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亮,賀業(yè)騰,于明光,閆新峰
(1.山東大學,山東 濟南,250012;2.山東電力中心醫(yī)院;3.山東省千佛山醫(yī)院)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臨床常見疾病,其治療與療效一直是外科醫(yī)生關注的焦點。隨著內窺鏡技術的推廣、進步,經皮椎間孔鏡技術(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近年得到廣泛應用,為LDH的治療提供了新的選擇[1]。本研究為35例經過保守治療無效的單節(jié)段LDH患者行PTED,現(xiàn)分析其近期療效,以為臨床提供參考。
1.1 臨床資料 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山東省電力中心醫(yī)院應用PTED治療單節(jié)段LDH患者35例,其中男23例,女12例;20~62歲,平均(37.4±1.5)歲。多表現(xiàn)為重度腰痛及一側下肢放射痛,病程3個月~5年,平均(23.4±3.1)個月。其中L4/5椎間盤突出27例,L5~S1椎間盤突出8例。病例納入標準:經過保守治療3個月以上無效,影像學(MR或CT)證實:單節(jié)段椎間盤突出。排除標準:(1)同側側隱窩狹窄或椎管狹窄;(2)脊柱滑脫Ⅱ度以上;(3)脊柱感染、腫瘤、結核等;(4)椎間孔狹窄。
1.2 器械設備 THESSYS脊柱椎間孔內鏡系統(tǒng)(Joimax)及Ellman觸發(fā)式可屈曲低溫消融射頻機。
1.3 手術方法 患者取平臥位,腹部懸空。C臂透視下克氏針定位,確定病變椎間隙體表投影,記號筆標記。取責任椎間盤棘突中線旁開12~14 cm為進針點,局部用1%利多卡因逐層浸潤麻醉。用18G穿刺定位針緩慢刺入(與軀干矢狀面成10~20度),X線透視下將穿刺針插入小關節(jié)突外緣,此時針尖位于上關節(jié)突外側緣處(正位)、椎間隙后1/4靠近下位椎體上緣處(側位)。經Kambin安全三角(下位椎弓根上方、上關節(jié)突前方、尾側椎體上終板)刺入病變間盤。穿刺成功后,取出針芯,注入碘海醇、亞甲藍(體積比為3:1)混合注射液1~2 ml,常規(guī)造影,對髓核組織染色,觀察造影劑流向,進行疼痛復制試驗(誘發(fā)患肢放射痛),同時行X線透視,證實操作于責任椎間盤。插入導絲,取出穿刺針,用尖刀切開皮膚約5 mm,將弧形導桿插入神經弓上方,以保護下行神經并避免逐級擴張時損傷硬膜。逐級插入擴張?zhí)坠埽ハ麝P節(jié)突。將直徑6 mm的工作套管沿擴張管插入,置于椎管前方。再次行正側位透視,確定工作通道位于正確位置。椎間孔鏡下,用髓核鉗摘除被染色的突出髓核組織,使用鏡下骨鑿與擴孔鉆處理增生骨刺、鈣化組織。根據(jù)病情可調整套管位置進入盤內,處理變性髓核、清理椎間盤。鏡下探查出口、行走神經根及硬膜囊,使用Ellman射頻消融成形髓核、纖維環(huán),并止血。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清理殘存的髓核組織碎片。退出工作通道,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
1.4 術后處理 術后24 h內拔除引流管,絕對臥床3 d,彈力腰圍固定6周,加強直腿抬高練習,防止神經根粘連。
1.5 療效評估 術后35例患者均獲隨訪。分別于術前、術后1周及術后1、3個月對患者進行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術后3個月根據(jù)改良Macnab標準評價療效。復查MRI或CT,并與術前影像學資料進行對比,以確認髓核及突出物是否完全摘除。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VAS評分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參數(shù)采用t檢驗。
35例手術均順利完成,手術時間60~90 min,平均(75±7)min;術中出血量20~35 ml,平均(25±3)ml;術后即刻腰腿痛明顯減輕或消失。術中發(fā)生硬膜損傷、導針斷裂各1例,術后發(fā)生神經根損傷、下肢感覺障礙1例,經營養(yǎng)神經藥物治療,3個月后癥狀明顯緩解。術后水腫反應1例。VAS評分見表1。統(tǒng)計學結果顯示,與術前相比,患者術后1周、1個月、3個月的VAS評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術后3個月用改良Macnab標準評價,其中優(yōu)23例、良6例、可5例、差1例,優(yōu)良率為82.9%;27例患者復查MRI或CT,顯示突出椎間盤大部分消失(圖1)。
表1 術前、術后患者VAS評分的比較(±s)
表1 術前、術后患者VAS評分的比較(±s)
*P <0.01 vs.術前
時間 腰痛(分)腿痛(分)7.5 ±1.2 8.4 ±1.8術后1 周 2.5 ±1.7* 2.1 ±2.0*術后1 個月 1.8 ±1.3* 1.4 ±1.2*術后3 個月 1.5 ±1.1* 1.5 ±1.2術前*
圖1 術后3個月患者MRI影像學檢查結果的對比(A術前,B術后)
3.1 PTED與傳統(tǒng)手術的對比 LDH的疼痛發(fā)生機制較復雜,主要有炎癥化學性刺激、機械壓迫、自身免疫反應等[2]。腰腿疼痛多可通過牽引、理療等保守治療及介入治療緩解,甚至消失,但仍有15%~20%的患者保守、介入治療無效,此時外科手術成為重要、不具選擇性的治療方式。開放手術損傷大,可破壞脊柱穩(wěn)定性,容易損傷神經,且患者處于全麻狀態(tài),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即使手術療效確切,術后仍有5%~20%的患者復發(fā)。術后部分患者因硬膜外瘢痕形成,常導致“平板腰”,同時增加了二次手術的困難。相對開放手術,PTED大大減少了對腰椎后方穩(wěn)定結構的破壞、肌肉剝離及術中出血,在有效解除機械壓迫的同時,減輕了患者的痛苦、經濟負擔,并縮短了恢復期,可更早地恢復正常工作、生活。
3.2 PTED與后路椎板間隙顯微內鏡椎間盤切除術(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的對比 MED是傳統(tǒng)開放手術的微創(chuàng)化,采用后路椎板間隙入路,相對符合脊柱外科醫(yī)生的操作習慣,且切口小、操作簡便,因此MED技術在國內外得到廣泛應用,被認為是治療LDH的最佳術式之一[3]。此術式雖可切除椎管內突出、脫出的椎間盤組織,但手術入路、操作過程與開放手術相似,甚至由于視野原因椎管內的損傷更大。術中需牽拉神經根及硬膜囊,造成神經根損傷及硬膜囊撕裂的風險與開放手術相當。而PTED則避免了上述風險。
3.3 PTED技術與傳統(tǒng)介入治療的對比 LDH的介入治療方式多種多樣,例如經皮激光髓核消融、微創(chuàng)射頻消融、臭氧、膠原酶注射等[4]。這些技術雖然可依靠溫熱效應、突出物回縮達到間接性減壓的目的,使癥狀得到緩解,但由于只能在髓核中心進行局限性減壓,突出壓迫不能完全消除,術后MR、CT等影像學檢查常常顯示突出物僅縮小、無變化,甚至加重,難以防止復發(fā)、維持較好的遠期療效。而PTED可徹底摘除退變、突出的髓核,解除壓迫,術后短時間內癥狀即可消失,影像學復查結果顯示突出物消失。
3.4 PTED的優(yōu)勢與局限性 通過手術操作與臨床觀察,我們總結PTED的優(yōu)點有:(1)患者創(chuàng)傷小,切口微創(chuàng)(7 mm),不破壞椎板;(2)手術時間短(60~90 min);(3)手術安全、視野清晰、有效避免了誤操作;(4)微侵襲,出血、感染率低;(5)可采用局部麻醉,神經損傷與血栓形成的風險小;(6)術后24 h即可下地活動,無長期臥床的相關并發(fā)癥;(7)復發(fā)率低,康復快;(8)患者舒適度較高。雖然PTED具有上述突出優(yōu)點,但仍存在不足與局限性:(1)具有較長的學習曲線,術者必須掌握側后路椎間孔區(qū)域的解剖結構、熟練的穿刺技術、內鏡操作技巧;(2)手術定位、穿刺步驟是重點與難點,局麻下準確、迅速到達腰部深在而局限的危險區(qū)域,必須依靠精確的定位穿刺,這依賴于長期的臨床操作經驗與良好的三維立體定位能力;(3)術中需反復利用C臂透視,增加了醫(yī)務人員的放射線暴露;(4)PTED的適應證與腰椎板開窗髓核切除術相似,但對于髂嵴位置較高L5~S1段的椎間盤突出,因髂嵴阻擋,給穿刺造成較大困難,操作空間狹小,僅能取出手術工具所到之處的椎間盤碎塊,常常無法徹底摘除椎間盤組織,手術療效不佳。
總之,應用PTED行髓核摘除術治療LDH的近期療效可靠,具有創(chuàng)傷小、效果好、康復快、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在LDH的治療階梯中尤為重要。相信隨著此技術的不斷完善、成熟,其手術適應證也將不斷擴展,在臨床上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1] Yeung AT,Tsou PM.Posterolateral endoscopic excision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surgical technique,outcome,and complications in 307 consecutive cases[J].Spine(Phila Pa 1976),2002,27(7):722-731.
[2] Ahn Y,Lee SH,Park WM,et al.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for recurrent disc herniation surgical technique,outcome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43 consecutive cases[J].Spine,2004,29(16):E326-332.
[3] Peng B,Wu W,Li Z,et al.Chemical radiculitis[J].Pain,2007,127(1-2):11-16.
[4] Yan DL,Pei FX,Li J,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 PILF and TLIF treatment in adult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J].Eur Spine J,2008,17(10):131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