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洪偉 杜瑞鋒
【摘 要】基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主導——主體”教學模式更加適用于高職高專的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這種教育模式的特征具體到高職高專的《建筑施工技術》課程中主要從教師角色、學生地位、教學過程,媒體作用四個方面的轉變得到體現(xiàn)。
【關鍵詞】教學模式;高職高專;建筑施工技術
一、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以一定的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指導,為完成特定教學目標或教學任務,合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充分考慮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要素,創(chuàng)造學習環(huán)境的一種范式。雖然關于教學模式的定義很多,但我們可以從其中看到一個很重要的共同點,那就是教學模式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更有效地學習,學會學習。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比較注重教師的“教”,這種模式下,有利于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和控制,但同時卻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忽視了學生是能動的認知主體。這種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更加適用于一定階段和范圍的學習,對于具有一定基礎的更高階段的學習卻有比較大的局限性。
“主導-主體”即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指教師擔負教導、引導、輔導、評價、育人等作用,學生主體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真正作為認識的主體,能動地觀察認識客觀世界?!爸鲗?主體”的教學模式自20世紀90年初在我國正式試驗以來,改變了傳統(tǒng)的“重知識、輕能力”的教學模式,在充分調動學生主體的學習積極性和全面發(fā)展學生的智力、能力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二、《建筑施工技術》課程中“主導一主體”教學模式的特征
《建筑施工技術》是工民建專業(yè)的主要專業(yè)課之一,他研究建筑工程各主要工種的施工工藝、施工技術和施工方法?!督ㄖ┕ぜ夹g》課程實踐性強、知識面寬、綜合性大、發(fā)展快,必須結合實際情況,綜合運用有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知識,采用新技術和現(xiàn)代科學成果,解決生產(chǎn)實踐問題。介于本門課程和學生的特點,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導-主體”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高效學習有更大幫助。
“主導-主體”教學模式簡單地說就是指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這種教育模式的特征主要從教師角色、學生地位、教學過程,媒體作用四個方面的轉變得到體現(xiàn),具體到高職高專的《建筑施工技術》課程中表現(xiàn)為:
(一)學生地位的轉變
學生是整個教育活動的主體。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資源的選擇與組合,都是以學生為中心,圍繞著學生更主動、更多樣、更有效地學習來進行的。學生的地位由原來的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學生將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學習過程中真正的認知的主體。高職高專是以培養(yǎng)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學生應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等特點。因此,在《建筑施工技術》的教學過程中,應遵循基礎理論知識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以講清概念、強化應用為教學重點;專業(yè)知識的教學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
(二)教師角色的轉變
《建筑施工技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核心主導者,而是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的角色。從一定意義上講,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作用,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有利于他們主動學習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和條件。教師的角色由原來的知識講解員、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促進者。
(三)媒體作用的轉變
《建筑施工技術》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針對課程的特點,在授課過程中除了傳統(tǒng)的“黑板+粉筆”的單一方式,更應該增加以多媒體技術為基礎的授課方式。比如在講解各個施工環(huán)節(jié)的時候,用實際工地錄制的視頻來教學,學生就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能更加清晰地觀察到施工的實際情況,更加真切的理解施工知識,能更快地將知識運用的實踐中;在講解一些施工工藝時,可以用一些動畫的方式呈現(xiàn),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工藝過程,比教師的語言和文字更加直接、易懂。信息技術在教育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它通過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wǎng)絡技術,以學習者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形象、直觀、生動、活潑、非線性的超文本結構)呈現(xiàn)信息;以最快捷的方式(各種各樣的設施和網(wǎng)絡)傳遞信息;以最符合人的思維規(guī)律和思維習慣的方式(交互式、高效率)處理信息。教學媒體將由原來作為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認知工具。
(四)教學過程的轉變
傳統(tǒng)的教學將學生局限在課堂中,學生只能聽教師的講解。而“主導-主體”的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是開放的、自由的和相對寬松的,要求做到理論與實踐、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能力培養(yǎng)要貫穿教學全過程。為了讓學生更加容易的接受知識,教師可以適時地帶學生到工地進行實踐學習,也可以帶學生到實訓室親自動手完成部分環(huán)節(jié),在此過程中,學生與教師、學生之間可以進行充分的討論和對話,教學過程將由原來的知識歸納型或邏輯演繹型的講解式教學過程轉變?yōu)閯?chuàng)設情境,協(xié)作學習、會話商討,意義建構等新的教學過程,使學生掌握從事專業(yè)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論”教學模式優(yōu)化了教學過程,在《建筑施工技術》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真正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能適應快速變革和日益多樣化的現(xiàn)代社會。
參考文獻:
[1]劉成章主編.信息技術教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張劍平主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理論與應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姚謹英主編.建筑施工技術(第三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年.
[4]何克抗主編.教育技術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