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劍
瀏陽市大瑤中心衛(wèi)生院,湖南瀏陽 410300
胸悶、冠心?。–HD)以胸痛、乏力心悸、乏力心悸、胸悶為冠心?。–HD)的主要臨床表現,是一組由冠狀動脈血管功能或解剖結構異常導致的心肌梗死或缺血綜合征是一組由冠狀動脈血管功能或解剖結構異常引起的心肌梗死或缺血綜合征,嚴重者出現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具有較高病死率[1]。高血壓加速了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HD)的發(fā)展進程,有文獻報道[2]CHD的發(fā)病率和患者血壓水平的高低呈線性相關,對血壓進行有效控制可降低CHD的疾病發(fā)生率[2]。為了探討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氨氯地平聯合阿托伐他汀鈣片治療的效果,該研究選擇該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90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90例采用氨氯地平聯合阿托伐他汀鈣片治療,對照組90例單純采用氨氯地平治療,分析兩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該研究對象共該次研究對象共180例,男114例,女66例,年齡47~79歲,平均(63.6±4.5)歲。高血壓附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于1999年和國際高血壓聯盟高血壓治療指南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冠心病均符合WHO命名標準化聯合專題組及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xié)會制定的《缺血性心臟病命名及診斷標準》診斷標準,病程0.7~5.4年,平均(2.5±1.6)年。排除其它系統(tǒng)嚴重疾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90例。
觀察組90例采用氨氯地平聯合阿托伐他汀鈣片治療,氨氯地平5 mg/d,阿托伐他汀鈣片,10 mg/d;對照組單純采用并均氨氯地平治療。同時采用如阿司匹林等常規(guī)藥物抗凝支持。于次日晨空腹采集3 mL靜脈血,對肌酸激酶、肝功能、谷丙轉氨酶、血脂(LDL-C、TG、HDL-C、TC)、在治療前、療后 8 周進行檢測。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數據采用(±s)表示,行 t檢驗,計數資料行 x2檢驗。
治療前兩組治療前血清LDL-C、TG、HDL-C、TC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TC、LDL-C均呈明顯降低表現,第8周觀察組血清TG顯著降低血清,HDL-C明顯升高。對照組治療后HDL-C水平有升高趨勢,TG水平有下降趨勢,均不明顯。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8周后HDL-C水平呈升高趨勢,血清TC、LDG-C水平明顯下降(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血壓均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見表1,表2。
表2 兩組血壓水平比較(mmol/L)
高血壓可加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發(fā)展進程,與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也有著重要的影響,臨床對心血管事件的預防措施中,采用調脂的方法對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的患者進行治療為關鍵環(huán)節(jié)[3]。冠心病患者表現有為明顯血液粘滯度異常表現,并隨病情進展而變化并根據病情進展的而發(fā)生變化,給予應用他汀類藥物應用,可起到降低血液黏稠度能夠達到降低血液黏稠度、抗凝、拮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的功效,同時可改善冠心病血液流變學并且能夠改善冠心病血液流變學、擴張冠脈、發(fā)揮激活纖溶作用.阿托伐他汀為全合成新型他汀類降血脂藥物,通過對肝細胞內甲戊二?;o酶A還原酶產生抑制,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外周血液的分布,降低了總膽固醇在體內的合成,使其向甲基二氫戊酶轉化減少,進而達到降血脂的效果從而達到降血脂的效果[4].經臨床研究表明,在采用氨氯地平降壓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鈣片治療具有協(xié)同作用,除有效控制血壓外,可顯著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預后,還可使血清LDL-C、TC水平下降,其原因可能與阿托伐他汀鈣片相關代謝的酶類氨氯地平使其藥理作用增強,對之競爭性抑制,同時減少細胞內TC的合成,影響脂類的代謝.該研究中,觀察組療后血脂水平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1 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mmol/L)
綜上,氨氯地平聯合阿托伐他汀鈣片治療高血壓合并冠心病可明顯改善血脂水平,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1]劉群,趙東,王薇.冠心病二級預防實施研究進展[J].心肺血管疾病雜志,2007(26):49-50.
[2]NashIS,MoscaL,BlumenthalRS.Contemporaryawarenessandunderstanding of cholesterol as a risk factor:Results of an AmericanHear Association National Survey[J].Source Archives of InternalMedicine,2003,163(13):1597-1600.
[3]李華,楊守忠.阿托伐他汀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C-反應蛋白的影響及臨床意義[J].海南醫(yī)學,2007,18(4):122-123.
[4]Fuster V,Bad I m on L,Cohen M,et al.Insights into the pathogenesisof acute ischemic syndromes[J].Circulation,1988,77(6):121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