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寧,韓紅梅
(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葡萄黑痘?。‥lsinoe amelina)又稱瘡痂病,遍及世界葡萄產(chǎn)區(qū),尤其是歐亞種葡萄上最易發(fā)生的真菌病害之一,對葡萄生產(chǎn)影響很大[1],其病原菌為葡萄痂圓孢菌(Sphaceloma apelinumde Bary),屬半知菌亞門[2]。目前,黑痘病的防治以化學防治為主,不僅增加生產(chǎn)成本,造成環(huán)境污染,還會降低葡萄品質(zhì);長期大量施用農(nóng)藥,病菌還會產(chǎn)生抗藥性,形成新的生理小種,從而引起病害的繼續(xù)和蔓延。因此,利用葡萄自身抗病性研究和培育抗病優(yōu)質(zhì)葡萄新品種是最經(jīng)濟的方法,對于提高我國葡萄栽培的綜合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葡萄抗病機理包括生理生化抗病機理和組織結(jié)構(gòu)抗病機理兩方面,目前研究較多的是生理生化抗病機理。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集中在水楊酸、活性氧、酶活性以及一些生化物質(zhì)、礦質(zhì)營養(yǎng)等與葡萄抗病性的關(guān)系方面。
Marutyan對葡萄品種的氮代謝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所有感病植物葉片總氮和蛋白氮含量下降,非蛋白氮含量則上升16%~28%,但是非蛋白氮含量在抗病品種中卻普遍降低,在抗病品種上銨態(tài)氮含量水平提高[3]。楊國順等研究表明,葡萄葉片中POX活性均隨葉片生長而逐漸增強,高抗類型增長幅度大于感病類型,具有極顯著差異。成熟葉片中,高抗類型POX酶活性高出感病類型約10倍,雖然幼葉中POX活性較低,但高抗類型比感病類型高出10~20倍,中抗類型比感病類型高出7~12倍;幼葉感病前后POX活性,高抗、中抗類型呈上升趨勢,感病類型呈先升后降的趨勢。幼葉活性與抗黑痘病呈正相關(guān)[4]。
植株體內(nèi)礦質(zhì)元素水平直接影響葡萄植株對黑痘病的感染率和嚴重度,葉片中含N量與植株對黑痘病的抗性呈負相關(guān),與葉片中K含量呈正相關(guān),降低葉片中N/K值可提高葡萄抗黑痘病能力[5]。作物體內(nèi)可溶性氮(主要是氨基酸和酰胺)及蛋白氮與作物病害關(guān)系密切。一般來說,可溶性氮含量高,蛋白氮含量低時作物容易感病。鉀能促進蛋白質(zhì)合成,促進糖和淀粉合成及運輸,因此鉀能減少作物體內(nèi)可溶性氨基酸含量,從而提高抗性[6]。隨氮肥用量增加,葉片對黑痘病抗性減弱;在同一施氮水平下提高施鉀量,葉片對黑痘病抗性增強;葉片中游離有機酸含量越高,對黑痘病抗性越強,成齡葉黑痘病嚴重度與游離有機酸含量呈顯著正相關(guān);葡萄幼葉可溶性糖含量與黑痘病呈顯著正相關(guān)[7]。另一些研究表明,含鈣量多的葡萄抗病力較強[8]??扇苄蕴桥c葉綠素含量是植物生理研究中的重要指標,與植物抗病性存在顯著相關(guān)性。毛健民等在研究煙草感染花葉病毒病后的生理生化變化時指出,染病后可溶性糖含量明顯降低[9]。還有研究認為,葉綠素含量愈低的品種感病性愈弱,即抗病性愈強[10]。
雖然研究者就不同指標與抗病性的關(guān)系進行研究,但結(jié)果不一,尚無定論。因此本試驗擬通過對引入長江大學的5個葡萄品種健康葉片和感病葉片中葉綠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組織含水量等指標的測定,探討各指標與葡萄抗黑痘病的關(guān)系,為病害防治及抗病育種提供參考。
試驗以長江大學西校區(qū)園藝園林學院教學實習基地塑料大棚中的早紫、研選5號、維多利亞、9307和新華1號等5個歐亞種品種為試驗材料,均為7年生的扦插苗,株行距1.0 m×2.0 m。試驗期間,所有品種田間管理一致。
試驗于2011年5~7月進行,各指標進行室內(nèi)測定取樣時,隨機選取非邊緣位置且生長情況大致相同的植株,單株小區(qū),3次重復。選中部成熟葉,并按病葉感病嚴重程度分輕(<30%)、中(30%~70%)、重(>70%)三個等級取樣。采集的葉片放于人工氣候箱中保存?zhèn)溆谩?/p>
可溶性糖含量的測定采用蒽酮比色法[11],葉綠素含量測定采用分光光度法[12],組織含水量測定采用干重法[13],丙二醛含量測定采用雙組分光光度法[11]。
試驗統(tǒng)計分析方法采用Duncan氏新復極差法(SSR),多重比較結(jié)果采用標記字母法[14]。
最近鄰距離分析是用來分析點數(shù)據(jù)空間分布熱點區(qū)域的方法,經(jīng)常使用最近鄰指數(shù)(Nearest Neighbor Index,NNI)對商業(yè)網(wǎng)點的空間分布進行分析,查看其是不是屬于集聚型分布。然后再使用最近鄰層次聚類分析法來對熱點聚集區(qū)進行研究,從而能獲得不同層次的集聚區(qū)[7]。用平均最近鄰指數(shù)判斷商業(yè)網(wǎng)點的空間分布是否集聚,近鄰指數(shù)小于1,主要呈現(xiàn)集聚分布;反之,指數(shù)大于1,則分布模式趨向分散。指數(shù)越小,集聚程度越大。最近鄰指數(shù)計算公式見參考文獻[8]。
2.1.1 供試品種感病后葉綠素含量的變化
健康葉片和不同感病程度葉片中葉綠素含量測定結(jié)果見表1。
由表1可知,供試品種感病后,葉綠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即隨著葉片感病程度加深其所含葉綠素含量降低。除9307葉綠素含量顯著下降外,其他品種感病后葉綠素含量呈極顯著下降趨勢。高感品種早紫感病后葉綠素含量下降較快,9307下降較慢,中感品種維多利亞感病后葉綠素含量下降較快,抗病品種新華1號、研選5號感病后葉綠素含量下降也較快。
表1 供試品種感病后葉綠素含量的變化Table1 Change of tested varieties chlorophyll content after the infection(mg·g-1)
2.1.2 供試品種感病后組織含水量的變化
健康葉片和不同感病程度葉片中組織含水量測定結(jié)果見表2。由表2可知,供試品種感病后,除維多利亞和9307含水量是先微升高后降低外,其他品種組織含水量都是隨著葉片感病程度的加深而降低,且葉片感病后組織含水量都呈極顯著下降??傊髌贩N感病后組織含水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高感品種早紫、9307,中感品種維多利亞和抗病品種研選5號、新華1號感病后組織含水量均明顯下降。
2.1.3 供試品種感病后丙二醛含量的變化
健康葉片和不同感病程度葉片中丙二醛含量測定結(jié)果見表3。由表3可知,供試品種感病后,研選5號、新華1號和9307丙二醛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極顯著升高;早紫丙二醛含量先極顯著升高,后又降低,但降低未達顯著差異;維多利亞丙二醛含量先略有降低,未達顯著差異,后又極顯著升高。總之,各品種感病后丙二醛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高感品種早紫、9307,中感品種維多利亞和抗病品種研選5號、新華1號感病后丙二醛含量均明顯上升。
健康葉片和不同感病程度葉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測定結(jié)果見表4。
由表4可知,供試品種感病后,新華1號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但未達顯著差異,后又極顯著下降;9307和早紫可溶性糖含量先極顯著升高,后又極顯著下降;維多利亞可溶性糖含量隨葉片感病程度加深而逐漸降低,且達極顯著差異;研選5號可溶性糖含量先極顯著降低,后又極顯著升高,最后又極顯著下降。高感品種早紫感病后可溶性糖含量下降較慢,高感品種9307、中感品種維多利亞和抗病品種新華1號感病后可溶性糖含量明顯下降,抗病品種研選5號感病后可溶性糖含量下降較慢。
表2 供試品種感病后組織含水量的變化Table2 Change of tested varieties water content after the infection (%)
表3 供試品種感病后丙二醛含量的變化Table3 Change of of tested varieties MDA content after the infection (μmol·g-1)
表4 供試品種感病后可溶性糖含量的變化Table4 Change of of tested varieties soluble sugar content after the infection (%)
為探討不同品種健康葉片相關(guān)指標的差異,試驗對不同品種健康葉片相關(guān)指標大小進行多重比較(SSR法),結(jié)果見表5(縱向比較)。
由表5可知,供試品種健康葉片葉綠素含量1.0878~1.7456 mg·g-1,其中維多利亞與新華1號、早紫之間,新華1號與研選5號之間呈極顯著差異,新華1號與9307之間呈顯著差異,其余品種間差異均不顯著;組織含水量68.62%~76.01%,維多利亞與新華1號、研選5號之間,新華1號、研選5號與早紫、9307之間呈顯著差異,維多利亞與早紫、9307之間呈極顯著差異,而新華1號與研選5號之間,早紫與9307之間均無顯著差異;丙二醛含量 0.0082~0.0161 μmol·g-1,研選 5 號與維多利亞、新華1號、9307之間,早紫與維多利亞、9307之間呈極顯著差異,早紫與新華1號之間呈顯著差異,而早紫與研選5號之間,維多利亞、新華1號、9307之間均無顯著差異;可溶性糖含量0.0363%~0.0904%,維多利亞、新華1號與早紫、9307、研選5號之間呈極顯著差異,而維多利亞與新華1號之間,早紫、9307、研選5號之間均無顯著差異。
為探討不同品種感病葉片相關(guān)指標的差異,試驗對不同品種感病葉片相關(guān)指標大小進行多重比較(SSR法),結(jié)果見表6(橫向比較)。
由表6可知,供試品種感病后葉片葉綠素含量0.3990~1.7456 mg·g-1,在感病輕時,研選5號與新華1號之間呈極顯著差異,研選5號與維多利亞、早紫、9307之間呈顯著差異,而維多利亞、新華1號、早紫、9307之間均無顯著差異;在中度感病時,研選5號與維多利亞、早紫、9307、新華1號之間呈極顯著差異,其他品種之間均無顯著差異;在嚴重感病時,9307與新華1號、研選5號之間呈顯著差異,維多利亞、新華1號、早紫、研選5號之間均無顯著差異。
表5 供試品種健康葉片中相關(guān)指標的比較Table5 Comparison of relevant indices of tested varieties healthy leaf
表6 供試品種不同感病程度葉片相關(guān)指標的比較Table6 Comparison of relevant indices of tested varieties disease leaf
供試品種感病后葉片組織含水量60.24%~77.42%,在感病輕時,維多利亞與新華1號、早紫、研選5號之間,9307與研選5號之間均呈極顯著差異,維多利亞與9307之間,9307與新華1號、早紫之間均呈顯著差異,而新華1號、早紫、研選5號之間均無顯著差異;在中度感病時,研選5號與維多利亞、早紫之間呈極顯著差異,研選5號與新華1號、9307之間呈顯著差異,其他品種之間均無顯著差異;在嚴重感病時,新華1號與9307、研選5號之間呈極顯著差異,新華1號與維多利亞、早紫之間呈顯著差異,而維多利亞、早紫、9307、研選5號之間均無顯著差異。
供試品種感病后葉片丙二醛含量0.0081~0.0445 μmol·g-1,在感病輕時,除維多利亞與研選5號之間呈顯著差異外,其他品種均無顯著差異;在中度感病時,早紫與維多利亞、研選5號之間呈極顯著差異,與新華1號之間,9307與維多利亞之間均呈顯著差異,早紫與9307之間,新華1號、9307、研選5號之間,維多利亞、新華1號、研選5號之間均無顯著差異;在嚴重感病時,研選5號與新華1號之間呈極顯著差異,研選5號與9307之間,新華1號與維多利亞、早紫之間均呈顯著差異,其他品種間均無顯著差異。
供試品種感病后葉片可溶性糖含量0.0245%~0.0934%,在感病輕時,新華1號與早紫、研選5號之間,研選5號與維多利亞、9307之間均呈極顯著差異,新華1號與9307之間,研選5號與早紫間均呈顯著差異,其他品種之間均無顯著差異;在中度感病時,維多利亞與新華1號、研選5號之間呈極顯著差異,研選5號與早紫、9307之間呈顯著差異,而新華1號與研選5號之間,新華1號、早紫、9307之間,維多利亞、早紫、9307之間均無顯著差異;在嚴重感病時,研選5號與9307之間呈極顯著差異,研選5號與新華1號、早紫之間,維多利亞與9307間均呈顯著差異,其他品種之間均無顯著差異。
參考劉會寧等多年來對不同歐亞種葡萄抗黑痘病的研究結(jié)果:早紫、9307為高感品種,維多利亞為中感品種,研選5號、新華1號為抗病品種[15-16]。本試驗結(jié)果表明,供試歐亞種葡萄感染黑痘病后,無論是感病品種還是抗病品種,葉片中葉綠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隨著葉片感病愈來愈嚴重,高感品種早紫葉綠素含量呈顯著下降趨勢,其他品種葉綠素含量呈極顯著下降趨勢,抗病品種葉綠素減少幅度大于高感品種。組織含水量除中感品種維多利亞和高感品種9307先升高后降低外,其他品種組織含水量均隨葉片感病程度的加深而降低,與劉天明等[17]對霜霉病抗性機理研究一致。
本試驗結(jié)果表明,供試歐亞種葡萄感染黑痘病后,葉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總趨勢降低,除高感品種早紫和抗病品種研選5號可溶性糖含量稍有降低外,高感品種9307、中感品種維多利亞和抗病品種新華1號可溶性糖含量呈極顯著下降趨勢,這與賀立紅等[18]研究結(jié)果一致,然而楊輝等研究結(jié)果表明,辣椒在感染CMV病毒后,感病品種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抗病品種可溶性糖含量明顯上升[19]。目前對可溶性糖含量與抗病性關(guān)系報道很多,但結(jié)果不一。因此,對于可溶性糖含量與抗病性的關(guān)系要因品種不同、病原菌不同而區(qū)別對待。供試品種感病后,葉片中丙二醛含量變化總趨勢升高,高感品種早紫最終略有降低,但與健康葉片含量相比還是顯著升高,其他品種均不同程度的極顯著升高,這與梁艷榮[20]研究結(jié)論一致。綜合分析表明,不論品種抗感性如何,葉片感染黑痘病后葉綠素含量、組織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總體呈下降趨勢,而丙二醛含量總體呈升高趨勢。
[1]李知行,黎彥,郭兆年.葡萄病蟲害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11-13.
[2]賀普超.葡萄學[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8:1-5.
[3]Marutyan S A.Metabolic changes in leaves of new and elite forms of grapevine during infection by mildew[J].Review of Plant Pathology,1980,59(10):457.
[4]楊國順,石雪暉,呂長平,等.葡萄葉片中POX及其同工酶與抗黑痘病的關(guān)系[J].落葉果樹,1997(2):1-3.
[5]鄧建平.砧木和營養(yǎng)水平對葡萄生長與抗病性的影響[D].長沙: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3:22-24.
[6]劉曉燕,何萍,金繼運.鉀在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及機理的研究進展[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06,12(3):445-45.
[7]李建和,劉淑欣,陳克文.葡萄抗病性與N、K營養(yǎng)的關(guān)系[J].福建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1997,26(3):323-327.
[8]王躍進,賀普超.葡萄葉片中有機酸和糖與抗黑痘病的關(guān)系[J].北方果樹,1987(1):42-45.
[9]毛健民,鄭愛珍,白巖,等.煙草葉片感染花葉病毒時的某些生理生化變化[J].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2,24(4):19-21.
[10]賀普超,劉延琳.葡萄屬種間雜交一代霜霉病抗性研究[J].園藝學報,1995,22(1):29-34.
[11]鄒琦.植物生理學實驗指導[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0.
[12]鄭炳松.現(xiàn)代植物生理生化研究技術(shù)[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26-27.
[13]陳建勛,王曉峰.植物生理學實驗指導[M].第二版.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2-3.
[14]蓋均鎰.試驗統(tǒng)計[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6:99-127.
[15]劉會寧,馬惠敏.塑料大棚內(nèi)歐亞種葡萄對黑痘病和炭疽病的抗性鑒定[J].農(nóng)業(yè)與技術(shù),2005,25(1):102-104,107.
[16]萬傳輝.幾個生理生化指標與葡萄抗黑痘病的關(guān)系[D].荊州:長江大學,2004:2-6.
[17]劉天明,李華.葡萄對霜霉病抗病性機理初探[J].植物保護,1995,21(6):12-15.
[18]賀立紅,韓錫軍,龍肖媚,等.茉莉酸甲酯對煙草幼苗可溶性物質(zhì)含量的影響及與誘導抗病的關(guān)系[J].植物病理學報,2001,11(4):88-91.
[19]楊輝,沈火林,張煜.黃瓜花葉病毒誘導辣椒抗病性的生化變化研究[J].西北農(nóng)業(yè)學報,2006,15(6):223.
[20]梁艷榮.大蔥種質(zhì)資源鑒定與其生理特性研究[D].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2008: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