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山,周 瑾,張發(fā)品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6;2.94795部隊,安徽 蕪湖 241007)
磁懸浮軸承簡稱磁軸承,是利用磁場力將轉軸無機械摩擦、無潤滑地懸浮于空間,并且軸心位置可由控制系統控制的一種新型軸承。應用于航空壓縮機、計算機硬盤、軍事制導及高速機床等多個方面。其中,磁軸承的承載力歷來是工程設計中所關注的主要指標,而磁軸承所能提供的最大載荷最終要受到鐵芯磁飽和的限制。利用多目標遺傳算法MOGA(multiple 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1],基于ANSYS Workbench多物理協同仿真平臺,在轉子外徑、工作氣隙和工作電流一定的情況下,通過調整和優(yōu)化磁軸承磁路上部件的結構參數,以達到最大地發(fā)揮鐵芯的磁通量,提升磁軸承承載力的目的。
MOGA多目標遺傳算法引入了Pareto秩的概念來進行適值分配,保持了種群多樣性和提高了算法的搜索效率等[1]。其基本的優(yōu)化流程如圖1所示。在多峰值優(yōu)化問題中會因為早熟而存在“遺傳漂變”問題,MOGA因為引入了適值分享的概念[2]和交配限制的方法[3],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該方法能夠快速自動地找到最優(yōu)參數,避免了煩瑣的試驗過程,提高了優(yōu)化效率[4],MOGA集成在ANSYS優(yōu)化模塊中,其優(yōu)化技術已經較為成熟,能基本解決工程上的一些優(yōu)化問題。
圖1 多目標遺傳算法基本流程
所要優(yōu)化的磁軸承是集軸向單自由度磁軸承、徑向二自由度磁軸承于一體的徑向-軸向三自由度磁軸承,可同時實現徑向2個自由度和軸向單自由度的聯合控制[5-7]。為便于優(yōu)化設計,對模型的關鍵尺寸進行參數化設計。徑向磁軸承和軸向磁軸承采用CATIA V5R20三維建模軟件建模,完成后導入ANSYS Workbench的Design Modeler建模模塊。為保證徑向磁軸承的一個完整磁路,在不影響計算精度情況下盡量減少單元提高分析效率而采用了1/4分析模型,最后建好的1/4模型如圖2所示。徑向磁懸浮軸承和軸向磁懸浮軸承一起安裝在轉子的一端,兩者的磁場會相互地影響,即磁路會有一定耦合,利用理論公式來計算磁懸浮軸承的承載力誤差會較大,而利用有限元會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圖2 磁懸浮軸承的1/4模型
優(yōu)化目標:在轉子外徑、氣隙和工作電流不變的情況下,徑向磁懸浮軸承單個磁極的電磁力最大、軸向磁懸浮軸承的電磁力最大。
優(yōu)化參數如圖3所示,提取結構的參數如表1所示。
磁場分析的邊界條件為:
a.徑向磁懸浮軸承線圈加載大小為1A的電流。
圖3 磁懸浮軸承磁路關鍵結構參數
表1 磁軸承關鍵結構參數表 mm
b.軸向磁懸浮軸承線圈加載大小為1A的電流。
c.模型的表面(對稱處表面除外)磁通量為零。
邊界條件如圖4所示。優(yōu)化目標參數提取,經過計算,提取了轉子組件所受3個方向的磁拉力,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磁場仿真磁拉力結果表 N
圖4 磁場分析邊界條件
先通過DOE在結構參數變化范圍內生成設計點,然后通過磁場有限元計算出每個設計點得目標參數的結果。為后續(xù)的靈敏度分析、響應面生成和優(yōu)化計算奠定基礎。各結構參數對電磁拉力的靈敏度關系如圖5所示。
由靈敏度分析可知,對徑向磁懸浮軸承磁拉力相對影響較大的是硅鋼片鐵芯厚度P1-H_Fexin、硅鋼片外環(huán)內徑P3-R_out2、硅鋼片軸向寬度P5-H_guigang;P8-H_Cu和P15-Z1對它有負面影響。由此可見,影響徑向磁懸浮軸承磁拉力的主要是硅鋼片的結構參數,這與理論分析是相符的。對于徑向磁懸浮軸承磁拉力相對影響較大的是軸向線圈壓蓋厚度P15-Z1和軸向線圈外殼厚度P19-Z2。
圖5 各結構參數對電磁拉力的靈敏度關系
軸向磁懸浮軸承的結構參數對徑向的磁拉力有一定的影響,同樣,徑向磁懸浮軸承的結構參數對軸向的磁拉力有一定的影響,這同樣驗證了兩者磁場有一定的耦合。
調整各個參數的權重比,經過優(yōu)化計算后推薦3組優(yōu)化解,先通過磁場仿真驗證推薦優(yōu)化解的結果,后選取效果較好的那一組作為設計點,重新開始新一輪的優(yōu)化計算。為了節(jié)省計算仿真時間可以略去對目標參數不太敏感的優(yōu)化參數,反復優(yōu)化直至到較好的優(yōu)化解為止,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調整硅鋼片的結構參數(硅鋼片鐵芯厚度、硅鋼片外環(huán)內徑、硅鋼片外環(huán)外徑和硅鋼片軸向寬度)可以大大提高電磁拉力,將軸向推力盤厚度、軸向線圈壓蓋厚度和軸向線圈外殼厚度減小來提高軸向力等,這與理論分析是相吻合的。最后優(yōu)化的結果如表4所示。
表3 磁懸浮軸承結構參數優(yōu)化過程參數值
表4 磁懸浮軸承優(yōu)化前后結果對比
通過對磁懸浮軸承結構參數的優(yōu)化,在轉子外徑、工作氣隙和工作電流不變的情況下,徑向磁懸浮軸承單個磁極的靜態(tài)吸引力和軸向磁懸浮軸承的靜態(tài)吸引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這對于磁懸浮軸承的承載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但是此次優(yōu)化分析,只對轉子外徑做了限定,對硅鋼片外徑沒有限定,對線圈的大小也沒有根據空間來自動調配。在實際運用中,硅鋼片的外徑和轉子外徑很有可能是限定的,磁懸浮軸承的承載力優(yōu)化提升的空間就會壓縮,然而對磁懸浮軸承的快速優(yōu)化設計提供了參考依據。
[1]Fonseca C M,Fleming P J.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and multiple constraint handling with Evolutionary algorithms-part I:A unified formul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Part A:Systems and Humans,1998,28(1):26-37.
[2]Goldberg D E,Richardson J.Genetic algorithms with sharing for multimodal function optimization[A].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etic Algorithms[C].1987.41-49.
[3]Deb K,Goldberg D E.An investigation of niche and species formation in genetic function optimization[A].in Proc.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etzc Algorithms[C].Morgan Kaufmann,1989.42-50.
[4]高學金,王 普,孫崇正,等.基于 MOGA和SVM的發(fā)酵過程建模[J].信息與控制,2006,35(1):12-15.
[5]G施韋策,H 布魯勒,A特拉克斯勒,著.主動磁軸承基礎性能及應用[M].虞 烈,袁崇軍,譯.北京:新時代出版社,1997.
[6]朱烷秋,張 仲,諸德宏,等.交直流三自由度混合磁軸承結構與有限元分析[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7,27(12):77-81.
[7]Xie Zhi-yi,Zhu Huang-qiu,Sun Yu-kun.Structure and control of AC-DC three-degree-of-freedom hybrid magnetic bearing[A].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ystems(ICEMS)[C].Nanjing,2005.1801-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