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建平中學課程教學中心/文
建平中學一貫倡導素質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適合的條件。唯有尊重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教育規(guī)律,才能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自覺地發(fā)展。而我國目前大部分學校實行的還是傳統(tǒng)的分數記錄的管理方法,這種方式強調的是學生的高度服從,嚴重阻礙了學生自我選擇意識的覺醒和潛能的開發(fā),因此,亟待改革以適應社會對教育的要求。
建平中學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合格+特長”的培養(yǎng)目標和“規(guī)范+選擇”的辦學模式。規(guī)范,是國家、社會對青少年最基本的約束性要求,也包括學校為此而制定的各種規(guī)范;選擇,是人主動適應和改造社會的一種能力;合格,既有規(guī)范的要求,又有選擇的要求,建平學子在掌握規(guī)范和學會選擇上都要達到最基本的合格要求;而特長,是學生潛能開發(fā)的標志,是學生選擇的結果,也是一種能為社會服務的本領。建平的育人模式,只有通過課程體系的改革才能得到落實,于是與這一改革相配套的學分制管理應運而生。學分制通過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及特長方面的全面考評、量化管理,確定了具體可行的合格學分(基礎學分),而以特長學分高低作為衡量學生個性特長發(fā)展水平與狀況的評價指標。
現行的高考制度,是一種片面的評價制度,基本上是以高考科目的總分來評價一個高中畢業(yè)生的質量。片面的評價制度,造成片面的追求。廣大教師、學生、家長迫于學科升學壓力,不得不把主要精力花在“應試教育”上,導致拓展性、研究性、學科板塊中的非高考科目、勞技、社會實踐等課程的質量下降,并未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教育評價的核心意義之一,就是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為此要充分整合課程目標以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學分制管理不僅兼顧學科課程中的高考科目與非高考科目,而且充分重視對學生在德育、體育、藝術、勞動技術教育以及個性特長等方面的評價,使模糊的描述性評價轉變?yōu)槊鞔_的量化評價。
建平中學實施的學分制管理,是在建平中學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充分體現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價值觀、注重學生特長發(fā)展的教育過程觀和以社會與學生實際需要為導向的教育質量觀的管理制度。它最大限度地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通過學分的獲取,將德、智、體、美、勞等諸方面應達到的課程目標作為自己主動學習的目標,并倡導學生追求更高層次的發(fā)展,因而,具有更強的靈活性和機動性,有助于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有所提高。
學分制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fā)揮評價制度的功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其具體功能有:導向功能,激勵功能,管理功能,制約功能。
導向與激勵功能表現在:學生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才能或突出成績,則可在這一方面獲取較高學分,而較高的總學分又是推薦升學或保送、獲得獎學金、評選“三好生”等重要條件。學生為了獲得盡可能高的學分,就必須在已經定為考評內容的板塊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實踐活動,從而學會合理選擇,發(fā)展自己。
管理與制約功能表現在:通過學分制,實現完整課程結構的科學管理,融過程管理與目標管理為一體,使評價更加科學化,有效促進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合格學分不僅包括文化素質合格,還包括思想素質、身體心理素質、藝術素養(yǎng)以及勞動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合格;不僅包括學習、活動總時長的合格,還包括學習質量的達標。而合格學分的取得,是學生畢業(yè)、升學的基本條件,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認真參加一定量的學習活動,并達到一定的水平。
建平中學的學分,包括基礎學分和特長學分,涵蓋了德、智、體、美、勞多個方面。
基礎學分,是對學生規(guī)范要求的學分。包括:考試科目的學時學分與績效學分;考查科目的學時學分與合格學分;實踐活動的學時學分。其中,學時學分以學生應參加某門學科學習的周課時數作為學時學分數,根據學生參與學習實際總課時數占應學習總課時數的比例折合學分。
考試科目的績效學分指,百分制分數達60分,得到與學時學分等值的學分,超過60分部分折合學分按公式:
考查科目合格學分指,考查成績合格即可獲得與該學科學時學分等值的學分。
基礎學分是保證學生合格的要求學分,是實現人的社會化的保障機制、突出基礎教育共性化的要求。而特長學分著重評價學生個性特長,突出學生間的差異性。特長學分的獲得,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學科競賽獲獎;文體比賽獲獎;獲評為德育和社會實踐活動方面的先進個人、各級三好學生、學生(團)干部;獲得學生和社會認可的個性特長,等等。
(1)基礎學分認定程序
①任課教師或班主任在網上登錄課程教學中心,輸入學科考查或考試成績以及社會實踐活動成績。
②課程教學中心根據有關學分計算的細則,計算出相關學分(此項工作由計算機自動處理)。
(2)特長學分認定程序
①學生申報(提交有關獲獎證書等證明材料)。
②班主任或相關教師初審(班主任或相關教師根據有關規(guī)定,每學期審核一次所帶班級學生的特長學分,并錄入課程教學中心)。
③課程教學中心審核(根據班主任或相關教師初審情況,課程教學中心進行復審存檔)。
(1)基礎學分由基礎型課程中的學科學分、拓展型課程中的學科學分、研究型課程的學科學分以及社會實踐學分、校班會學分構成。總學分包括基礎學分與特長學分。高一年級每學期,學生基礎學分必須達到39學分,或者總學分達到45學分;高二年級每學期,學生基礎學分必須達到38學分,或者總學分達到43學分;高三年級每學期,學生基礎學分必須達到37學分,或者總學分達到40學分。學生獲得規(guī)定數目的學分后才能升級或畢業(yè),如果上述學分均未達到,學生可申請補考,補考后的績效學分按相應級別減半計算。
(2)研究型課程學分和社會實踐學分記入基礎學分,且上述兩種課程必須合格,才具備畢業(yè)或升級條件。
(3)基礎學分與特長學分的總和作為向高校推薦、保送或評選三好學生、獲得獎學金等的依據。
(4)特長學分評定細則:
?
(5)基礎型課程學時學分參照學校課程計劃中規(guī)定的周課時認定,績效學分單獨計算。
(6)拓展型課程學分認定細則以學期選修拓展課課表為準。其中,高一軍訓學分為1,高二職業(yè)生涯體驗課程學分為2,主題值周活動學分為1。
(7)研究型課程學分認定辦法:“項目設計”經評定分為三個等級:不合格、合格、優(yōu)秀。其中,不合格為0學分;合格為1學分;優(yōu)秀為2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