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佳
(上海東海職業(yè)技術學院,上海 200241)
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法律意識淡薄、道德冷漠、迷茫等問題。如何在道德和法律間平衡并發(fā)現(xiàn)二者內在張力及兼容性,協(xié)調相互關系,筆者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如下問題。
本調研通過不記名方式對上海幾所高校部分大學生抽樣調查,除男女比例上法學女生比例遠超過男生比例這一基本信息外,筆者通過以下三方面了解了在涉及法律和道德模糊問題時學生的觀點,并對此觀點做有效性分析并為以后教學提供解決方案。
程序和實體發(fā)生沖突哪個優(yōu)先,通過辛普森殺妻調查發(fā)現(xiàn)50%的法學學生能接受辛普森無罪釋放,30%不可接受;但31%非法學學生可以接受,58%不能接受。筆者對此案變通分析即如果辛案受害為你熟悉人是否仍堅持以上觀點,法學同學“不理解與不接受”的概率低于非法學同學,他們認為結果可以理解,但內心無法接受的比例遠超過非法學學生。產生此差異的原因在于二類學生在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發(fā)生沖突時選擇上的不同,筆者認為這來自內心道德的力度。殺人償命作為一個傳統(tǒng)、事實上的道德命題,人們很容易選擇維護實體正義,實現(xiàn)道德正義,而法學學生由于受到法律思維訓練,遇到具體法律問題首先選擇程序至上的觀點;但是否是這些學生內心的想法?通過虛擬案件法學同學前后矛盾的表現(xiàn)更能說明:一方面他們支持程序至上,認為只有規(guī)則公正實體才能達到最大的公正;但另一方面他們也無奈,因為如果這事發(fā)生在自己身邊內心無法接受,這就是典型的法律思維和非法律思維之間的矛盾,而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源是道德在內心的力量。
一般人們的道德觀念優(yōu)于法律思維,那道德作為首選的思維模式,其維度有多大?筆者從“瀘州二奶遺贈”案件調查發(fā)現(xiàn),64%法學同學認為合法前提是符合道德,但非法學同學卻只有31%的持相同觀點;30%的法學同學認為是合法,而非法學中有67%的同學認為是合法的。
原因是什么?筆者認為癥結還是關于民法中的“公序良俗”的概念。按照民法如果當事人違反了公序良俗,那就是被法律所否定;但是如果沒有違反公序良俗,那么就是合法的。這個公序良俗是社會道德的法律化,但人們內心缺少相對標準。在“二奶遺贈案”中遺贈者生前受到二奶的照顧,最后遺贈者把其財產均贈與二奶,從非法學專業(yè)學生角度、特別是從感性的角度理所當然的認為她是個“好人、善良的人”,對好人就應該保護,所以遺贈是符合道德標準可以接受的;即便法學專業(yè)學生首先也是考慮到了道德問題,但他們所謂的道德是法律下的道德即是否符合法律上的公序良俗,認為合法的前提是不違反法律下的道德。
同樣,筆者對與二奶案相似的案件——“圓明園獸首事件”調查發(fā)現(xiàn),對蔡銘超在加德士拍賣行拍下獸首卻遲不支付拍賣款的行為,54%法學專業(yè)的同學、40%的非法學專業(yè)同學認為此行為愛國、但違法,他們都認為愛國需要理性。同“二奶遺贈案件”相比,筆者發(fā)現(xiàn)在認定蔡銘超的行為是否是符合法律的情況的時候,大部分同學認為是違法的,但二奶遺贈案中卻在認定違法與否上存在如此大的差異,這里愛國是道德層面非常明確,而同樣判斷對價是否合法是法律問題也非常明確,所以在法律和道德界限較明確的層面沒有問題,但二奶案件是有關倫理,倫理越強烈人們判斷力越迷茫,她受到了內心思維模式的制約。
筆者調查當“彭宇案”發(fā)生后人們對司法公信力、社會自信心的態(tài)度時發(fā)現(xiàn),73%的法學專業(yè)同學支持社會存在正義,相反只有52%非法學專業(yè)學生認為正義存在。筆者進一步分析彭宇案件今天的局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5%法學專業(yè)學生和13%的非法學專業(yè)學生認為法官錯判,除此之外他們都認為證據(jù)不足、人際因素、媒體報道及不公正的審判是造成這次案件的原因。
從這兩個問題中我們會產生疑問為什么法學專業(yè)同學認為彭宇案件盡管發(fā)生了,對社會影響巨大,但正義還是存在,或是說他們認為這個案件的結果最多是法官個人的專業(yè)能力問題?我認為歸結一點還是法學專業(yè)同學思維模式,因為他們更多的是從法律證據(jù)規(guī)則的角度,或者更準確的說是法律程序角度思考案件,將案件數(shù)字化,而非抽象化;而非法學同學卻更多從感性角度或從人性道德角度考慮,將法律問題認為是法官的個人素質問題,將法律等同于每一個具體的法官。
我們發(fā)現(xiàn)法學同學對“程序至上”觀點根深蒂固,盡管程序正義未必一定給對每一個位當事人、特別是受害人最終公正的結果;同樣,實體正義也未必給每一位當事人最公正的結果,相比之下程序正義卻比實體正義更為重要。所以,從對不同種類的學生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的思維模式對各項具體問題效果是不同的,這種思維模式的養(yǎng)成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
在辛普森案件中因思維模式的不同導致二類同學分析結果的不同,而這種思維模式的不同根源確是來自于人們隱含道德觀念的不同,尤其是當辛普森案件中受害者是熟悉人時法學學生所表現(xiàn)出的矛盾和困惑,進一步說明某個社會的道德觀念扎根心中,其矛盾感就越強烈,而這種矛盾感主要來自于道德因素,因此,當法律和道德發(fā)生沖突之時,參雜道德因素越高,那么法律思維背離得越遠。
道德內涵和外延是什么?每個人心中的觀點是存在差異的,通過對獸首案件和“瀘州二奶”案件調查筆者發(fā)現(xiàn)愛國是道德層面,蔡銘超買下獸首不支付對價是明顯的違法行為,同學很容易判斷。同樣二奶遺贈案件撇開二奶本身,遺贈行為是沒有違法的,之所以產生爭議是因為受贈人是二奶而非其他人,該行為是否合法取決于“公序良俗”,公序良俗就是把部分道德法律化,即在符合法律的前提下還要符合基本的道德標準,使道德和法律可以達成最低限度的統(tǒng)一,但是由于不同人理解產生一定誤差,如今產生爭議就在于人們心中的誤差是多少。因此,盡管是法律概念,但歸根到底是人們心中的道德標準是否統(tǒng)一。
綜上,歸根結底就是道德問題是否統(tǒng)一。道德是什么?作為一個有意識形態(tài)的上層建筑,應該如何在法律和道德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調查發(fā)現(xiàn)半數(shù)以上同學認為道德的提升是重要的,與立法的關系不是很大,所以當下的首要任務是提高公民道德教育。
筆者認為當下諸多問題產生糾紛在于人們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道德標準,盡管我們不能要求絕對的道德標準,但是我們也要有相對的道德的統(tǒng)一。作為意識形態(tài)和上層建筑,筆者認為應當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按照這種價值觀規(guī)范社會行為。調查發(fā)現(xiàn)75~80%的學生知道核心價值觀,說明核心價值觀在人們心中已經確立,但是否已經完善呢?一半同學認為沒有完善,而且59%的法學專業(yè)同學和58%的非法學同學認為彭宇案件與核心價值體系沒有完善有關,所以當下任務是完善建立核心價值體系,讓核心價值體系提升道德,完善法制建設。
我們應當樹立“仁、義、禮、智、信,做人做事從“仁”出發(fā),形成“人恒愛之”、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的和諧氛圍?!傲x”即正義、公正?!叭蕛攘x外”,仁是內心,付諸行動就是義。儒家強調“舍生取義”“見義勇為”。禮“一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禮是要求人們有一個規(guī)范,人人都按照這個規(guī)范辦事,社會將變得有方圓、規(guī)矩?!爸恰笔侨艘写笾腔郏擞懈呱械牡赖虑椴?,還要有科學精神,即實事求是的精神,崇尚理性的精神,探索事物本質的精神,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把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以人為本與追求真理結合起來。[1]31信,在當代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個人誠信是個人高尚的人格力量;單位誠信,是單位寶貴的無形資產;社會誠信是社會正常秩序吃的基本保障;國家誠信是國家良好的國際形象。
媒體一方面監(jiān)督社會,另一方面也承擔著對社會主流價值觀宣傳作用,我們希望媒體在宣傳負面新聞時能夠站在客觀立場上,在調查“彭宇案”中媒體起到的作用,大部分同學都是認為媒體夸大了事實報道,而且正是因為媒體的斷章取義使我們現(xiàn)在老人倒了不能扶成為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媒體應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服務,通過主流渠道宣傳仁義禮智信,提升社會的道德觀念。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高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施的主陣地,要在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的過程中,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奠定牢固的思想道德基礎,傳承大學校園特有的文化知識,培養(yǎng)、教育和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學??梢蚤_展諸如以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為內容的演講會、演唱會、愛國影片展播等校園活動;利用“校慶”活動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利用互聯(lián)網絡等快速、無障礙溝通,提高學生對網絡信息的鑒別能力,多角度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1]鐘華.道德價值、政治價值視域下儒家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異同辨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