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蔚 段建麗
(中國人民銀行官渡區(qū)支行,云南 昆明650200)
人口戰(zhàn)略對經濟發(fā)展的影響具有高度的緊密性和持續(xù)性。當前我國正面臨又一次的人口戰(zhàn)略的實施,面對國內外一些思潮如:夸大人口老齡化的負面效應、人口紅利消失等等,我們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要科學地引導,正確決策才能進一步鞏固我國人口戰(zhàn)略的健康發(fā)展,以進一步使人口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相互適應,相互協(xié)調,和諧發(fā)展。
當前,國內外一些思潮對我國人口問題存在著違背,如“人口紅利消失”、老齡化危機渲染等等,我個人認為,很大程度上是背離了我國的實際情況,如果不重視加以準確地引導,必將導致另一次人口戰(zhàn)略的失誤。因為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影響遠弱于西方,龐大的人口規(guī)模發(fā)展的制約作用還長期延續(xù),所以,我們不論從政策的制訂還是從輿論的宣傳上都應該有一個準確的把握。
有人認為中國近年出現民工荒就意味著“劉易斯拐點”,但我個人觀點不同,近年的民工荒不過是近十年來大量企業(yè)只利用勞動者生命最年輕時段,并隨時棄用城鄉(xiāng)40、50 歲勞動力的結果(中國人口多,勞動力過剩前提下出現)。韓國正常男性勞動力年齡為18 到70 歲,而我國目前男性為50 歲以下,女性為40 歲以下。在這種情況下,高呼勞動力短缺,似乎中國40、50 歲人員不屬于勞動力,實在是匪夷所思。近年來的民工荒不是“劉易斯拐點”,恰恰反映了勞動力大量剩余,以及維護勞動者權益還有許多必補課程。世界上沒有一個老齡化國家只用40 歲以下的年輕勞動力,而我們國家存在40、50歲的勞動力大量下崗。40、50 歲勞動力上崗是中國出現“劉易斯拐點”最起碼的條件。隨著年輕勞動力吸納殆盡,市場力量將教會中國企業(yè)重新懂得善待中年勞動者的勞動權。
與西方老齡化特點不同,在中國國情下,老齡化與大量剩余勞動力問題并存,必將是較長期最突出的特點。西方國家以及日本老齡化迄今與失業(yè)增加相伴隨,說中國不久出現勞動力短缺,更是杞人憂天。真正值得關注的與人口相關的問題,在我國不是勞動力短缺,而是在剩余勞動力存在情況下,勞動力適應經濟轉型能力的問題。從這一角度看,中國勞動年齡人口逐漸減少,即所謂人口紅利消失,在相當長時期內起到的是緩解就業(yè)壓力的積極作用。
現在我們擔心中國人口紅利消失及社會老齡化,我認為應該從更全面的方位來分析:老齡化的社會負擔主要取決于社會保障狀況,西方老齡化時已經是高福利社會,社會保障一般占GDP 的25%左右,而中國目前僅6%,每月每人55 元的農村新農保出臺占GDP也僅千分之幾,因此,正是“未富先老”,社會保障從低水平起步,才賦予中國充分的余地吸取國際經驗,通過控制社會福利占GDP 比率,使福利增加與未來經濟發(fā)展及老齡化發(fā)展相適應。這個比率控制適當的前提下,社會收支本身未來即使有一定不足,國家也有能力補充,國家用于補充的這部分財力,較之于人口增加所帶來的社會負擔如:教育醫(yī)療、城市建設投入、資源消耗,環(huán)境污染等等兩者之間也應該沒有太大的差額。
目前中國農村人口政策是1.5 個孩子,農村及獨生子女還可生2 個孩子,農村實際生育水平還高于2 個孩子。這種情況下,放棄計劃生育轉向增加人口,將是人口戰(zhàn)略第二次重大失誤。簡而言之,個人認為基本穩(wěn)定人口形勢是我國人口戰(zhàn)略發(fā)展宣傳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