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鳳曉
【摘 要】語言學理論與外語學習是緊密聯(lián)系的。它在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計劃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具體運用語言學理論時,要考慮到學習的實際需要。
【關鍵詞】語言學理論;外語學習;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計劃
現代語言學已成為一個龐大的學科,派生出大小許多門類,而社會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無疑是其中兩個重要的邊緣分支。語言學和語言學習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對語言的學習也有越來越重大的影響,特別是應用語言學的興起,以及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使外語學習又掀起一股高潮,為語言學和外語學習之間架起了橋梁。語言學為語言學習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豐富了語言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大大促進了語言學習的發(fā)展。
一、對學習內容的影響
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誤導以及在對語言學習的理解上稍有偏差,我們國家在外語教學上注重語言本身的學習,從中學生接觸外語開始,就著重強調語法的學習,考試題目也多以語法為主,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在中學生的外語學習參考書中,幾乎都人手一本語法學習書籍。由于過度強調語法的重要性,也因此阻礙了外語學習的進步,啞巴英語的出現很多時候不是因為不會講英語、害羞,而是因為怕開口講話了發(fā)現自己的語法錯誤,引起別人的誤解;或是得一心二用,一方面得認真的聽對方講什么,另一方面得在大腦中急忙搭建“主謂賓”的句子,以防錯誤,往往因為這樣,使得顧得了這邊顧不了那邊。啞巴英語對很多學生來說影響是深遠的,以致于很多選擇讀外語專業(yè)的學生一直到畢業(yè),還不敢跟外教交流。而現在語言學的研究為外語教學拓寬了思路,也為外語學習拓展了內容。由于傳統(tǒng)的語法注重對語言的規(guī)定性,導致課堂教學要求學生對語言使用準確,使得學生忙于鉆研“主謂賓”的搭配。而現代語言學越來越注重對語言事實的描述。語言的使用不能簡單地說哪個對哪個錯,語言的使用是一個客觀存在。因此現代外語學習中除了要掌握基本語法外,更應該加強對語言的實際運用。近40 年來社會語言學的發(fā)展說明,單靠語言本身并不能達到交際的所有目的。功能論和言語行為理論非常重視語言的使用者、語境和非語言因素對詞語意義的影響,這些理論的倡導者們認為一個詞的意義不是這個詞本身說了些什么,而是在于其使用者想用它來說明什么。因此一個語言表達式的意義在于它的功用和使用。近年來,在學習外語以及運用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都深刻的感覺到,對于外語的運用,不只是要正確,更要得體,要讓對方明白,在與外教的交流當中,逐漸的丟掉語法等一些形式東西的包袱,更注重結合語境,利用詞匯來傳達自己的意思。基于社會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作用,雖然跨文化交際的研究還沒有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但是人們都達成了一定的共識,即在外語學習中,該語言的社會文化背景、風俗民情,對自己更深刻的掌握該門語言的重要性,也因此學校更加重視外教教學,輸送學生出國留學,舉行一些與該門語言相關的民俗風情活動。實踐證明,在外語學習中增強社會文化意識,有利于減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誤解,促進交際的順利進行。
二、對學習方法的影響
學習內容的變化必然導致學習方法發(fā)生變化。語言學的發(fā)展對外語教學方法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在語言學誕生之前,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在外語學習中一直占著主導地位,并且一直延用到20世紀中期。其特點是注意語法規(guī)則和詞法的重要性,強調詞匯的記憶、課文的翻譯和其他筆頭練習。
語言學的興起和迅速發(fā)展,以及語言學與其他學科的結合,生成許多門類和分支,為外語教學提供理論基礎和方法論指導。在詞匯的記憶上變得相對模糊,過去我們在學習一篇新文章時,會很不自覺的讓自己掌握所有的單詞,遇到生疏單詞也要逐個逐個去查字典、弄明白,這在很大程度上禁錮了我們的閱讀速度以及對文章的全局把握,最終可能導致知道了單詞的意思卻丟失了文章的意思,而我們現在要做的是盡可能排除傳達信息中不熟悉詞語的干擾,迅速的捕捉主要信息,捕捉關鍵詞匯,抓住主要內容,以提高接受英語信息的能力。
另外,根據結構主義語言學描述人們在交際中實際使用的語言,語言的學習是在刺激—反應基礎上的習慣的形成。在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礎成許多門類和分支,為英語學習提供理論基礎和方法,形成了以聽說為主的情景學習法。這強調了口語是語言的基礎,強調句型的操練。這種學習方法提高人們的口語能力,但是由于過于注重語言形式,陷入了以語法為主的口語交際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人們的口語對應速度,也忽視語言的內容和意義以及能力的培養(yǎng)。
社會語言學家D. H. 哈姆斯(D. H. Hymes) 首先提出了交際能力這一概念。而社會語言學家漢里得(Halliday) 把語言看做是在社會交往中用于完成各種不同功能的工具。因此,在社會語言學理論基礎上,交際語言教學法應運而生,提出既要掌握語言形式,更要恰當地使用語言。交際法還以心理語言學為其指導,強調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要調動學習者學習外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在學習外語時,在掌握一定的語言形式的基礎上,要主動的參與到各個情景的對話當中,同時要有要有意識的屏棄自己頭腦中一些根深蒂固的句子構造形式,除去英語中的冗余現象,慢慢的去體會,就會發(fā)現很多時候我們只用yes或no就可以解決問題的。
三、對學習計劃的影響
由于不同的語言學理論帶來的外語學習目的、內容、方法的不同,對學習計劃的制定,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結構主義語言學強調語法結構和句型操練,因此在結構主義的學習計劃中,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應該是重點安排的。而情景學習法的目的是強調目的語使用的情境,因此語言材料的選取和組織是以不同的情景為基礎的,語法形式和句型以情景為專題被編排到對話中進行練習。這種計劃可以直接滿足自己的交際需要,但是仍然以結構主義語法為基礎。
而根據哈姆斯的交際能力理論的說法,它注重的是學習者運用語言達到一個什么樣的交際目的,而不是注重語法結構或何時何地使用什么語言。因此應已培養(yǎng)自己的交際能力為主,既注重語言的表達方式,同時又注重交際的過程。
四、結語
語言學理論影響這外語學習的方方面面,但是語言學理論并不能解決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所有問題,每個學習者應該在學習的過程中,從實際出發(f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利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楊大亮.《用語言學理論指導大學英語閱讀課教學》外語界.
[2]李曙光,辛斌.《巴赫金的超語言學理論與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淮陰工學院學報.
[3]趙亞莉.《語言學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影響》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