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新,張聲生
(1.重慶市開縣人民醫(yī)院兒科,重慶開縣405400;2.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消化科,北京100010)
腹瀉是一種多因素多病原引起的疾病,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為電解質紊亂、大便次數增多以及排稀便[1]。按照病程可以分為慢性腹瀉、遷延性腹瀉、急性腹瀉,按照病因可以分為非感染性腹瀉和感染性腹瀉,而非感染性腹瀉屬于常見的嬰幼兒癥狀[2]。本文采用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聯(lián)合用藥治療小兒非感染性腹瀉取得了顯著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重慶市開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符合小兒非感染性腹瀉診斷標準的患兒100例。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兩組,采用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聯(lián)合用藥治療50例為觀察組,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3個月至4歲,平均(1.5±0.8)歲;病程1~11d,平均5.6d;輕度腹瀉10例,中度35例,重度5例。采用常規(guī)治療5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3個月至4歲,平均(1.7±0.6)歲;病程2~10d,平均5.1d;輕度腹瀉12例,中度32例,重度6例。排除腹瀉伴有嚴重嘔吐、重度脫水,診斷為大腸埃希菌腸炎、輪狀病毒性腸炎、痢疾等感染性腹瀉患兒。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1)調整飲食,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改吃清淡易消化的食品,少食多餐。(2)口服補液鹽補液,每包沖752mL白開水,每次腹瀉后服用50~100 mL。(3)口服益生菌顆粒(益生菌顆粒每100g含長雙歧桿菌3.3×1010CFU,嗜酸乳桿菌6.8×1010CFU),<0.5歲患兒每次0.3g,1次/天;0.5~1.0歲患兒每次0.5g,1次/天;>1歲患兒每次0.8g,1次/天。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每片0.5g),<0.5歲患兒每次1片,2次/天;0.5~1歲患兒每次2片,2次/天;>1歲患兒每次2片,2~3次/天。可將片劑溶于50℃以下牛奶或溫水中給不配合服藥的患兒服用。
1.2.2 血清中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7檢測 入院后用藥前抽取所有患兒外周靜脈血2mL,兩組患兒治療72 h后取次日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2mL,分離血清后放置于-70℃深低溫冰箱待測,均使用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具體操作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2.3 療效判斷 按照全國小兒腹瀉會議制定的標準評價療效[3]。顯效:治療72h內大便性狀、數量、次數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h內大便性狀、數量、次數明顯好轉,水分明顯減少,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無效:治療72h內大便性狀、數量、次數無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無效例數以及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兒治療后病情比較 觀察組發(fā)生脫水2例,對照組7例,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3.053,P>0.05);觀察組止瀉時間、痊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后病情比較(±s,d)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后病情比較(±s,d)
組別 n 50 2.35±1.21 4.62±1.36對照組 50 5.81±1.08 8.13±1.57 t 2.063 2.131 P<0.05 <0.05止瀉時間 痊愈時間觀察組
2.3 兩組患兒血清中IL-6、IL-17表達水平比較 治療72h后觀察組IL-6、IL-17表達水平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72h后的IL-6、IL-17表達水平均明顯低于入院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中IL-6、IL-17表達水平比較(±s,pg/mL)
表3 兩組血清中IL-6、IL-17表達水平比較(±s,pg/mL)
*:P<0.05,與入院時比較。
組別 n IL-6入院時 治療72h后IL-17入院時 治療72h后觀察組 50 26.30±8.10 8.6±5.52* 28.20±6.2 9.26±3.83*對照組 50 27.10±7.60 10.8±5.31* 28.60±5.80 11.26±3.18*
腹瀉是由多因素、多病原引起的以大便性狀改變和大便次數增多為主要特點的常見疾病,一般分為非感染性和感染性腹瀉,而嬰幼兒以非感染性腹瀉為主[4]。由于嬰幼兒抵抗力差、胃腸功能較弱、胃酸少、消化酶活性差,容易因氣候變化、喂養(yǎng)不當、食物過敏等因素引發(fā)非感染性腹瀉。非感染性腹瀉主要包括秋季腹瀉和消化不良性腹瀉[5]。有人認為腹瀉似乎等同于腸炎,經常使用抗生素、止瀉藥自行治療,但有些腹瀉(如消化不良性、秋季以及過敏刺激引起的腹瀉)為非感染性腹瀉,使用抗生素不但無效,還會殺死腸道中的正常菌群,造成菌群紊亂而處于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反而使腹瀉加重。對于小兒腹瀉需要找到具體原因,采用適當的方法進行治療才能保證療效,治療不當會造成脫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或循環(huán)衰竭。
腸道內的菌群失調或多或少是造成小兒腹瀉的間接病因或直接病因?;純涸诟篂a時的腸道菌群變化明顯,導致腸道固有屏障消失,腸道內致病原易于黏附、定植、繁殖,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受到嚴重破壞。隨著對微生物致病認識的不斷深入,在臨床上越來越多的應用微生態(tài)制劑治療腹瀉。有文獻報道微生態(tài)制劑治療小兒腹瀉取得了良好的療效[6-7]。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是通過分別培養(yǎng)雙歧桿菌、糞鏈球菌、嗜酸乳桿菌和蠟樣芽孢桿菌,之后收集菌體冷凍干燥再加輔料制成,屬于新一代微生態(tài)活菌制劑??诜p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可以補充小兒腸道正常生理細菌,調整腸道菌群,減少失調,促進腸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補充的正常生理細菌在腸道內定植、繁殖形成擁有保護作用的生物屏障,防止致病菌定植、入侵,降低再次發(fā)生腹瀉的概率。雙歧桿菌是正常生理性細菌,具有益于人體的作用,在代謝中產生乳酸桿菌肽、雙歧桿菌肽、乳酸鏈球菌肽和活性抗菌物質等,降低腸道內的氧化還原電位和酸堿度值,使腸道內呈酸性環(huán)境[8]。雙歧桿菌還能抑制病毒或致病菌生長,拮抗、殺滅多種致病菌,形成化學屏障,發(fā)揮廣泛的抗菌作用,修復受損的腸黏膜,使腸蠕動恢復正常。蠟樣芽孢桿菌是可以大量消耗腸管內局部分子氧的兼性厭氧菌,為雙歧桿菌等厭氧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嗜酸乳桿菌能分泌乳酸菌素、嗜酸乳菌素、嗜酸桿菌素等抗生物素,以拮抗病原菌恢復腸道內的微生態(tài)平衡,減少吸收毒素代謝產物,從根本上治療腹瀉[9-10]。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用于治療小兒非感染性腹瀉還能防止病情發(fā)展為感染性腹瀉,本文服用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治療的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而且顯效例數也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純旱闹篂a時間和恢復時間明顯縮短,可降低因患病時間過長引起感染的風險,防止長時間營養(yǎng)無法有效補充導致的營養(yǎng)不良對整個身體狀態(tài)的影響。
IL-6參與機體多種組織細胞的功能調節(jié)和生長分化,是機體免疫調節(jié)網絡中的基本細胞因子。病毒、細菌的脂多糖和其他細胞因子是IL-6增高的因素,IL-6作為啟動抗菌炎癥反應的關鍵細胞因子,具有強烈的致炎活性,直接對血管內皮細胞產生作用,增加通透性,其水平在細菌感染時升高。IL-17也是具有強烈致炎反應活性的促炎細胞因子,主要由Th17細胞產生,在抵抗腸道感染中發(fā)揮重要作用[11]。IL-17在炎癥部位募集中性粒細胞,誘導抗菌肽的產生和調節(jié)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介導抗感染免疫。IL-17能夠誘導活化T細胞,刺激上皮細胞、巨噬細胞和纖維細胞產生多種促炎介質TNF-α、IL-1、IL-6、IL-8、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一氧化氮合酶2、金屬蛋白酶、生長調節(jié)因子α和化學增活素以誘導炎癥。當前的研究顯示,IL-17廣泛參與免疫應答及機體的炎癥,在靶組織和血清中的高表達與移植排斥反應、自身免疫病、感染及腫瘤等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12-15]。在腸道菌群紊亂的影響下,抵抗致病原的能力逐步下降,IL-6、IL-17介導腸道炎癥及免疫,IL-6、IL-17水平逐漸升高。本文觀察組IL-6、IL-17表達水平低于對照組,可見應用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有效改善了腸道內的菌群失調,使腸道內微生態(tài)平衡恢復正常。
綜上所述,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聯(lián)合用藥治療小兒非感染性腹瀉療效顯著,有效提高了治愈率,縮短了止瀉時間和痊愈時間,其血清中IL-6、IL-17表達水平恢復正常相對更快,而且服用方便,無明顯不良反應,適宜應用于臨床。
[1] 華琦.培菲康聯(lián)合思密達治療非感染性腹瀉的療效[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1,12(5):29,32.
[2] 方鶴松,魏承毓,段怒誠,等.中國有關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1-384.
[3] 周芳.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輔助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8(33):30-31.
[4]廖潔廉.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治療小兒腹瀉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9,6(34):64,66.
[5] 卓燕舞,吳美水,林瑞鳳.小兒腹瀉的相關因素及護理對策[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9,22(11):1384-1385.
[6] 石省軍,楊四喜.健脾固脫方治療小兒非感染性腹瀉90例[J].山東中醫(yī)雜志,2010,29(10):676-677.
[7] 董麗,何涓,任俐.消旋卡多曲治療嬰幼兒非感染性腹瀉療效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半月刊,2009,11(19):100.
[8] 郭菊珍,秦亞茹.山藥為主治療嬰幼兒非感染性腹瀉64例[J].陜西中醫(yī),2011,32(7):803.
[9] 熊燕,余中方,凌婷.溫脾散臍貼治療小兒非感染性腹瀉76例[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1,27(5):72-73.
[10]江米足.小兒腹瀉病的發(fā)病機制[J].中國臨床醫(yī)生,2009,37(2):15-17.
[11]張玉俠.效應分子IL-17的抗感染作用[J].國際免疫學雜志,2009,32(3):241-244.
[12]牛文元,張鎂硒,趙青,等.感染性腹瀉病和潰瘍性結腸炎患兒血清IL-17的水平變化及意義[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0,48(5):58-59.
[13]Kontorinis G,Psarommatis I,Karabinos C,et al.Incidence of non-infectious'acute mastoiditis'in children[J].J Laryngol Otol,2012,126(3):244-248.
[14]Michos A,Terzidis A,Kanariou M,et al.Association of allergic sensitization with infectious diseases burden in Roma and non-Roma children[J].Pediatr Allergy Immunol,2011,22(2):243-248.
[15]Ferrara F,Quaglia S,Caputo I,et al.Anti-transglutaminase antibodies in non-coeliac children suffering from infectious diseases[J].Clin Exp Immunol,2010,159(2):21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