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曉英,許亞軍,杭榮華
(1.皖南醫(y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yī)院 胸外科,安徽 蕪湖 241001;2.皖南醫(yī)學院 心理學教研室,安徽 蕪湖 241002)
食管癌是消化系統(tǒng)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及病死率占各部位癌腫的第二位,目前手術治療是臨床治療首選的根治方法,食管癌患者通常合并有一定的心理障礙,這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加速病情的進展[1]。心理調查是心理護理的開始,是對患者心理活動狀態(tài)以及個性心理特征的測定和了解,以便對食管癌患者進行多元化的治療和護理干預[2]。本研究根據(jù)食管癌患者的人格特征,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了解和分析食管癌患者心理健康的改善狀況,為有心理問題的食管癌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提供依據(jù)和幫助。
1.1 研究對象 皖南醫(y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yī)院胸外科2009~2012年食管癌住院患者,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49±18.6)歲。全部為男性,共計182例,按就診順序隨機平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納入標準:①首次經臨床、影像學和病理確診的原發(fā)性食管癌患者;②尚未進行放、化療或手術治療,有開胸手術適應證者;③活動狀態(tài)Karnofsky評分(KPS)>60分;④預期生存期10個月;⑤自愿接受各種個性和行為量表調查測試。病例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嚴重的軀體性疾病;②腫瘤患者出現(xiàn)腦轉移者;③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④有嚴重智力或認知障礙患者;⑤有藥物或酒精依賴史者;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
1.2. 1 分組及心理護理實施方案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及手術后由責任護士兩次發(fā)放成人艾森克人格問卷(EPQ),術后發(fā)放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量一次,并講解其意義和填寫方法[3],在情緒穩(wěn)定的情況下根據(jù)實際情況,獨立完成答卷,填表困難者由醫(yī)務人員向其逐條說明后代填,并收回。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和治療。研究組除常規(guī)進行治療及護理外,根據(jù)EPQ問卷結果實施以下針對性心理護理,參與護理的人員經過專業(yè)培訓,并按要求進行護理。膽汁質患者心理護理要點:①操作護士態(tài)度和藹,動作敏捷熟練準確;②督促其按醫(yī)生護士要求完成診療工作;③遇不理解和矛盾注意“以柔克剛”。多血質患者心理護理要點:①多與之交往,談話時避免過多重復;②同情其不良情緒,允許他們適度發(fā)泄,并給予及時安慰和鼓勵;③結合醫(yī)院條件,盡力安排比較豐富的活動,以滿足他們喜歡新鮮刺激和不斷變化的特點;④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其給患同類病的病友介紹有關診療的親身體驗。黏液質患者心理護理要點:① 操作護士熱情耐心、細心,要注意其細微表情及表現(xiàn)并給予及時處理;②病房安靜,環(huán)境舒適;③尊重患者處事謹慎、深思熟慮的特點。抑郁質患者心理護理要點:①操作護士耐心謹慎,避免可引起猜疑的話語及操作;②富有同情心,多關心、理解、諒解患者,建立信任感;③幫助患者完善社會支持系統(tǒng)[4-5]。
1.2.2 判定標準 EPQ是用來評估人們性格特征的常用工具,分為精神質(P)、內外向(E)、情緒的穩(wěn)定性(N)和掩飾性(L)4種類型。本研究對性格只做內、外傾向分類。按每個被調查者的E、N分傾向劃定其屬哪種氣質類型,故在受試者的E、N量表分粗分后,在相應的性別、年齡范圍的標準表內查出其相應的T分值。以X軸為 E維度,Y軸為N維度,于T=50分處做垂直相交,劃分為4相(4種氣質):即內向、穩(wěn)定為黏液質,內向、不穩(wěn)定為抑郁質,外向、穩(wěn)定為多血質,外向、不穩(wěn)定為膽汁質。凡E、N分中T=50分時,均做不能分類處理。分析對照組和研究組手術后SCL-90及EPQ的變化。
1.3統(tǒng) 計學分析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ˉx±s)表示,組內手術前后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兩組樣本t檢驗。
2.1 研究組與對照組手術后的SCL-90的抑郁因子分,焦慮因子分、恐怖因子分及總均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組與對照組手術后的SCL-90的軀體化因子分、強迫因子分、人際敏感因子分、敵對因子分、偏執(zhí)因子分和精神病因子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 對照組和研究組手術前EPQ中的因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2.3 對照組和研究組手術前后EPQ中P、N、L的分值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手術前后EPQ中的因子E的分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組手術前后EPQ中E的分值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2 兩組術前EPQ的比較(ˉx±s)
表3 兩組術前后EPQ的比較(ˉx±s)
人們逐漸認識到食管癌也是一種“心身疾病”,除了已知的物理、化學、生物等致病因素外,精神因素也是一種致病因素,這包括情緒與人格,同時食管癌患者在術前術后都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礙,以抑郁和焦慮為甚[6]。食管癌患者的抑郁及焦慮如不及時給予控制或治療,可影響治療效果,還可加重病情并促進腫瘤的復發(fā)、轉移、惡化等,同時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導致住院時間延長以及治療依從性差等[7]。
恰當?shù)男睦砀深A能明顯地改善癌癥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及生活質量[8],但心理護理及干預有效性的標準較難確認。目前研究發(fā)現(xiàn)癌癥的發(fā)生是與人格特征密切相關的[9],EPQ是國際公認的個性測試量表之一,應用十分廣泛,它可以通過對EPQ等因子量化,從而對人的性格進行分類,那么依據(jù)不同人的人格特征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是較為合理的方法,本研究依據(jù)EPQ的人格特征分類,制定了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并對參與護士做了相關的培訓,并嚴格按照規(guī)定執(zhí)行相關操作。研究證實基于個體的人格特征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和治療的研究組與實施常規(guī)護理和治療的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的SCL-90抑郁因子分,焦慮因子分、恐怖因子分及總均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故實施依據(jù)個體的人格特征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和治療可有效改善食管癌患者的抑郁、焦慮、恐怖癥狀,同時SCL-90的總均分也明顯降低,但食管癌患者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焦慮、敵對、偏執(zhí)和精神病癥狀與對照組無明顯改善。EPQ中的因子P反應適應性,其高低分兩極代表是良好適應及不良適應,對照組術后EPQ中的因子P的分值較術前均有所增高,研究組術后EPQ中的因子P的分值較術前均有所降低,說明基于人格特征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和治療可以改善食管癌患者術后對環(huán)境的社會適應功能,而實施常規(guī)護理和治療不能改善食管癌患者術后對環(huán)境的社會適應功能。EPQ中的因子N代表情緒性,其高低分兩極是代表情緒穩(wěn)定和神經過敏,研究組與對照組術后EPQ中的因子N的分值較術前均有所降低,說明基于個體的人格特征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和治療及常規(guī)護理和治療均可以改善食管癌患者的情緒癥狀,但SCL-90研究證實基于個體的人格特征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和治療改善食管癌患者情緒癥狀的程度要比實施常規(guī)護理和治療更加明顯。EPQ中的因子E反應內外向,其高低分兩極代表是外向和內向,對照組術后EPQ中的因子E的分值較術前無差異,研究組術后EPQ中的因子E的分值較術前均有所降低,說明基于個體的人格特征進行針對的心理護理和治療可以增強食管癌患者的內省、情緒穩(wěn)定性等,而實施常規(guī)護理和治療無此功能。以上的作用機制可能是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能幫助患者降低心理壓力,放松心情,配合治療,有利于患者心理健康[9]。同時心理干預可以通過影響機體的神經內分泌活動,繼而改變那些與腫瘤發(fā)生發(fā)展有關的生理活動也可能是相關的機制[10]。所以,基于人格特征進行心理護理可改善食管癌患者部分心理問題,增強社會適應功能,是較為有效的心理護理方法。
[1] 溫盛霖,張晉碚,葉明志,等.鼻咽癌病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8(1):53 -55.
[2] 梁光霞.護理心理學[M].3版.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9:79.
[3] 程灶火,譚林湘.艾森克個性問卷理論結構的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12(1):9 -12.
[4] 林莉,王軍,朱梅.不同氣質類型患者的心理特點及護理體會[J].邯鄲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16(3):292 -293.
[5] 聶艷霞.不同氣質類型患者的心理護理[J].華北煤炭醫(yī)學院學報,2006,8(4):528 -529.
[6] 陳志軍,高亞麗.食管癌患者的心理和述情障礙分析[J].腫瘤攮礎與臨床,2011,24(1):58 -60.
[7] BUEEHEFI G,F(xiàn)ERRIGNO D,GIORDANO MC.Weekly chemotherapy with cisplatin and paelitaxel in advanced NSC1C:a phase II study[J].Mona1di Arch Chest Dis,2006,65(2):75 -81.
[8] 耿熠,趙亞寧,李寬智,等.心理干預改善惡性腫瘤患者情緒障礙的臨床觀察[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0,18(07):1412 -1414.
[9] 董雪.艾森克人格聞卷在肺癌患者心理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11(25):67 -68.
[10]王建平,王慧琳,林文娟,等.放松和意念想象訓練對癌癥病人情緒和生理功能的影響[J].中國腫瘤,2006,15(11):73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