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明媛 陳曉慧 石 琳
(東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學院,吉林長春 130117)
博客由于其低成本、零技術、個性化等特征受到廣大使用者的歡迎,并且因其能夠簡易、快捷地進行信息交流和知識管理,被教師應用于教育教學中,用來輔助教學過程的實施和提高自身的專業(yè)化能力。教師博客的教學日志將話語權交給教師,為教師教學的反思和教學總結提供了書寫的平臺,帶動了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本文通過闡述教師博客對教師教學的促進作用并總結其中存在的問題,對教師博客與有效性教學的相關性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自博客引入我國以來,教師博客迅速被教育領域人員所接受,許多教育管理者和師生都建立了自己的博客,且注冊的人數(shù)持續(xù)增長,發(fā)展速度快。中國教育人博客網最近進行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近期在百度上的“教師博客”網頁達到27000多個,且注冊人數(shù)還在不斷地增長[1]。
教師博客應用形式靈活,多樣化。目前,教師廣泛應用教師博客進行教育教學,由于博客具有信息共享化,開放性和交互性,教師利用其進行信息管理,對信息進行開放性評價,對自己教學的知識精髓進行總結,與不同地域、不同學校的教師進行課題探討與交流。利用教師博客進行教學輔助管理,為學生建立電子檔案。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校內外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和心理變化,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
同時,一些著名的博客和博客群相繼出現(xiàn)。如教育技術研究領域的焦健利老師的博客,北京師范大學的莊秀麗老師的博客,以及一些一線教師的博客。江蘇蘇州、海寧、浙江海鹽等地區(qū)形成地域性的教師博客群。其中,有些博客是由教育行政部門、教育部門和學校牽頭創(chuàng)建。
教師博客為教師提供了自由開放的信息平臺,可以讓教師發(fā)表自己個性化的反思成果,展示自己;發(fā)表博客日志有助于把隱性的個人知識顯性化,從而促進了教師知識的積累和轉化;并且,教師博客形成了有利于教師教學成果的共享與交流的平臺,為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新的領域。
Cruikshank認為反思性教學是教師對課堂教學中所發(fā)生的一切的思考,以及對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來達到教學目標的思考。一個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師應該從不同層面來評價他工作的起因、目的和結果[2]。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他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形成的只是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于所獲得的經驗而不對教學進行深入的反思,將使其發(fā)展受到影響。在博客上撰寫教學日志,記錄教師思想變化和行為變化,其目的不是僅僅記錄、羅列教師日常教學生活事件,而是對自己提出一些問題。事實上,撰寫日志的過程也是教師對教學進行反思的過程,是教師與自己進行對話的一種方式。
有學者認為教師實踐性知識是“教師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學中實際使用或表現(xiàn)出來的對教育教學的認識”,是教師在特定的情境下,根據(jù)自己的理論知識或在別人的幫助和協(xié)作下獲得的知識,這樣的知識比間接學到的理論知識更加記憶深刻,思考仔細、周全。撰寫教學日志,來反思課堂中實踐中出現(xiàn)的不足,對其進行分析、回顧、研究,形成相應的經驗教訓,形成教育教學的新觀念、新思維、新技能,使教師形成更合理的教學行為。
博客特有的“平等、開放、共享”的特點,打破了傳統(tǒng)的信息交流狀態(tài),有助于信息的聚集和共享,教師可以不用出門就能獲得不同地域、不同學校、不同學科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可以打破地域、時空等因素的限制,獲得各種教學資源。同時,遇到教學難題時,可以尋求經驗豐富的專家?guī)椭?,從而開闊專業(yè)視野,提升專業(yè)水準。
在教師博客應用于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例如:2008年在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年會上,李克東教授提出的“兩大難題”。其一:有著豐富多彩的博客文章,但缺少深度互動思想碰撞的火花。其二:發(fā)表了上萬篇的博文,卻鮮有對教育問題的解決的具體啟示[3]。這兩個問題也是教育博客應用于教學中的常見現(xiàn)象,博客里面描述性反思居多,對話性反思與批判性的反思較少。大多教師只是作為“隱客”,只關注自己或他人博客,對于留言不予以回復,參與對話和交流甚少。即使有互動交流,交互能力也是比較薄弱,博客內容只是個人感想的抒發(fā),對某一主題或問題進行深入討論的較少。
教師博客與有效性教學的正相關就是教師博客對有效性教學的促進作用。教師博客是教育博客中的一種,是教師以文字、圖片等形式,將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學心得、教案設計、課堂實錄等上傳發(fā)表,超越傳統(tǒng)的時空局限,促進教師心聲的表達,將個人的知識和思想共享于全社會[4]。教師博客除了對自己教學敘事或個例進行展示外,還可以闡述個人工作、學習、生活等多方面的體會和感觸。教師博客為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新的載體和新的途徑,為教師的有效性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二者有著較高的正相關,其特征表現(xiàn)如下。
1.博客頁面更新快,信息內容新穎有利于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
教師博客更新快,教師間會積極主動地關注,了解彼此心聲。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上和思想上得到認同感,調動他們探討彼此的教學經驗、教學方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能夠獲得成功感且共同提高,還可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yè)化能力,總結缺失,吸取精華,開闊視野,發(fā)散思想,獲得更好的信息共享,使得自己的教學行為更加的規(guī)范化。
2.頁面清新,內容多樣能夠更好地促進教師教學
頁面清新、自然,可以調動訪問者的積極性,使訪問者不會有視覺疲勞和倦怠感,能積極主動地關注博文,對博文中的問題和觀點進行思考,與博主進行交流、探討,對自己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進行反思且對其有更深刻的理解,促使雙方專業(yè)素養(yǎng)都得到提升。教師博客不單單只有教師訪問,學生也經常登入。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促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fā)展。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教師博客頁面清新,內容多樣,學生在訪問時,就會更加感興趣,可能會隨時主動地尋找習作的材料。當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時,其效果比在課堂上教師單向傳授教學經驗的效果更佳。這樣,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還可以進行自主的探究式學習。
3.博客的主題分類科學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
博客的主題決定著博客的專業(yè)性質、信息資源的分類和交流探討的主題。一個合理且科學的主題分類,可以使教師快速明確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節(jié)省檢索時間,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提高教學效率。
4.博客有助于教師專業(yè)化的提升
近些年,教師博客得到了蓬勃的發(fā)展,許多專家學者建立自己的博客,引領教師博客的發(fā)展方向。大多數(shù)教師的專業(yè)理論和學術知識,大部分都是通過書籍和一些學術報告獲取的,僅僅了解到知識理論的表面,對其實際的理論結構及應用價值理解得不是很透徹。教師通過訪問專家、學者的教師博客,不僅能夠學習到其經驗理論,還可以與專家進行交流,對其理論的具體內涵與結構做更系統(tǒng)的理解,促進自身的專業(yè)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一些一線教師的博客也給教師的交流和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習理論知識是為了應用于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產生新的智慧和火花,促進教育教學的發(fā)展?,F(xiàn)在的一線教師就是教學領域最直接的實踐者,他們對目前的教育現(xiàn)狀了解最為透徹,他們的教學經驗是非常寶貴的。例如:海鹽教師博客主要是由一線教師組成,以年級和學科進行分類,利用博客分享教學感悟、教學心得、教學總結、教學設計、課件等內容。此平臺促進教師的隱性知識顯性化,使博文關注者共享想法和知識。由于博客會使得博客主人產生強烈的歸宿感,教師通過創(chuàng)建博客,發(fā)表博文,可以將自己的喜好、思想、特長等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
教師博客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中,促進教學發(fā)展,提高教學效率。但有些博客中存在著一些消極因素,不利于教師的成長和教育教學的發(fā)展,對教師的有效性教學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與有效性教學呈現(xiàn)負相關,其表現(xiàn)如下。
(1)鏈接設置比較單一,博客以其他教師和教育類網站的鏈接為主。博文大量轉載,無原創(chuàng)文章;日志類型不夠全面,缺乏教師間和師生交流的相關內容;博客功能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不能達到師生交流的目的;部分教師寫日志不能持之以恒;許多博客,要么在建立之初就無實質內容,要么就僅有一些無關痛癢的文章,點擊率幾乎為零,沒有回復,沒有評論,多數(shù)教師的博客長期沒有更新,這樣不僅不能促進教學,而且浪費網絡資源。
(2)博客流于表面、消極,不能反映實際問題,無病呻吟。由于教師群體工作“繁忙辛勞”的現(xiàn)實狀況,考慮教師群體中可能出現(xiàn)的職業(yè)枯竭,即教師無法應付外界超出個人能量和資源的過度要求,而產生生理、情緒情感、行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狀態(tài),表現(xiàn)為情緒衰竭(個體壓力維度)、去人性化(人際關系維度)、個人成就感降低以及知識枯竭[5]。第一,由于情緒衰竭,教師就可能喪失工作熱情,而不愿做出新的努力,以及嘗試博客寫作。即便寫博客,也可能只“提供評論和意見”、“表達內心情緒”、“用來談心”而起不到反思和促進專業(yè)發(fā)展的作用。第二,由于去人性化,教師就可能對身邊的人持一種消極、否定、麻木的態(tài)度和情感。對于實踐反思,教師就“不愿意寫出來與大家分享”;對于同事們會在博客上寫些什么沒興趣了解,對于評論、留言,那就更不可能參與。第三,由于個人成就感降低,教師就會對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的評價下降,自我效能感喪失,體會不到成就感,不再付出努力。而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和反思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效果,因此,教師很容易就會喪失寫作博客的興趣。第四,由于知識枯竭,教師就會體驗到知識上的枯竭,學習能力變差,從而在寫博客時感到無話可說,沒有新意[6]。
教師博客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教學輔助平臺。還為其提供了一個交互的平臺,教師可以利用其收集管理資料。教師參加一個教師博客群,關注博客群中名師和一線教師的日志,進行跟帖討論,了解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和教法,暢談自己觀點和看法,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探討,與此同時促進了自己的教學反思。葉瀾教授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教學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7]?!笨梢?,教學反思對教師的有效性教學的促進作用。在教師博客群中,即使大家可能處于不同的學科、不同地域,但大家有著共同教育經歷和教育目地,因此,在很多方面是值得互相借鑒的。
本文以焦建利老師的博客為例進一步闡明教師博客與有效性教學的正相關。焦老師的博客開通比較早,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和進步,已經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博客,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焦建利老師的“教育技術自留地”博客,頁面清晰、自然,主題分類科學,設立了14個欄目,文章共1088篇。其中,大部分是原創(chuàng),部分是轉載。如圖1所示為焦建利老師博客界面。
圖1 焦建利老師博客界面
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博客中教育技術類文章和讀書日志居多,自我感受類文章次之,計算機技術理論和教學理論相關的文章共106篇。具體結果如表1、圖2所示。
表1 博文欄目
圖2 博文欄目比例分布
教育技術學雜記為教師提供教育技術最前沿的理論和技術。閑讀書亂筆記推薦焦老師自己比較欣賞的書籍,發(fā)布一些教育技術最新國際會議和資訊。走進課堂欄目分享焦老師自己感受與心得。在Web2.0中呈現(xiàn)了一些當前比較熱門的技術、設備與軟件,教師訪問后,不但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而且專業(yè)素養(yǎng)得到提高?!疤旎[之音”版塊雖然看似與教學無關,實則避免博客的內容單一,營造了和諧的人文環(huán)境。進入博客不但可以在專業(yè)能力上得到提升,還可以與博客主人分享音樂心得。因為主要從事教育技術的研究,焦老師專門設立了教育技術學雜記,具有濃郁的學術氛圍,并且對自己博文的評論及時給予回復,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交互環(huán)境。博客鏈接簡單直觀,有針對性,為教師提供了簡易的技術環(huán)境。能夠方便教師上傳、瀏覽、檢索博客的信息。在博客的左側下方提供了友情鏈接,使教師能夠方便、快捷地搜索到教育技術相關資料,如教育技術基礎理論博客網和教師技術學專業(yè)英語教學社區(qū)等相關鏈接。可以看出,成熟的教師博客應該注重實效,又精又專,營造清新的人文環(huán)境,不僅能提高教師專業(yè)能力,還能更好地調動教師訪問積極性,為教學提供更好的應用平臺。
專家主要是指一些理論前沿的學者和一線高級教師。教師本身具有一些職業(yè)素養(yǎng),對專家的理論有一些了解,但對其主要的理論結構沒有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與應用。如果專家與教師之間通過教師博客進行大量的交流和互動,指導教師合理地應用理論來解決教學中實際問題,把教師對這些新理論的理解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促使教師在掌握理論和思想精髓的基礎上與實踐結合,產生基于教學實踐的新理論,使教學質量得以保證并且提高。
目前,教師在博客上進行的教學反思較少,有時僅僅為了完成學校任務。教師反思的目的性、傾向性太強,不是在工作和學習之余,主動地靜心反思所產生的教學成果。呈現(xiàn)出的反思形式和內容比較單一,教學設計和教學感悟比較多,脫離了教學反思的本質。因此,應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和撰寫博客的熱情,從教學實際出發(fā),寫出自己對教學的認識。立足于教學設計,針對教學目標,根據(jù)學生現(xiàn)實發(fā)展水平確定教學起點、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對實踐中的教學進行重新的思考與定位,促進教師間的交流,使教師博客真正地服務于教學。教師博客應力爭促使教師寫博客不是敷衍了事,而是真正地寫出自己的想法與觀點,寫出教學的精髓,通過彼此交流可獲得更有價值的經驗,解決教學問題。
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度比較高,容易主動關注教師博客內容。為了能更好地服務于教學,需要教師提高博客的信息管理能力。在網上眾多紛雜的信息世界中,學生仍處于學習階段,分辨有效信息能力較弱,需要外界一定的輔助與介入。教師博客作為一個傳播媒介,不僅只記錄了教師自我感情的抒發(fā),還有知識點的總結與自我教學經驗的概述,進行合理信息管理,可以節(jié)省學生信息檢索的時間,有效地進行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融入其中,同時,可以從學生視角,提出學習中的問題,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促進教師的教學反思。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教育與技術結合更加緊密。教師博客給教師的教學和反思提供了一種新的體驗,是現(xiàn)有教學方法的延伸,滿足了教師終身學習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推動了教育教學方式和教育理念的深刻變革,成為影響教師教學的重要因素,與教師的有效性教學有明顯的相關性,對教師教育教學的發(fā)展與專業(yè)化進步有著深遠的影響。
[1]http://www.jyb.cn/gb/2005/12/23/zy/8-zb/1.htm.
[2]趙銀生.促進教師博客發(fā)展的再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3).
[3]黎加厚.“李克東難題”與網絡環(huán)境下教研團隊的成長[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9,(7):5-6.
[4]毛國濤,胡暉.對教師博客(Blog)在教學中應用的思考[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09,(01).
[5]王芳,許燕.中小學教師職業(yè)枯竭狀況及其與社會支持的關系[J].心理學報,2004,36(5):568-574.
[6]鐘洪蕊,焦建利.教師為什么不寫博客?-教師利用博客進行實踐反思的阻礙因素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09,(12).
[7]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fā)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37.
[8]莊秀麗.追求卓越從學習開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落地的行動[J].中國電化教育,2005,(3):13-16.
[9]柳永忠.教育博客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的作用[J].信息技術教育,2006,(9).
[10]黎加厚.區(qū)域教師博客群:網絡時代的教師同伴互助家園[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6,(10).
[11]張貴勇.教師博客——教師成長的新天地[N].中國教育報,2005-12-23.
[12]蔣鳴和.教師博客的興起:教育學視角[J].信息技術教育,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