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薇
(平涼農業(yè)學校,甘肅 平涼 744000)
手機上網是指使用手機上的瀏覽器訪問互聯(lián)網獲得信息。目前,手機已經成為我國青少年首選的上網工具[1]。2011年1月我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27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指出,截至2010年,中國4.57億網民中,手機網民已達3.03億,占66.2%,青少年手機網民達1.7億,同比增長21.4%,青少年占手機網民的56.1%,其中,中職生和高中生比例最高,占31.6%。如何避免手機上網帶來的負面影響,特別是避免網絡成癮,使中職生既享受到手機上網的樂趣、便利,又可以避免網絡帶來的苦惱,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本研究在平涼市中職生中進行,隨機抽取平涼農業(yè)學校、平涼信息工程學校、平涼工專、平涼師范4所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在校學生(共600名)作為研究對象。這4所學校辦學歷史悠久,其中兩所是國家重點職業(yè)學校,兩所是省重點學校,能夠較好地代表本地區(qū)的總體狀況。由于三年級學生多在外實習或準備對口升學考試,所以抽樣在一二年級學生中展開,具體見表1。
表1 中職生手機上網行為調查對象一般情況(n)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隨機訪談法。參考“李克特量表”自制調查問卷,當場發(fā)放填寫,當場回收。發(fā)放問卷600份,有效收回596份,有效回收率為99.33%。
將調查數據輸入E x c e l 2003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表2 中職生手機上網情況
2.1.1 手機上網率較高 中職生手機擁有率達到99.33%,幾乎人手一機,使用手機上網的學生占被調查總數的89.93%。其余10.07%的學生不用手機上網或因經濟負擔,或因手機不具備上網功能。中職生對手機上網興趣如此濃厚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其普遍是寄宿制生活,宿舍內不配備電腦,學校機房管理相對較嚴,他們無法找到電腦滿足上網愿望,所以選擇手機作為替代品。且手機上網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費用低廉,有49.00%的學生表示每月10元的流量費比較便宜,不會構成負擔;而到網吧上網3小時就得支付6元。大部分學生每天都會用手機上網,有37.08%的學生每天上網3小時以上,64.09%的學生每天多次手機上網,由此可見,手機上網已成為中職生課余生活的主要內容。
2.1.2 手機上網目的是娛樂 在對手機上網活動內容的調查中,我們發(fā)現選擇Q Q聊天的人數最多,占89.26%,其次是玩游戲、看小說,分別占80.54%和61.58%;選擇上網查學習資料的只有20人,占3.36%。這說明中職生主要使用的是手機上網的娛樂功能。使用手機上網的學生中,男生占47.00%,女生占53.00%,比例相當;在上網意向上,男生多以玩游戲、聽音樂等活動為主,女生多以Q Q聊天、看小說等活動為主,雖存在著較大差別,但都以娛樂為主要目的。
2.1.3 對手機上網造成的影響認識不明確 在訪談中,許多喜好手機上網的學生表示手機上網不會影響學習生活,只有39.00%的學生認為上網會影響學習。但在我們的觀察中,大部分經常手機上網的學生的成績都會受到影響,因沉迷網絡游戲而導致成績急劇下降的學生也不在少數。調查發(fā)現,有37.08%的學生每天會手機上網3小時以上,甚至會通宵上網,由此可以看出很多學生不能克制自己,不能合理安排好學習與娛樂的時間。
2.1.4 產生一定的依賴性 調查數據顯示,中職生已離不開手機上網,并產生了一定的依賴性,有16.95%的學生表示如果一天不用手機上網會感到非常不適應,有61.91%的學生會感到有點不適應;有43.12%的學生表示在上課時,如果教師不制止,便不收起手機。部分學生上網時精神亢奮,下網時煩躁不安,無法專心做其他事,手機流量費也逐漸增加。
2.2.1 有利影響(1)拓寬知識面,有利于知識的擴展?;ヂ?lián)網信息含量大,互換性強,能在很短時間內實現全球信息共享。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可以及時獲得需要的有用的信息,為學習、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2)加強對外交流。訪談中,有53.50%的學生認為通過手機上網可以認識新朋友。而通過網絡交友已成為繼通過同學、老鄉(xiāng)關系拓展人際交往之后的另一主要方式。
(3)隨時隨地獲得與學習相關的信息。盡管學習這一功能,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但絕大多數學生都認同網絡對他們的學習有幫助作用,認為在網絡上可以輕松地找到需要的學習資源。值得提出的是,許多學習困難的學生,學電腦和做網頁卻一點也不“困難”。可見,他們學習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個性類型和能力傾向不適合某種教學模式??梢哉f,互聯(lián)網為這些“差生”提供了一個發(fā)揮自身聰明才智的廣闊天地[2]。
2.2.2 負面影響(1)影響身體健康。手機在工作狀態(tài)下會產生電磁輻射,這些輻射對人體的神經系統(tǒng)、心臟和視力產生影響。長時間注視手機屏幕可導致視力下降、肩背肌肉勞損、生物鐘紊亂、睡眠節(jié)律紊亂、消化不良、體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這嚴重影響了中職生的身體健康。
(2)影響心理健康。中職生長時間沉迷于互聯(lián)網的虛擬世界,就會對網絡產生強烈的依賴感,而與現實社會疏遠,對外界、他人冷漠,缺乏生活的熱情,形成封閉人格。由于在現實與虛擬世界之間的心理落差加大,常常處于激烈的心理沖突之中,會導致情緒低落、悲觀、消極。
(3)影響學業(yè)成績。37.08%的學生每天使用手機上網在3小時以上,而要實現如此長時間的上網只能利用上課、休息時間,這必然會打亂學習計劃,分散注意力,進而導致成績下滑。調查顯示,58.71%的學生認為手機上網會對自己的學習帶來負面影響;4.64%的學生曾因手機上網逃課、曠課;14.21%的學生曾使用手機作弊,助長了不良學習風氣。
(4)影響行為修養(yǎng)。調查顯示,15.27%的學生每月手機上網費用在30元以上,34.06%的學生認為1000元以上的手機配置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面對手機上網費用的日益增長,有些學生欺騙父母,用掉學費、生活費,借款,甚至偷竊、搶劫,走上犯罪道路。
(1)逃避。中職生大多是中考失敗者,學業(yè)狀況的不理想使他們陷入深深的煩惱之中,同時他們對未來仍然懷有美好的愿望,但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重重壓力,使心理承受能力有限的中職生無法面對。而手機上網恰好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宣泄內心苦悶,逃避現實的機會。通過網絡游戲的晉級得分、在虛擬社區(qū)扮演重要角色、與陌生人聊天發(fā)泄心中郁悶等方式,可輕松獲得別人認同,實現人生夢想,產生成就感,心理得到滿足。
(2)好奇。中職生正處于對外部世界的探索階段,求知欲強,易于接受新鮮事物,特別是大部分中職生來自相對落后封閉的農村,對網絡世界非常陌生,而新鮮的資訊、刺激的文章、逼真的游戲,無不誘惑著他們,使他們沉溺其中,難以自拔。
(3)孤獨。中職生大多十五六歲,初次遠離父母親人,處于“心理斷奶期”,寄宿制生活和陌生的環(huán)境,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他們無所適從,產生了強烈的孤獨感。他們渴望一個和諧的人際環(huán)境,渴望得到同學的關注,但由于缺乏人際交往的經驗和技巧,無法與他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內心感到壓抑、孤獨,只有通過上網和網友聊天,發(fā)泄心中的郁悶。
(4)盲從?!按蠹叶荚谟檬謾C上網,我也想試試”的從眾心理使手機上網的人數越來越多,甚至有些學生還以在課堂上上網為榮,加以炫耀。
3.2.1 社會因素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學校、家庭和社會總是以學習成績的好壞來衡量、判斷一個學生的好壞,這使得中職生長期生活在被忽視的環(huán)境中,得不到外界的認可,導致不健康心理和不健全人格的形成。中職生從家庭、學校得不到想要的安全感、成就感、尊重和自信,就轉向了網絡世界。
此外,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fā)展,手機擁有率逐步提高,功能不斷提升;運營商為了拓展業(yè)務,不斷優(yōu)惠手機使用費用及上網費用;互動性、娛樂性強的手機網絡游戲的開發(fā)和網上聊天室的誘惑,都為中職生沉溺網絡提供了機會和條件。
3.2.2 學校因素 中職學校學生學習壓力輕,且缺少父母的監(jiān)督;學校專業(yè)課程設置脫離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某些課程設置過于陳舊,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對學生缺少必要的管理,甚至放縱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上網。
認識到學習是首要任務,沒有扎實的知識基礎和過硬的工作技能,很難立足社會。雖然網絡是現代文明的標志,但過分沉迷就是對生命的浪費,所以要學會處理二者的關系,視個人情況合理安排上網時間,不要因上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學會控制上網時間,增強上網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根據學習要求和生活規(guī)律安排上網時間,有針對性、目的性地上網,減少無目的的隨意瀏覽,不做或少做無關的事,約束自己的行為。
一是正確引導、端正學生手機上網的態(tài)度。通過教育讓學生充分了解手機上網的利弊,明確如何正確合理地利用手機上網來提高自身學習能力、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手機上網的自控能力和自律的習慣。在上網意向上,使學生不再沉溺于搜索古今奇聞、名人軼事,或是陷于游戲、聊天不能自拔,影響課堂教學。二是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教師有較高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才能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學內容上,有聽課的欲望;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會讓那些學習目的不明確、自控力差的學生用手機上網來打發(fā)時間。三是制定課堂規(guī)則,加強課堂管理。教師要對學生使用手機情況作出嚴格規(guī)定,對課堂中出現的違規(guī)現象采取措施及時有效地制止,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回到課堂學習中[3]。
網絡本身并無對錯,但要避免其負面影響。學校要擔負起相關責任。一是要大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組織開展有趣的校園文體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發(fā)揮校園文化的導向、熏陶、約束和調節(jié)功能,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滿足學生的娛樂和休閑需求。二是要大力倡導和加強社團和班級文化建設,加強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諧健康的社團和班級文化能夠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為學生培養(yǎng)特長、施展才能提供機會,從而化解學生的孤僻、自卑等不良心理傾向,幫助“網絡型心理障礙”學生走出陰影。三是要注重心理咨詢工作的開展。通過心理咨詢幫助學生認識網絡對身心健康的影響,緩解其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使其恢復心理平衡,塑造健全人格。
[1]徐彥.對部分大學生手機上網的實證調查[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院報,2011,3(2):52-56.
[2]黃明,閆淑楠.淺談手機上網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 [J].科技信息,2009(14):51.
[3]王兵.論手機上網對高校大課堂教學的影響[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