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霞 張曉麗 嚴小桐 周雪芹 趙秀芳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轉移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國內(nèi)外的研究表明ER、LRP是較公認的估測預后,指導治療的重要指標。目前國內(nèi)外對ER為陽性的患者大多采用內(nèi)分泌的治療方法,效果較為明顯;LRP是化療耐藥蛋白的一種,關于其在乳腺癌中的表達程度及與ER的關系尚不清楚[1]。因此我們采用免疫組化化學方法研究ER、LRP與乳腺癌臨床病理特征以及兩者表達與乳腺癌的生物學行為及預后的關系,以討論ER、LRP在預測乳腺癌的轉移潛能及預后和治療中的生物學意義。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5至2008年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62例乳腺癌術后標本,均為女性患者,術前均未進行化療、放療、內(nèi)分泌治療,術后均有明確的病理診斷,年齡32~76歲,平均年齡48.6歲;浸潤型癌44例,非浸潤型癌18例;淋巴結轉移者35例,無淋巴結轉移者27例。
1.2 方法 ER、LRP單克隆抗體、SP免疫組化試劑盒、DAB顯色劑均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有限公司。標本10%中性甲醛固定,常規(guī)石蠟包埋切片。主要免疫組化步驟:二甲苯脫蠟、梯度酒精脫水,3%雙氧水滅活內(nèi)源性過氧化酶,PBS緩沖液沖洗,微波抗原修復,正常山羊血清封閉、一抗4℃過夜,DAB鏡控顯色10~15 min,復染核,脫水透明,中性樹膠封片。陽性對照采用已知的ER、LRP陽性片,PBS代替一抗為陰性對照。
1.3 結果判定 陽性物質(zhì)呈棕色或金黃色。ER陽性部位主要集中在細胞核,LRP陽性部位主要集中在細胞膜或細胞質(zhì)內(nèi)。高倍鏡視野下觀察金黃色陽性部位,根據(jù)視野中陽性細胞占全部細胞的比例,以10個高倍鏡視野中陽性細胞>15%者為陽性病例,小于則為陰性病例。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4.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四格列聯(lián)表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ER、LRP在乳腺癌中的陽性表達率分別是62.9%、61.3%,ER、LRP在有淋巴結轉移組和無淋巴結轉移中陽性表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浸潤型患者中的ER表達陽性率高于非浸潤型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LRP則無明顯差異(P>0.05);乳腺癌患者ER、LRP在不同年齡段,不同部位表達陽性率接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ER和LRP在乳腺癌中表達呈負相關(r=-0.31,P < 0.05)。見表1、2。
表1 ER和LRP的表達與乳腺癌生物學特性的關系例(%)
表2 ER和LRP在乳腺癌中表達的相關性 例
ER是調(diào)節(jié)性器官細胞生長發(fā)育的雌激素受體,它的靶器官是乳腺,雌激素對正常的乳腺上皮的生長和發(fā)育起著調(diào)控作用。在正常的乳腺上皮細胞的胞核內(nèi),均含有此受體,并且乳腺癌細胞仍保留著對ER的表達[2]。ER是公認的內(nèi)分泌治療的標記物,已有的研究資料表明:ER陽性表達的患者,抑制激素合成,降低雌激素水平,阻斷雌激素與ER的結合,部分或全部阻斷ER的活性等,可抑制雌激素依賴性乳腺癌的細胞生長,從而使腫瘤消退,可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3]。說明ER陽性的乳腺癌對內(nèi)分泌治療較敏感,術后不易復發(fā),其預后好于ER陰性的患者,因此,在乳腺癌組織中ER的高表達,被視為乳腺癌患者預后良好的評價指標[4,5]。在本實驗中有淋巴結轉移的乳腺癌患者中ER的陽性表達率明顯低于無淋巴結轉移組,這與國內(nèi)有關文獻報道結果相符[6]。另外,結果還表明ER還與病理類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標本數(shù)量較少有關,有待進一步研究。檢測ER表達程度對判斷預后,指導內(nèi)分泌治療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LRP是從非小細胞肺癌SW-1573/2R120耐藥細胞系中發(fā)現(xiàn)的一種耐藥相關蛋白,是人的穹窿體蛋白。其LRP基因定位在染色體16p13.1~11.2間,定位在核孔復合物上,LRP作為該復合物的轉運單位基本控制著多種底物的雙向核質(zhì)轉運,編碼一相對分子質(zhì)量110 000的蛋白[7]。穹隆體蛋白具有兩種功能:能封閉核孔阻止抗癌藥物進入細胞核內(nèi),并將進入細胞內(nèi)的抗癌藥運入胞質(zhì)囊泡,進而將藥排出細胞,造成細胞內(nèi)藥物濃度下降,從而使細胞發(fā)生耐藥[8,9],影響預后效果。在本實驗結果中,LRP在有淋巴結轉移組中的陽性表達率明顯高于無淋巴結轉移組(P<0.05),預后較差。當然腫瘤發(fā)生要經(jīng)歷多基因、多階段作用,腫瘤耐藥亦是多因素參與的過程。單純以某一耐藥基因為靶探討其臨床意義,勢必以偏概全[10],因而結合多種耐藥基因并參照患者耐藥基因具體表達情況,可能會更全面、準確的選擇敏感藥物。
本實驗對62例乳腺癌病例進行了ER、LRP的聯(lián)合檢測,分析兩種基因相互間的表達情況及其與年齡、病理類型、部位及淋巴結轉移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ER、LRP的陽性表達率分別為62.9%、61.3%,ER、LRP的表達均與淋巴結的轉移相關(P<0.05)。對于其治療,ER陽性表達的患者可以用他莫西芬;而LRP的功能抑制則可以應用維拉帕米、吡啶類化合物PAK-104P以及一些中藥,進而逆轉部分腫瘤細胞多藥耐藥,提高臨床上化療治愈率[11]。國內(nèi)外有關腫瘤耐藥基因LRP和雌激素受體ER在乳腺癌中的表達情況及其臨床意義的研究較少,有待進一步研究。
1 林方才,李秋陽,孫欣,等.肺耐藥蛋白在乳腺浸潤性導管癌中的表達及與EGFR、HER-2的相關性.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3:282-284.
2 陳紅秋,邊建民.乳腺癌雌孕激素受體臨床病理研究進展.廣西醫(yī)學雜志,2003,2:220-221.
3 葛春鳴,古麗娜.ER、PR、C-erbB2、PCNA在乳腺癌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0,12:153.
4 Mulas J,Millan Y,Dios R.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immunohistochemically determined estrogen receptor(alpha)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expression and host and tumor ractors as predictors of disease free period in mammary tumors of the dog.Vet Pathol,2005,42:200-228.
5 Lal P,Tan LK,Chen B.Correlation of HER-2 status with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s and histologic features in 3655 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s.Am JClin Pathol,2005,123:1-10.
6 劉紅.78例乳腺癌的nm23基因和ER表達及其臨床意義.重慶醫(yī)學,2006,35:1882-1883.
7 葉超平,丁海濱,魏劍鋒,等.MT和LRP在胃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中國中醫(yī)藥,2009,7:123-124.
8 閆梅,王振華,程小輝.Ki-67及LRP在各乳腺癌亞型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志,2010,17:205-209.
9 Meschini S,Macra M,Calcabrini A,etal.Role of the lung resistance-related protein(LRP)in the drug sensitivity ofcultured tumor cells.Vitro,2002,16:389-391.
10 王潔,劉敘儀,蔣薇,等.LRP、MRP、MDR1基因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中華腫瘤雜志,2000,22:304-306.
11 王文靜,王明玉,閻鳳霞.LRP與MRP在乳腺癌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山東醫(yī)藥,2007,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