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柱
腦卒中后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為功能性病殘,主要包括偏癱、失語和認知障礙等。進行及時有效地早期治療,是降低腦卒中致殘率的有效途徑[1]。為了研究早期運動療法介入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功能恢復治療的影響,鄲城縣人民醫(yī)院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早期運動療法介入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鄲城縣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病房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經(jīng)MRI和CT診斷為腦出血或者腦梗死,均為首次發(fā)病。按照隨機分組原則進行分組,其中觀察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45~75歲,腦出血18例,腦梗死12例;對照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40~70歲,腦出血14例,腦梗死16例。觀察組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早期運動療法進行介入,對照組只采用常規(guī)藥物進行治療。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進行肢體運動功能的評價,進行記錄和對比。
1.2 方法
1.2.1 觀察組療法 運動療法包括有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兩種療法。主動療法以對患者的感覺性刺激為主,臥位時進行翻身訓練,坐位時進行軀干平衡訓練,情況好轉后再進行梳洗、穿衣、上舉和彎腰等運動;被動運動主要包括:定期的更換體位,1次/h;由枕頭向前方踮起上舉100°[2];護理人員幫助患者由上而下進行關節(jié)的前旋轉和后旋轉,進行指關節(jié)的屈伸和擠壓;大腿外側放置枕頭防止外旋,進行關節(jié)的由近向遠運動。若此時的患者處于痙攣期,應該采取必要的抗痙攣措施,如橋式運動等[3]。橋式運動進行屈膝和選擇性伸髖,可以實現(xiàn)下肢的共同運動。進行運動時,要求患者進行仰臥,雙膝屈立,慢慢將臀部抬起離開場面,盡量保持在與膝蓋平行的狀態(tài)。初步練習時,患者可能由于患側伸髖肌群無力,導致患者偏向健側,護理人員應該幫助拍打患者患側臀部,幫助其進行伸髖?;颊邆扰P位時,頭置于枕頭,頭前曲,軀干向后,上肢與軀干保持一定30°夾角,手指伸直,前臂旋后手腕背伸,下肢伸直,膝蓋處用枕頭進行墊起,保持微曲狀態(tài)[4-5]。進行患側肌肉按摩,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由慢而快,同時進行關節(jié)的被動活動,2~4次/d,20~30min/次。握手治療,握手上舉過頭,可以克服因下肢用力導致的同側聯(lián)合反應。根據(jù)運動再學習療法,要求患者進行重復性的運動鍛煉,加深大腦皮質對運動的體驗和記憶運動模式。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要求其掌握基本的運動鍛煉方法和樹立主動運動的意識,糾正錯誤的運動方法。
1.2.2 對照組療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藥物針刺療法進行治療。包括電針選取外關、曲池、后溪、合谷、太溪、三陰交、天樞、氣海、百會等,根據(jù)中醫(yī)辨證分型進行辯證加減。藥物為阿司匹林等抗凝類藥物。
1.3 評價標準 兩組60例患者均以4療程為治療和觀察時間,在治療前后分別進行肢體運動功能(FMA)評價,按照國際通用的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分,采用運動功能評價法等評價患者的臨床神經(jīng)功能(ADL)。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計量資料結果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評分數(shù)據(jù)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后臨床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對患者的偏癱功能恢復起到更好的治療作用,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功能比較()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功能比較()
注:P<0.05
組別 FMA AD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13±19.15 65.31±24.83 23.46±17.03 50.62±19.47對照組 31.55±16.27 44.63±2.75 23.51±16.74 35.98±16.35
我國腦卒中患者的致殘率高達80%,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腦卒中患者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以及運動神經(jīng)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具有不可逆轉性,依靠單純的藥物治療不能取得最佳的恢復效果。因此,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早期運動療法介入,對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進行恢復,其重要性廣泛受到臨床醫(yī)師的重視。腦功能的可重組性和可塑性,是進行早期運動介入療法的基礎,腦卒中患者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運動神經(jīng)元雖然受損,但是通過合理的早期運動介入,還可以實現(xiàn)功能的恢復和重組,促進運動神經(jīng)元細胞進行軸突的再生,促進樹突形成新的突觸,建立與周圍肌肉新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實現(xiàn)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患側肢體的重新控制,同時抑制低位中樞控制的運動,最終改善患側的運動功能[6-7]。腦卒中患者進行運動鍛煉的關鍵期為病后1~3個月,超過3個月內(nèi)若形成錯誤的運動模式,將很難糾正和恢復[8]。
綜上所述,采用早期運動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功能恢復,相較于常規(guī)單純的藥物治療,在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和神經(jīng)恢復等方面的效果更為顯著,有效提高了患者的運動能力,降低了腦卒中致殘的概率,值得臨床推廣。
[1]吳毅,賈杰.腦卒中康復治療基礎與臨床研究的新進展[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9,23(7):587-588.
[2]陳炳,MatteoPaci,章國偉,等.強化運動治療在腦卒中后偏癱患者中的運動與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0,20(1):51—52.
[3]龐思思,陳喜志,羅華.早期康復教育介入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0,23(6):547-555.
[4]陳兆聰,黃真.“運動再學習”療法在腦卒中康復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9,22(11):1054-1056.
[5]王茂斌.偏癱的現(xiàn)代評分與治療[M].1版.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87.
[6]姚利民.針刺配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早期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9,22(4):361-362.
[7]任傳斌,徐莉蓉,邢魯艷,等.早期運動療法對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的臨床效果觀察[J].西北國防醫(yī)學雜志,2013,34(2):125-127.
[8]王恰如,甘照儒,陸暉,等.早期運動療法對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作用及體感誘發(fā)電位的變化[J].中國臨床康復,2004,8(28):6023-6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