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編輯部/文 王利華/攝影
靈水村,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qū)軍響鄉(xiāng),在齋堂東北部不遠,原稱“冷水”、“凌水”,形成于遼金時代,不僅村落古老龐大,遼、金、元、明、清時的古民居多,而且過去民間所信仰的諸神盡有,所以多古廟遺址。
走進靈水村,不禁讓人由衷地贊嘆她的文脈千年不斷。深厚的歷史積淀賦予靈水村的儒雅氣質(zhì),全寫在斑駁的磚瓦上,寺廟的殘柱間,老宅的天井里……甚至連那些千年古樹的枝葉里都仿佛記憶著靈水村的學子們誦讀的四書五經(jīng)和唐詩宋詞。
村西蓮花山下的靈泉禪寺,是靈水村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寺廟,也是有文字記載北京地區(qū)最早的佛教寺院。明《宛署雜記》記載:“靈泉禪寺,在凌(靈)水村起自漢,弘治年間(1485-1505)僧海員重修,庶吉士論記”。漢代建筑已是片瓦無存了,我們只能獲得一些明代該寺的情況。
靈泉禪寺有三重大殿,坐北朝南,山門青磚仿木結(jié)構(gòu),歇山式大脊、筒瓦頂,有吻獸、垂獸,四角懸風鈴,石刻件拼砌發(fā)券門洞,門額有“靈泉禪寺”石刻,并有題記“大明嘉靖癸已(1553)七月吉日重開山門第一代住持圓恭立”。山門兩側(cè)青磚砌筑旁門一座。山門后為天王殿、三世佛殿、三大士殿。三世佛殿面闊三間,懸山脊筒瓦頂,有斗拱,拱眼壁繪佛像,殿前有寬大的月臺。三世佛殿兩側(cè)各有旁門,東側(cè)有配房三間,西側(cè)有四合式跨院。三大世殿面闊三間,兩側(cè)為僧房。從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靈泉禪寺宏大的建筑規(guī)模和曾經(jīng)旺盛的香火。
靈泉寺,現(xiàn)僅存一座山門、一棵古槐、兩株銀杏樹,其中一棵銀杏樹為雌雄共體,每年都結(jié)下金色的果實,算是這座古剎賜留給后人的恩物吧。
村西有南海火龍王廟、天仙圣母廟、觀音堂、二郎廟,這四座廟宇緊緊相鄰。南海火龍王廟居于建筑群的中央,相傳建于金代,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重建?,F(xiàn)主要殿堂已無存,只存拔券山門。山門為青磚歇山式建筑,有吻獸,青磚刻匾,周圍刻有蓮瓣,中刻“南?;瘕埻鯊R”并有款刻“大明嘉靖歲次丙申(1536年)重陽吉日造,曾林鄉(xiāng)重修”。
院中兩株直徑達兩三米的千年古柏,一株金代古柏軀干的樹洞中間寄生了直徑20厘米的桑樹,桑柏兩樹,枝繁葉茂,姿態(tài)奇絕。另一株金代古柏粗干下部的杈中,寄生出的榆樹直徑達70厘米,榆柏兩樹,蒼黛交映,情趣盎然。人們稱之為“柏抱?!焙汀鞍乇в堋?,是靈水村中的“靈水八景”中兩景,也是北京的“古柏奇觀”中的兩大奇觀。
靈水村背靠獨山連花峰,前臨清水河,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這座山谷之間的村落,卻有豐沛的水源,傳言村中曾有水井七十二口。古人的數(shù)目字基本上屬于玄學,但水井眾多卻是真實的,幾乎隨處可見,不過已經(jīng)全部廢棄不用,井水總不如自來水方便。靈水只有200余戶人家,但自古有崇尚文化的遺風。在明清科舉制度下,出過22名舉人,2名進士;到了代民國初年有6人畢業(yè)于北京燕京大學。雖屬一個較封閉的深山村落,但文化底蘊居然如此深厚,的確難能可貴。
正是這種對文化的認同,讓靈水村頗有儒雅之風。自大明永樂八年(1375年)村中即有社學,私塾更是眾多。滿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在家中守孝的甲午科(光緒二十一年)舉人,歷任山西左云縣、靜樂縣知縣,吉州知州、候補知府劉增廣倡導(dǎo)在木城澗玉皇廟建立新式學堂,此為北京地區(qū)最早的新式學堂,實為難得。靈水村中的新式學堂也在八年后興建。
如今,靈水村正在整理、修繕古廟、古井、古建,不久的將來,會以什么樣的面貌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