(wèi)生和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著重闡述了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這抓住了民生建設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明確了新世紀新階段民生改善將不再是某一個方面,而是全方位的改善;不再是一部分人,而要惠及全體國民。
精神文化是民生之魂。精神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紐帶,直接關系到人民幸福。人的幸福感的獲取和滿足是建立在物質生活基礎上的,但在更大程度上依賴于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內容的豐富和層次的提高。精神文化的落后與貧乏,必定會使人們感到精神渙散、思想迷茫、力量匱乏,這直接威脅到人的生存與發(fā)展。而人的精神文化世界的富足,則可以鼓舞人心、激發(fā)斗志,給人正確的價值引導、更高的道德規(guī)范、真摯的情感關懷,從而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人的幸福度。精神文化作為發(fā)展的精神動力,推動著人的物質生活向更高層次發(fā)展,實現(xiàn)對生存的升華。人們需要通過文化來啟蒙心智、認識社會、獲得思想上的教益,也需要通過文化愉悅身心、陶冶性情、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依歸。經(jīng)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國家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衣食住行已經(jīng)基本滿足。在這樣一個發(fā)展階段,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將更加迫切。如果沒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實和豐盈,就不能說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人們精神生活質量的高低,已經(jīng)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整體社會生活水平發(fā)展的標志及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因此,強調精神文化也是民生,就是要讓文化發(fā)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眾,用人文的情懷關懷人、疏導人、引導人。特別是當前,一些人的思想困惑、精神焦慮有所增多,發(fā)展人的精神生活、滿足人的精神需要、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質量就顯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民生所蘊涵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相輔相成。一方面,只有在物質生活上得到滿足,擺脫了物質條件的束縛,人們才有可能和有時間去完善和充實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只有當人們精神生活得到充實和完善,才能夠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使物質生活得到進一步改善??傊?,物質生活是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礎,而精神文化生活為物質生活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否則,沒有精神文化生活的物質生活是盲目的生活,沒有物質生活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無根基的生活。
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中國共產(chǎn)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想方設法救國救民,讓老百姓過上無憂無慮的、舒舒服服的好日子”。為了實現(xiàn)這一理想目標,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都致力于民生建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強調指出:“我們對于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群眾的生活問題,就一點也不能疏忽,一點也不能看輕?!敝挥凶⒁饨鉀Q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才能充分調動群眾的革命熱情,動員群眾參與到革命戰(zhàn)爭中去??谷諔?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格外重視文化教育建設,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水平。1940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專門發(fā)布了《關于開展抗日民主地區(qū)的國民教育的指示》;1940年9月10日,中共中央又發(fā)布了《關于發(fā)展文化運動的指示》。與此同時,黨還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指導文化建設,強調文藝工作者要面向人民群眾,移風易俗,把邊區(qū)人民的精神意志統(tǒng)一起來,為奪取戰(zhàn)爭勝利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正如陳云所指出:“共產(chǎn)黨是主張改善民生的”,“我們不應該忽視群眾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地位的任何細小的可能的改善?!毙轮袊闪⒑螅S著國民經(jīng)濟的恢復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生產(chǎn)力有所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較大改善??上Ш髞睃h的工作重心轉移,無休止的“運動”、“斗爭”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chǎn)黨堅持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力。在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不斷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鄧小平指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對民生問題的認識逐漸深入,對民生建設中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關注和重視。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并強調“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黨的十八大指出,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這表明了黨提升和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決心和勇氣。
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促進民生建設全面發(fā)展
當下,我國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民生建設要格外地重視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大眾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方面不斷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有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推動社會和諧進步。
首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引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發(fā)展的前進方向,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大眾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它立足于精神文化發(fā)展的現(xiàn)狀,反映了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引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的發(fā)展,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解決人們的信仰危機,堅定人們的信仰目標;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人們的精神意志,激發(fā)人們共同實現(xiàn)理想的斗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給予人們前進的動力,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以社會主義榮辱觀提升人們的道德境界,規(guī)范人們的道德行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促進民生建設中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還有利于凝聚整個社會的精神力量,堅定理想信念,為個人精神文化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背景。
其次,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凝聚人民群眾的精神力量,鼓舞人的精神斗志,激發(fā)人的精神動力。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共有的思想、信仰、價值、理想和目標的凝結,是人們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神動力和精神信仰的共融。共有的精神家園,是每個中華兒女精神的歸屬之地、依托之處、動力之源,是團結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紐帶。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就是為了凝聚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改善個體精神生活的狀況,提高個體精神生活水平。這本身就是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改善民生所作的努力。以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柱、精神動力、精神慰藉,高揚生活的意義,在精神生活上給予人們幸福感、歸屬感與自豪感。
再次,以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為指向,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黨和政府要鼓勵面向群眾的優(yōu)秀文化作品的創(chuàng)作,并通過快捷有效渠道將其傳送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中,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糧。拓寬文化傳播途徑、提高先進文化傳播能力、讓人民群眾更快更全面地享受到精神文化生活的最新成果,是提高人民群眾精神生活水平的關鍵。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向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