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丹 胡禮忠 (上海外國語大學圖書館 上海 200083)
外語院校承擔著為我國培養(yǎng)外語類人才的重任,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復合型外語人才是所有外語院校共同追求的目標。圖書館作為外語院校的支柱之一,承擔著為學校教學科研提供多語種文獻資源與信息服務的重要任務,是外語院校培養(yǎng)國際化、綜合性、高層次的復合型外語人才的有力保障。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外語院校圖書館也加快了數字化的進程,大量的人文社科類英語數據庫和其他各語種的電子資源被引進和利用,電子資源建設和服務在圖書館發(fā)展中的地位日漸提升。
由互聯網引發(fā)的信息革命也正在演繹出一場文獻革命。其具體表現為:文獻的數量日益膨脹,文獻的載體日益多樣,文獻的檢索日益便利,文獻的共享日益普及。特色文獻資源的建設尤其是特色電子資源的建設,也顯得日益重要。建構具有外語院校特色的電子資源體系也應該是外語院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重心。因此,遵循外語院校的學科特色、集結具有圖書文獻學專業(yè)背景和特色學科背景的學者和專家進行合作研究、加強各類電子資源尤其是多語種外文數據庫的建設、優(yōu)化資源配置結構、逐步使各類電子資源的覆蓋面拓展到學校各主要語種和相關學科、強化數字圖書館建設、進一步建立健全特色電子資源體系構建、為外語院校圖書館提供強大的文獻保障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當前的世界出版格局呈現出英語文獻出版多、非通用語種文獻資源出版少的現狀。目前,世界上形成了以英語、法語、漢語、西班牙語、德語、俄語、阿拉伯語七大語種為主的出版市場,日語和葡萄牙語緊隨其后。據統計,全世界年出版圖書總量中約有25%用英語出版,用法語出版的約占7%,漢語約占15%,西班牙語約占5%,其他非通用語種所占份額更少[1]。這就造成了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在語種分布上的極度不平衡,而小語種電子資源由于市場需求及出版供應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則更是十分匱乏,建設難度較大。
盡管當前外語院校都陸續(xù)引進了各個語種的電子資源數據庫,但其分布都較零散,難成體系。除了英語數據庫已較為豐富和成熟以外,其他外語語種的電子資源仍較欠缺,難以滿足學校眾多語種專業(yè)和跨學科教學科研的文獻信息資源需求。
在各高校圖書館尤其是外語類院校圖書館進行外文電子資源建設的過程中,出現了語種分配上的極端不平衡現象。經過近些年來的持續(xù)投入和建設,全國外語院校在英文數據庫的引進和建設上已經日趨成熟,各類英文電子資源的品種和內容已相對豐富,其覆蓋的學科領域范圍也基本可以包涵外語院校涉及的各個人文社科類專業(yè)。與此同時,其他各類小語種的電子資源卻仍相當匱乏,難以體現出外語院校多語種學科特色的優(yōu)勢,小語種專業(yè)的教學和科研缺少文獻資源上的支持和保障。而這主要與當前人文社科類外文數據庫的出版狀況密切相關。
有相關研究者已經對外語院校圖書館的多語種資源體系建設與共建共享進行了探索與實踐。在多語種電子資源建設方面,北京外國語大學圖書館的張海英介紹了全國外語院校圖書館聯盟多語種學位論文數據庫的建設現狀,并指出了多語種數據庫共建共享亟待解決的問題[2]。上海外國語大學圖書館的周瓊介紹了“俄羅斯文學特色文獻平臺”的建設過程,詳細闡述了搜集和整理館藏文獻、設立欄目和選定內容、測試特色文獻平臺等流程[3]。大連外國語學院圖書館的宋妮對其“日語文獻共享平臺”進行了概述,重點論述了日語文獻共享平臺建設的可行性、建設內容和重要意義[1]。這幾所外語院校都已經在自身的優(yōu)勢語種特色資源構建方面做出了初步的探索和嘗試,為其他更多的小語種電子資源平臺的構建提供了借鑒。
在特色資源共建共享方面,西安外國語大學圖書館的王明惠等在調查分析我國8所專業(yè)外語院校圖書館文獻資源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了外語院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提出設立外語院校資源共享協調委員會,并在其指導下分別從資源共建、資源共知、資源共享3個方面開展外語院校特色資源共建共知共享體系的建設[4]。天津外國語大學圖書館的陳鶴陽從外語院校圖書館聯盟的角度出發(fā),闡述了以外語資源為主的圖書館聯盟成員館的特色資源建設現狀,分析了現有特色資源的特點,對聯盟特色資源建設的途徑及對策進行了闡述[5]。其建設經驗和策略建議同樣值得參考。
我國的外語類院校相對其他高等學校來說規(guī)模相對較小,圖書館的館藏資源數量、資金投入也較為有限,因此要根據學校的學科建設和專業(yè)設置及讀者的切實需求有針對性地訂購和引進文獻。電子資源采訪人員應對學校的整體學科發(fā)展規(guī)劃、重點學科建設狀況、專業(yè)研究方向、讀者需要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電子資源出版發(fā)行情況有準確的了解與把握,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外文數據庫的采購。
隨著外語院校學科專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和延伸,其專業(yè)方向呈現出多語種、跨學科、復合型的基本定位和發(fā)展趨勢。以上海外國語大學(以下簡稱上外)為例,其目前已形成以多語種語言文學類學科見長,文、教、經、管、法等五大門類復合型專業(yè)協調發(fā)展的學科格局,多元并舉,特色鮮明。其中語言類專業(yè)共涵蓋了21個語種[6](見下頁圖1),其多語種的特色為外語院校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建設提供了思路和導向。
由圖1可知,上外立足于不斷豐富多語種語言文學專業(yè),兼顧發(fā)展跨學科、復合型的國際化特色專業(yè),致力于培養(yǎng)具有全球視野、人文情懷、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外語特長,并能夠暢達進行跨文化溝通和交流的高端國際型特色人才??傊?,外語院校的學科專業(yè)設置體現出多語種、跨學科、復合型、國際化等特色,且資源多以人文社科類文獻為主。其中,尤其是多語種這個特點對于電子資源的文獻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鑒于這樣的學科建設思路和發(fā)展方向,外語院校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建設理應以此為導向,緊緊圍繞其專業(yè)建設的教學科研需求,為其提供強有力的文獻支持和資源保障。當然,每所外語院校都有各自的學科優(yōu)勢和專業(yè)特色,以上的典型案例自然也不能以偏概全,但外語院校的定位和特點決定了其學科發(fā)展的相似性,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多語種、跨學科、復合型的學科專業(yè)方向為電子資源的建設確立了明確的導向。具有外語院校特色的電子資源體系的構建只有以此為導向,才能適應學校的總體建設目標,真正發(fā)揮出自身的特色和優(yōu)勢,為學科專業(yè)的不斷壯大貢獻力量。
圖1 上海外國語大學多語種語言類專業(yè)分布圖
鑒于目前各外語院校的小語種電子資源相對匱乏、分布零散、不成體系,深入挖掘和梳理現有的小語種電子資源數據庫和相關的網絡信息資源,為多語種電子資源體系的構建提供可用資源成為一項最為重要的核心任務。其主要可以通過如下幾方面的途徑來收集和整合:
首先,針對外語院校圖書館多語種文獻信息資源的特點,在深入調研外語院校圖書館特色電子資源建設現狀的基礎上,組合圖書館員及相關學科、語種和專業(yè)的教師,從專業(yè)的角度評估現有各類小語種電子資源的現狀,以及現有優(yōu)勢語種電子資源收錄和使用的狀況,研究不同語種和不同專業(yè)對電子資源的特殊需求,進而提出構建符合學科、語種和專業(yè)特色的電子資源體系的意見和建議。
其次,通過與各小語種電子資源數據庫供應商等的訪談和信息交流,收集獲取當前優(yōu)質、權威的各類小語種電子資源信息,評介和試用現有各類小語種商業(yè)電子資源數據庫,爭取將當前信息資源商場上可獲得的各個語種的商業(yè)數據庫信息完整收集,為進一步的評估與整合打下基礎。
第三,挖掘和整合豐富的開放獲取的小語種網絡信息資源,將其按語種和學科分門別類進行整理,建立網絡開放獲取資源的信息導航,并將其整合入多語種電子資源的利用和共享平臺。目前,網上出版的免費期刊越來越多,其中不乏一些學術質量較高、可以免費閱讀的全文。為此,圖書館應在其主頁上建立這些網絡免費電子期刊的鏈接,讓讀者能夠了解這些開放資源的信息并方便檢索使用,并將其作為補充館藏的一個重要手段。同時應提供滿足學科需求的網絡信息導航服務,在互聯網上尋找并整合導航素材,然后分門別類,設立導航欄目,做好相關鏈接,為用戶有效地利用網絡信息資源提供便捷的途徑。
最后,開發(fā)外語院校自身擁有的紙本館藏和學位論文,選擇有價值、有特色的資源進行數字化,自建電子資源。一方面,外語院校對于外文文獻的收藏歷史較長,保存較為完備,資源較為豐富,因此可以選取館藏各語種珍稀版本的圖書和保存完好的資料進行電子化;另一方面,可以收集各語種專業(yè)的本科、碩士、博士學位論文進行數字化加工處理,建設多語種學位論文數據庫,進而按照語種和學科分類分別進行整合和組織揭示。
總體而言,外語院校圖書館在構建電子資源體系過程中,一般遵循了從文獻需求分析到文獻保障評價的一整套流程,分別對商業(yè)電子資源、開放獲取資源和自建電子資源3類不同來源的資源按照學科和語種的需求與評估意見進行引進、開發(fā)和建設,進而以多語種、跨學科、復合型為導向將其分別整合和揭示成為按語種或學科主題分類的特色電子資源,最后對整體的文獻保障效益進行評價。其具體的各類型資源組織和整合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電子資源體系構建流程
在資源儲備豐富的基礎上,外語院校圖書館需要搭建多語種電子資源的檢索利用和共建共享平臺,探索外語院校圖書館之間多語種特色電子資源體系的共建共享途徑和方式;探索和運用行之有效的網絡信息技術手段,根據語種分類整合多語種電子文獻和網絡信息資源;構建多語種特色電子資源利用和共享平臺,全面整合各語種的商業(yè)電子資源、開放獲取資源和自建電子資源于一個統一檢索利用平臺;根據學科主題提取關鍵詞對每個語種內的各種資源再進行進一步的分類和導航,以優(yōu)化資源的配置、方便資源的使用,從而凸顯外語院校多語種方面的資源優(yōu)勢,以便于相關語種和專業(yè)的師生更好地利用本語種內多種來源類型的電子資源,從而提高資源績效。當然,就更深入層面而言,外語院校圖書館還可以探索開發(fā)跨語種的資源檢索和利用功能,以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外語院校多語種特色文獻資源平臺的構建。
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引進和收藏極大地提高了學術信息資源的保障率,擴大了收藏品種,增加了較為系統的館藏資源。同時,開放獲取資源和特色文獻資源的整合與利用進一步補充和完善了文獻在學科和語種上的覆蓋面,優(yōu)化了資源配置結構,實現了多層次、多形式的資源整合,做到了多種來源和類型的電子資源的結合,實現了優(yōu)勢互補,從而在電子資源的可獲得數量上大幅度提升。對外語院校而言,數字化資源的快速發(fā)展將會有效地提高大學圖書館對國外各語種最新文獻的收藏與服務水平。
一方面,圖書館和信息服務機構作為文獻信息的集散地和文獻信息服務中心,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為他們提供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但資源利用率也并非衡量績效的唯一因素,圖書館兼具收藏與學校各學科專業(yè)相關的各類文獻資源的職責和功能,對于資源的總體收藏量和覆蓋面也應具有績效評價意義。因此,電子資源的可獲得數量及電子資源包含的信息內容,都是電子資源文獻保障效益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一方面,學科建設是高校教學科研活動的核心內容,其不僅包括隊伍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ǎng)以及必要的財力、物力資源,相匹配的文獻資源建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由此,高校圖書館的中心工作也在緊密圍繞學校的學科建設進行,能否為學科建設提供優(yōu)質、充足的文獻資源服務已成為衡量高校辦館水平和學科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志。學科文獻保障能力不僅與館藏基礎規(guī)模、學科專業(yè)文獻規(guī)模等直接相關,還與學科的教學科研水平、師生規(guī)模等密切相關[7]。
研究、建立面向語種和學科的文獻保障能力的評價方法,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①從語種、學科建設的角度對文獻保障體系進行測評,可準確描述館藏資源的學科分布、優(yōu)勢,發(fā)現不足,為修正館藏發(fā)展政策、構建合理的文獻保障體系提供科學依據;②可發(fā)現館藏現狀與目標之間的差異,通過及時調整資源建設計劃保證館藏發(fā)展目標的實現;③有利于實現建設經費的合理配置,使有限的經費均衡或是有重點地支持學科建設,滿足學校學科發(fā)展的需要。
對于資源文獻保障的評價,應當遵循從數量到質量,從微觀到宏觀的原則。單個數據庫或信息資源的評價一般在需求分析和資源評估階段已經完成,因而在文獻保障績效評價階段,應當從宏觀層面展開。不同來源的電子資源應根據其不同的類型分別進行資源收藏數量和文獻保障質量方面的整體把握和績效評價。筆者認為,外語院校多語種電子資源的文獻保障效益的評價可以按照圖3所示的框架及各評價要素進行。
圖3 電子資源文獻保障績效評價體系
這一評價體系主要從多語種文獻保障效益的角度出發(fā),分別從文獻數量維度和文獻質量維度對文獻保障的建設狀況進行評價,尤其是開放獲取資源的整合量及多語種、跨學科資源的覆蓋率等評價要素對于外語院校而言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因為許多小語種電子資源還未形成成熟、完善的商業(yè)數據庫,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整合網絡上的開放資源來加以補充和協調,從而使電子資源體系所覆蓋的語種和學科更多、更廣。以下筆者以上外圖書館的多語種電子資源體系建設為例,對其文獻保障進行評價。
在跨學科、復合型專業(yè)的電子資源整合利用方面,上外圖書館目前根據本校的專業(yè)特色和學科優(yōu)勢,已初步建立了特色文獻平臺,開發(fā)和建設了包括二語習得與英文教學、近當代英語課程教材和教法研究、日語語言研究、俄羅斯文學、德語近現代文學、跨文化研究、中國與國際組織、中國中東研究、國際工商管理9個特色文獻資源庫,以充分挖掘和整合現有的特色館藏優(yōu)勢,最大程度地展現和發(fā)揮外語特色資源的效益,提高信息服務水平和資源利用率。
針對多語種的特色,上外圖書館也正在積極探索和開發(fā)建設多語種電子資源文獻整合利用平臺,以各個語種為抓手,全面整合各語種的商業(yè)電子資源、開放獲取資源和自建電子資源于一個統一檢索利用平臺,并根據學科主題提取關鍵詞對每個語種內的各種資源再進行進一步的分類和導航,以便于相關語種和專業(yè)的師生能更好地對本語種內多種來源類型的電子資源加以利用,從而提高資源績效。當然,就更深入層面而言,外語院校圖書館還可以探索開發(fā)跨語種的資源檢索和利用功能,以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外語院校多語種特色文獻資源平臺的構建。
我國的外語類院校相對其他高等學校來說規(guī)模相對較小,圖書館的館藏資源數量、資金投入也較為有限,因此要根據學校的學科建設和語種、專業(yè)設置以及讀者的切實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多語種電子資源體系建設,充分挖掘和利用現有資源,將商業(yè)數據庫、網絡開放獲取資源以及自建電子資源有機結合起來,進而構建多語種特色電子資源整合利用平臺,以進一步突出語種優(yōu)勢,方便讀者更有效地利用各類文獻資源。
同時,對于電子資源的建設現狀及文獻保障績效應當予以評價,從數量上和質量上整體把握各語種及學科專業(yè)的文獻保障率和覆蓋度及特色電子資源的整合揭示情況,開發(fā)具有外語院校特色的多語種資源體系。總之,圖書館根據自身優(yōu)勢建立特色文獻資源庫是時代和社會的需要,外語院校圖書館在資源建設方面只有形成自己的鮮明特色,發(fā)揮自己的特點和優(yōu)勢,才能為讀者提供多語種、特色化、高效率的信息服務。
[1]宋 妮.高校圖書館日語文獻共享平臺的建設:以大連外國語學院為例[J].圖書館學刊,2012(1):90-91.
[2]張海英.外語院校多語種學位論文數據庫建設初探:以北京外國語大學圖書館為例[J].情報雜志,2010(S2):100-101,106.
[3]周 瓊.高校圖書館特色文獻平臺建設研究:以上海外國語大學圖書館“俄羅斯文學特色文獻平臺”為例[J].圖書館建設,2011(7):10-12.
[4]王明惠,張衛(wèi)國,劉正懷,等.我國外語院校特色資源共建共知共享體系構建[J].新世紀圖書館, 2009(2):18-20.
[5]陳鶴陽.基于特色數據庫的圖書館聯盟案例研究:以外語院校圖書館聯盟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2(1):89-92.
[6]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科分布[EB/OL].[2012-09-20].http://www.shisu.edu.cn/research/2012/2012,research,000755.shtml.
[7]魏育輝,范春梅,劉 健.學科文獻保障能力評價指標要素分析[J].現代情報,2011(3):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