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為起草文稿,其中刪改涂抹正可見魯公為文構(gòu)思始末,情懷起伏,胸臆了無掩飾,當是存世魯公手書中第一名墨跡。
蘇軾云:“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畫至于吳道子,書至于顏魯公?!鳖佌媲涞目瑫?,如正德君子立于廟堂之上,有衣冠莊重、氣度肅穆之氣象。而顏真卿的行草書與他的楷書相比成熟得更早,并且更生動遒婉,有馳騁揮戈、拔劍起舞的叱咤氣概,造詣極深,自有境界,和而不流,威而不犯。顏真卿往往融楷、隸、篆、籀于行草中,運用中鋒、藏鋒、轉(zhuǎn)鋒于線條內(nèi),取筆畫的蒼勁奇崛,得字形的詭異飛動,化墨色的濃淡枯潤,揮發(fā)豪放雄健的英氣。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全稱《祭侄季明文稿》,書于唐乾元元年(758年),是顏真卿為其侄寫的一篇祭文草稿。這件作品本來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于顏真卿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誤之處頗多,而且時有涂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tài)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郁痛楚,時而低回掩抑,堪稱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元代鮮于樞評此帖為“天下第二行書”。
《祭侄文稿》運筆迅疾,情緒激昂。其書法最妙處,一在其字的點畫密聚,草成一個塊面;二在其枯筆連擦寫數(shù)字之處。這兩種現(xiàn)象交相映襯,造成虛實、輕重、黑白之間的節(jié)奏變化,再加上草稿特有的率意造成的用筆“不拘小節(jié)”,以及結(jié)體的偏于松散,形成了顏體稿書風格。而書寫的線條節(jié)奏隨著作品的展開不斷改變,開始時線條沉穩(wěn)、含蓄、筆畫斷開,隨著連筆增加,一些連續(xù)性極強的線條之間總有些點畫斷開的字作為隔離帶,以致作品的整體節(jié)奏在不斷趨向奔放、疾速的同時,隱含著抑揚的交替。
顏真卿是一個銳意求法、立法而卓有成就的書法家,他的貢獻突出地體現(xiàn)在他的“顏體”上。他的真書法度嚴謹,一點、一畫、一轉(zhuǎn)、一折都絕無懈筆。《祭侄文稿》坦白真率,是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激情之下,不計工拙,無拘無束,是隨心所欲進行創(chuàng)作的典范。個性之鮮明,形式之獨異,是書法創(chuàng)作述志、述心的典型。《祭侄文稿》的線質(zhì)遒勁而舒和,與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合無間。所謂“干裂秋風,潤含春風”,也唯此作品能當。
祭侄文稿行草 28.2×72.3cm 唐 顏真卿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帖共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鈴有“趙氏子昴氏”、“大雅”、“鮮于”、“樞”、“鮮于樞伯幾父”、“鮮于”等印。曾經(jīng)宋宣和內(nèi)府、元張晏、鮮于樞、明吳廷、清徐乾學、王鴻緒、清內(nèi)府等收藏。
顏真卿
709~785年,字清臣,生于京兆(今西安)。
顏真卿是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是中國文人書法的重要里程碑人物。他轉(zhuǎn)益多師,創(chuàng)造出方嚴正大、樸拙雄渾、大氣磅礴的楷書書法審美范式,他的行草也傳遞出沉著痛快、豪邁灑脫的大師氣象。傳世作品主要有《祭侄文稿》《爭座位帖》以及《麻姑仙壇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