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明
(黃山學院 文學院,安徽 黃山245041)
《大學語文》教學作為高校文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最重要的宗旨在于喚醒學生對文學的渴望,確立文學教育在高校育人過程中的作用。目前《大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文學課缺失文學性,具體表現(xiàn)在課堂的文學氛圍和文學趣味的缺失。這一方面是由于課程內容的核心指向不明,語文與身邊的人和事產(chǎn)生了較遠的距離,另一方面緣于學習主體自主解讀能力和語文實踐能力的不足。地方高校建設目標為“地方性、應用型”,這需要滲透到學校辦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尤其是課程教學中?!洞髮W語文》教學能否從“地方性”中去破解“文學性”缺失的難題?這里以徽州文學為例,論述作為地方文學的徽州文學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以及內容選擇方面的設計。
從數(shù)量來說,徽州文學具有資源豐富的特點?!吨袊膶W大辭典》收錄徽州籍文學家達103人,數(shù)量較多。但經(jīng)初步測定,出版有詩集文集的徽州文學家總數(shù)應在千人左右,其中清代最多,達500人以上。單是一部《清人別集》收錄出版有詩集文集的徽州籍文學家就達380人之多。[1]13可以說,徽州文學資源的豐富性使得其能夠成為地方文學的代表,同時能夠從地方文學的視角反映中國文學發(fā)展的縮影。徽州文學豐富的資源為其融入《大學語文》教學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徽州文學資源在古代、近代、現(xiàn)代、當代等各個時間段都能兼顧,能夠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反映中國文學發(fā)展的基本狀況,從而為展開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提供重要保障。
從質量來說,徽州文學較之其它地域文學有著較高品位。徽州文學包括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是徽州本土作家的創(chuàng)作;二是旅居和游歷徽州的作家的創(chuàng)作;三是以徽州為素材的創(chuàng)作。其中徽州本土作家的成就較高,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影響的作家就有:胡仔、朱熹、方回、鄭之珍、程敏政、汪道昆、張潮、程嘉燧、戴震、鮑廷博、胡適、汪靜之、蘇雪林等;旅居和游歷徽州的作家主要有:李白、劉長卿、楊萬里、徐弘祖、唐寅、王世貞、湯顯祖、施閏章、沈德潛、袁枚、龔自珍、郁達夫、葉圣陶、豐子愷、郭沫若、老舍等,他們均有反映徽州地域的文學作品。尤其是徐弘祖的黃山游記、張潮的小品文、鄭之珍的戲曲、汪道昆的小說、胡適的鄉(xiāng)土之作等都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響。高品位的文學作品為徽州文學應用于《大學語文》課程內容的篇章組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同時也促成地方文學進入《大學語文》教學所應具有的完整體系。
從徽州文學的類型來說,徽州文學呈現(xiàn)出多種文體并存的發(fā)展格局。文學史上傳統(tǒng)的詩、文、戲曲、小說等文體在徽州文學中都有杰出的代表,比如李白、楊萬里等人的詠徽州詩作;朱熹、戴震、胡適等人的散文;鄭之珍、汪廷訥、方成培等人的戲曲;當代李平易的徽州文房四寶小說等。眾體皆備,徽州文學為《大學語文》的文體教學提供文章學意義,同時也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學語文》教學改革與傳統(tǒng)的《大學語文》教學之間找到很好的結合點。多種文體共存,這是地方文學成熟的重要標志,同時也為學生從語文學習中了解地方文化提供了多維的視閾空間。
從徽州文學的精神來說,徽州文學在反映中國文學基本創(chuàng)作精神方面有著獨特的代表性。一是中國文化重視倫理道德的優(yōu)秀精神以及文學的社會功能和教化作用在徽州文學中的強力灌注,使得徽州文學本身具有較好的語文教育功能;二是中國文學重視表現(xiàn)山水的生機、生氣的生命精神在徽州文學中的強力灌注,使得徽州文學具有較好的語文審美功能?;罩菸膶W所載負的地方文化特色對于充實《大學語文》課程的文化意蘊有著直接的應用價值,同時徽州文學的獨特代表性使得其在 《大學語文》教學滲透文學的審美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域條件。[2]121
地方文學進入《大學語文》課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選取什么樣的地方文學資源進入課程教學?選取的內容按照什么樣的體例進行編排?同時又要解決好地方文學與中國文學經(jīng)典有效銜接的問題。以徽州文學為例,徽州文學資源的豐富性為其進入《大學語文》教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從《大學語文》教學的實際出發(fā),需要對徽州文學資源進行組合和凝練,從而形成主題突出、指向鮮明的內容版塊。徽州文學進入《大學語文》教學,可以從以下六個版塊進行內容組合和凝練,同時可以選取中國文學經(jīng)典中同一主題的內容作為版塊的拓展,以體現(xiàn)地方文學應用于《大學語文》教學的開放性。
第一版塊主題為“山水徽州”,主要選取徽州歷代山水文學作品,版塊拓展選取中國山水文學經(jīng)典作品。徽州在地域上屬于南方,山川秀麗,有黃山、齊云山、新安江等著名山水自然景觀,其秀美的地理風貌激發(fā)了歷代文人的創(chuàng)作熱情,通過他們的筆端展現(xiàn)了徽州秀美的自然山川?;罩萆剿膶W突出徽州山水自然的獨特風貌,傾盡文人墨客對自然山水的熱愛之情。這方面經(jīng)典的代表作品有徐弘祖《游黃山后記》、程敏政《游齊云巖記》、郁達夫《屯溪夜泊記》、艾煊《明潔柔曲太平湖》等。中國文學對于自然美的發(fā)現(xiàn)和抒寫與西方文學相比有不少富有個性的篇章,魏晉時期的謝靈運把自然界的美景引進詩中,使山水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其山水詩把詩歌從玄理中解放出來,加強了詩歌藝術技巧和表現(xiàn)力,影響了一代詩風。接踵其后的是謝朓,其詩情景交融。山水文學在唐代孟浩然、王維、李白、韋應物、柳宗元等人的手中大放異彩。中國山水文學在表現(xiàn)山水形象的基礎上傳達出創(chuàng)作主體生命內在的精神意蘊,反映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特征和美學思想。因此,可以選取陶淵明、孟浩然、李白、王維、柳宗元等人的山水文學經(jīng)典作品作為版塊拓展。這樣既體現(xiàn)地方文學與中國文學整體的有機統(tǒng)一,又有多種文體的交融,從而實現(xiàn)《大學語文》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有效性。
第二版塊主題為“徽州人家”,主要選取反映徽州民情風俗的文學作品,版塊拓展選取中國文學中富有地方民俗風情特色的經(jīng)典作品。今天的徽州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歷史、文化、思想的概念?;罩萑怂匾郧趧诔旨叶Q,有著堅韌而素樸的生活態(tài)度。徽州人在這塊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從容而舒緩地展開自己的生活,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將那些本來屬于上層社會的道德與倫理原則,引入自己的生活世界?;罩莸拿袼孜膶W作品可以直接促進地方文化融入《大學語文》課堂教學,增強語文教學的生動性,同時可以促使《大學語文》教學克服閱讀淺表化、疏陋化的困境,引導學生依托地方文化和身邊的文化風俗對文本言語和意蘊作出較有深度的體驗及挖掘。這方面的代表有蘇雪林《故鄉(xiāng)的新年》、梁實秋《胡適先生二三事》、汪曾祺《皖南一到》、王振忠《老房子》等經(jīng)典作品。民俗風情是中國古老文化在民間最鮮活的記憶,文學也由于反映和滲透民俗風情而散發(fā)出獨具的藝術魅力。民俗風情與文學創(chuàng)作有著密切的關系,民俗風情經(jīng)歷漫長時間的歷史積淀和特定地域文化的浸潤,為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豐富而獨特的素材,同時賦予文學創(chuàng)作以深度和恒久的魅力。
第三版塊主題為“思想徽州”,主要選取徽州歷代杰出人物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有重要影響的作品,版塊拓展選取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有代表性的重要文獻?;罩萑私艿仂`、文風馥郁,素有“東南鄒魯”、“程朱闕里”之美稱?;罩菟枷?、文化、教育界歷來名家輩出,文質炳煥,其中有朱熹、程敏政、戴震、胡適、陶行知等品位高、貢獻大、影響廣的代表人物,他們的思想與學術具有各自不同的時代精神和文化特質?;罩菰瓕僭轿幕?,唐前盛行武勁之風。唐中葉以后,北方大族不斷遷入徽州,帶來中原的儒學風尚,促使徽州習俗“益向文雅”,實現(xiàn)由“尚武”轉而“尚文”的文明變遷。宋室南渡以后,徽州地方官紳尤重文教,他們熱心創(chuàng)建書院,延請名儒講學。整個徽州社會特別重視文化教育,“十戶之村,不廢誦讀”,奠定了“人文淵藪”的基礎。這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就是徽州思想文化三大家朱熹、戴震、胡適的作品,他們在不同的領域,以不同方式,順應著不同時代的訴求,作出卓越不凡的貢獻,各自代表著他們所處時代思想文化的最高水平。朱熹集理學之大成,建構了主流文化的思想體系;戴震以復孔孟為旗幟,以反程朱為宗旨,宣告了“理學的終結”,顯示出一定的啟蒙意義;胡適則主張對傳統(tǒng)文化,對包括朱熹、戴震在內的儒家思想,徹底進行價值重估和系統(tǒng)整合,借鑒西方的民主思想和科學理論,再造現(xiàn)代中國的思想文化。[3]229再如程敏政不滿文化專制,給明代當時的思想界帶來清新的空氣;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以及“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教育主張在當時及后世都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第四版塊主題為“筆墨徽州”,主要選取徽州藝術史上有重要影響的代表作品,版塊拓展選取在中國藝術史上有影響的文學作品及專門論文。鐘靈毓秀的徽州不僅有神奇的山水,還有絢爛的文化。因為神奇的山水,文化的韻味才顯得更加悠長而醇厚;因為絢爛的文化,山水才更顯得動人而有神采。文化與自然在徽州交相輝映,徽州的文化氣滲透在酣暢淋漓的快意筆墨之中?;罩莸姆蹓焱?、黃山的蒼松怪石、新安江的流水遠韻無一不體現(xiàn)出水墨的自然、水墨的人生。與水墨徽州最直接的聯(lián)系就是文房四寶,他們是徽州孕育的奇葩,同時也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素材,這方面可選取當代李平易的“文房四寶”小說?;罩菝撊m俗的美麗使得無數(shù)人寄情山水,潛心丹青,這直接促成新安畫派的誕生。漸江、黃賓虹等秉持妙筆或濃或淡描繪出徽州的神韻。濃墨可見徽州的大氣,淡墨寫意也能烘托出徽州雋永的韻味。“十上黃山”的劉海粟在黃山找到創(chuàng)作的源泉,實現(xiàn)藝術與思想的無間契合。藝術家在徽州談藝術與人生之作也為當代語文學習提供了很好的融藝術、思想、文學為一體的學習范本,體現(xiàn)出語言文字的漫長意蘊。
第五版塊主題為“天下徽商”,主要選取歷代文學中有關徽商的作品,版塊拓展選取反映商業(yè)文明的文學名篇。商業(yè)文明是當今文明的重要形態(tài),反映商業(yè)文明的文學作品尤其具有現(xiàn)實的啟示意義?;丈淘从跂|晉,興于唐宋,鼎盛于明清?;丈檀蠖喑錾碡毢?,十三四歲,丟往異鄉(xiāng),為生計足跡遍及全國各地;為家業(yè)飽嘗人世間苦楚艱辛?;丈躺钪O商道,誠信為本,戒偽戒欺,其樹立的良好商德至今仍為商界學習之楷模?;丈桃嗌桃嗳澹刈诜?,講儒風,以孝悌為基,以血緣為紐,以家國為本?;丈讨赂缓蠓e極投身公益事業(yè)和文化產(chǎn)業(yè),促使徽派建筑、徽派園林乃至新安畫派和新安醫(yī)學等得以長足的發(fā)展?;丈绦劬嶂袊探鐢?shù)百載,同時也是數(shù)百載文化繁榮的催化劑。歷代文學作品中多有塑造以誠信為本、艱苦經(jīng)營的徽商形象,尤其所蘊含的“徽駱駝”精神對當代大學生有著很好的文學教育意義。
第六版塊主題為“徽韻流長”,主要編選關于徽州戲曲的作品,版塊拓展選取中國古代戲曲經(jīng)典佳作。戲曲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徽州人善歌舞,東晉時新安歌舞就已蜚聲海內。明代徽州人對戲劇的嗜好尤甚,各地族社每借祭祀儀禮、婚喪喜慶之際,聚眾演戲,甚至在訴訟之后也有罰戲的習俗?;罩菰谕獠旱母簧?,常以聲伎相隨,列歌舞、宴賓客。由于徽州戲劇活動較為普遍,觀眾主要是村鎮(zhèn)平民,藝人在演出時,對曲詞中那些高深典雅的戲文,往往予以改造,力求通俗,逐步形成徽州戲劇獨有的特征?;罩輵蚯液驮u論家不斷地創(chuàng)作戲曲作品,總結藝術規(guī)律;徽州商人以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支持和推動著戲曲藝術的傳播和發(fā)展;徽州鄉(xiāng)民對戲劇特別嗜好,也促進了徽州戲曲藝術的發(fā)展?;諔蜓莩龊桶l(fā)展的歷史和徽商始終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丈绦酆竦慕?jīng)濟實力,為徽戲的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梢哉f,沒有徽商就沒有徽班,沒有徽商就沒有徽戲藝術的廣泛傳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戲曲發(fā)展史上,徽戲起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稱之為“國粹”的京劇,就是經(jīng)過徽班在漫長的歲月中孕育而成的。戲如人生,“在所有的藝術門類里,戲劇是離人最近的藝術,戲劇教育是最便捷、最適當?shù)娜宋乃刭|教育?!盵4]399戲劇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一種具體形式,是對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突破與挑戰(zhàn)?!洞髮W語文》中融入地方戲劇作品,一方面可以使語文教學就近獲得較好的實踐平臺,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戲劇教育在教學實踐中得到重視。
《大學語文》有別于中小學語文的特性在于其在重視文學課工具性的前提下突出文學性,《大學語文》的宗旨在于喚醒學生對文學的渴望,課堂應該營造文學氛圍,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趣味和熱情。語文課堂的文學性一方面需要教師有良好的文學素養(yǎng),另一方面也需要在語文學習的文本上進行精心設計。選取地方文學經(jīng)典進入地方高校《大學語文》課堂,通過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考察地方文學產(chǎn)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再引導學生體會地方文學所體現(xiàn)的地方文化精神,這都可以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以徽州文學為主體的《大學語文》教學內容的設計可以在選擇經(jīng)典篇目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和領略文學創(chuàng)作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語文教學過程也由此得到很好地充實,尤其是由此可以獲得堅實的語文學習生活基礎,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從一定層面上說,《大學語文》凸顯“地方性”對提升學生穩(wěn)固的地方情感有著重要意義,從而也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為地方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服務。
[1]吳兆民.徽州文學的歷史地位[J].黃山學院學報,2005(4).
[2]張小明.論徽州文學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學語文》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黃山學院學報,2011(2).
[3]汪良發(fā),汪大白,等.徽州文化十二講[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8.
[4]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