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沒有哪一個新聞人物能夠搶過趙紅霞的風頭。一個女人成功色誘到了那么多官員并把他們拉下了馬,新聞的傳奇和荒誕程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力。性、偷拍、視頻、官員、反腐,每一個字眼都挑逗著大眾的獵奇心,人們對這起敲詐案的好奇和驚訝都轉(zhuǎn)移到了神秘的趙紅霞身上。不少網(wǎng)友甚至稱贊她是立了大功的“反腐英雄”。
面對對趙紅霞充滿好奇的媒體和公眾,我想說一句,不要再消費趙紅霞了。這會轉(zhuǎn)移反腐的視線,使反腐敗娛樂化,也會傷害到趙紅霞無辜的家人。
據(jù)說,如今很多媒體都云集重慶,尋找這個神秘的女人和她的家人,“能不能拍到或采訪趙紅霞”,成為媒體獨家新聞競爭的一個焦點。
假如記者敲開趙紅霞的家門,說什么好呢?準備問什么呢?或者讓趙的家人說什么好呢?問她的家人知不知道趙紅霞在外面做了這些丟人的事?讓趙的家人譴責一下趙紅霞,罵她傷風敗俗,要與她劃清界限?這難道不非常殘酷嗎?
目前趙紅霞已經(jīng)結(jié)婚生子,對其丈夫和一歲多的孩子以及母親來說,網(wǎng)絡對趙紅霞的調(diào)侃是一種巨大的傷害。案件曝光后,其家人本就承擔著巨大的壓力,記者敲門采訪更是一種莫大的精神暴力——滋養(yǎng)了媒體和公眾的窺私感,卻無恥地制造了傷害。
當年馬家爵被處決后,有記者采訪過馬家人的感受,這種冷血的采訪受到過很多批評。還有,當周克華被擊斃后,記者來到周的家中采訪周克華年邁的母親,當被問到兒子回來有沒有給她帶過東西或錢時,周母搖頭:“沒,沒有給過錢?!钡弥芸巳A的死訊時,她足足怔了二十秒,握扇子的手微微抖了幾下——這樣的采訪,同樣被指責為冷血。如今,在不雅視頻激發(fā)的窺探欲下,大眾確實對趙紅霞及其背后的故事充滿獵奇心態(tài),但媒體不能迎合這種獵奇,應該避免鏡頭和采訪對無辜者的傷害。
新聞人要想贏得尊重,并不是將“獲得新聞”凌駕于一切之上,畢竟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比“獲得新聞”價值更高的東西,起碼,新聞之上,還有應有的人性和人道關(guān)懷,要謹小慎微地衡量你采寫的新聞在過程和結(jié)果上可能帶來的傷害。
過多地消費趙紅霞,對反腐也是不利的,它將嚴肅的反腐變成情色故事。其實,在不雅視頻激起的輿論漩渦中,這件事已經(jīng)被過度娛樂化了。再盯著趙紅霞去消費,只可能為娛樂和情色推波助瀾。人們的目光應該轉(zhuǎn)移到這起案件更深層次的利益糾葛上來了,畢竟,趙紅霞只是敲詐勒索案的一個棋子,背后是一張更大的網(wǎng),錢色交易背后是權(quán)錢交易。人們不能只記住了趙紅霞,而忽略了背后的操縱者和濫權(quán)者。
我想看到的獨家新聞,是更多關(guān)于權(quán)錢交易、貪贓枉法的細節(jié)。這才是關(guān)鍵信息。
【原載2013年2月1日《中國青年報·青年話題》標題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