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文
(西雙版納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云南景洪 666100)
哈尼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經(jīng)過漫長的遷徙和發(fā)展,從氐羌系統(tǒng)民族中不斷分化與融合成現(xiàn)在的分布較廣、支系繁多的一個跨境民族。目前,哈尼族分布于中國云南省、緬甸、老撾、越南和泰國5個國家和地區(qū),總?cè)丝诩s200余萬人,其中云南省哈尼族163萬人。中國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紅河(禮社江)下游和瀾滄江之間的山岳地帶,即哀牢山和蒙樂山的中間地區(qū)。中國境外的哈尼/阿卡人則主要分布在緬甸、老撾、泰國和越南的北部山區(qū)。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哈尼族不斷分化成十余個支系,其中以自稱為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約、白宏(或和泥)等6個自稱單位人數(shù)較多;另外還有鍋銼、哦努、阿木、多泥、卡別、海尼等自稱單位。這些哈尼族的不同支系分布在不同的區(qū)域,不僅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有所不同,而且相互間的文化、語言都具有較大的差異。
如今分布區(qū)域廣、支系眾多的哈尼族是經(jīng)過“氐羌——昆明、叟——和蠻——和泥——哈尼”的分化過程中形成的,同時這一分化過程也發(fā)生著民族間的融合過程。即使是如今作為整體性的具有政治性質(zhì)的“哈尼族”也正發(fā)生著分化與融合,只是其形式和性質(zhì)有所不同。利用文獻、口碑、傳說等來梳理哈尼族的民族分化與融合過程及其現(xiàn)狀非常有意義。
盡管有多種哈尼族的起源學(xué)說,但根據(jù)眾多史料及文獻記載,包括哈尼族在內(nèi)的藏緬語族的民族都源自古代的氐羌系統(tǒng)民族[1]19。藏緬語族的民族以氐羌族系的民族群體為核心,不斷地吸收諸如百越、匈奴、月支、鮮卑、漢族等民族群體中的不同部分經(jīng)過長時間的分化與組合而形成[2]1。可知,哈尼族先民的主體由氐羌系統(tǒng)民族群體不斷分化與融合發(fā)展形成。
早在甲骨文中已有“羌”字?!渡袝つ潦摹分星甲鳛橹苡寻钪弧:髞淼摹秴窃酱呵铩?、《史記》、《漢書》等都有零星記載,作“西羌”?!秴窃酱呵铩ぴ酵鯚o余外傳》說:“禹家於西羌,地名石紐,在蜀西川也。[3]93”這說明在先秦時期,羌族的不同部分就已分布在我國西北、西南地區(qū)。
先秦時期,氐人作為羌族的一部分,并沒有從羌族中分化出來形成單一的民族。盡管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有“氐”字,但不作為族稱。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往往氐、羌連稱?!渡胶=?jīng)·海內(nèi)經(jīng)》說:“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龍,先龍始生氐羌。氐羌,乞姓?!睋?jù)《說文》卷十二說:“巴蜀名山岸脅之埠旁箸欲落墮者曰氐。”“氐”與“甸”為同音字,而如今哈尼族等彝語支民族語言中“甸”指“壩子”、“盆地”,這或許可以推斷出當(dāng)時的氐人生活在河谷、盆地或低地地區(qū)。結(jié)合《漢書·地理志》記載的“氐道”、“甸氐道”、“剛氐道”來看,先秦時期的氐人,主要分布在今甘肅清水、文縣及四川平武與川西、川西南地區(qū),后來進一步分化組合為僰、叟、昆明等民族群體[2]15。
在先秦時期,具體而言是在周朝以前,叟族已經(jīng)從氐羌中分化出來成為單一民族,并且叟族內(nèi)部也開始出現(xiàn)了民族的分化,其中,叟族中的先進部分被稱為蜀人,建立了蜀國?!佰拧庇肿鳌八选?、“渠搜”、“蜀”等?!渡袝び碡暋份d:“織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即敘。[4]60”這一時期,滇國境內(nèi)及其周圍也有叟族分布,《史記·西南夷列傳》說:“西自桐師(今保山)以東,北至葉榆,名為巂、昆明,皆編發(fā),隨畜遷徙,毋君長,毋長處,地方可數(shù)千里……皆氐類也。[5]2991”《華陽國志·南中志》說:“夷人大種曰昆,小種曰叟。[6]320”說明南中地區(qū)已有叟族,并且其人口僅次于昆明族。這一記載也反映出,在先秦時期,滇西地區(qū)、瀾滄江河谷和洱海地區(qū)這一可謂“地方可數(shù)千里”的廣闊區(qū)域內(nèi),已有昆明族居住。
先秦時期,昆明族和叟族已經(jīng)從氐羌中分化出來成為單一的民族,并且在西南地區(qū)形成兩族雜居的局面。到了秦漢時期,叟族和昆明族的分布區(qū)域極大地向南擴張。在這一擴展過程中,叟族和昆明族相互之間以及他們與其他族群間發(fā)生著聯(lián)系、交往、沖突等,從而發(fā)生了民族的分化與融合。這一時期,叟族的分布范圍進一步擴大。漢代設(shè)立的越巂郡的“巂族”即“叟族”,說明越巂郡內(nèi)(安寧河流域)為叟族聚居區(qū)。1963年,在昭通市灑魚河邊的漢墓中挖出一顆銅印,刻有“漢叟邑長”,說明滇東北也有叟族分布。此外,叟族中的部分人融入到其他民族中。在秦國兼并蜀國后,叟族中的先進部分蜀人大部分融入到漢族中[2]48,也有部分蜀人融入到原分布于蜀國周邊的叟族其他部分和其他民族中。同一時期,昆明族的分布范圍也繼續(xù)拓展,由保山至大理一帶拓展到滇西、滇中。正如《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夷渠帥棟蠶與姑復(fù)(今四川鹽邊至云南華坪一帶)、葉榆(今大理、洱源等地)、弄棟(今姚安、大姚、南華、楚雄、廣通等地)、連然(今安寧)、滇池(今晉寧)、建憐(今昆明至易門一帶)昆明諸種反叛……[7]2486”
叟族與昆明族分布范圍的拓展、勢力的增強以及民族的分化與融合,其結(jié)果就是分化與融合成新的民族群體。即叟族與昆明族是先秦時期從氐羌中分化出來的,又長期雜居在一起,逐漸分化、融合與重組為后來的烏蠻,即近代彝、哈尼、拉祜、傈僳、阿昌、怒、基諾等族的先民。秦漢時期的昆明族,絕大部分是近代彝族的先民,部分則發(fā)展演變?yōu)榻褚驼Z支的哈尼、拉祜及阿昌等民族[2]49-55。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經(jīng)過長期分化與融合的西南各民族的分布范圍不斷擴大,其社會經(jīng)濟也獲得了較快的發(fā)展,同時各民族間及其與漢族間的接觸、交流逐漸增加,成為我國歷史上一個民族大融合時期。在這一時期,昆明族從秦漢時期的滇西、滇中地區(qū)擴展到滇東地區(qū)。這一時期,叟族在滇西、滇中、滇東北都有分布,與昆明族雜居,其分布范圍和人口規(guī)模僅次于昆明族。該時期,昆明族和叟族開始出現(xiàn)較大的分化與融合,雖然很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獻記載中看到,但是“叟”在隋唐以后就不再見于記錄,“昆明”的記錄也逐漸減少,普遍被“烏蠻”、“和蠻”等所代替,這一事實或許能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叟族、昆明族內(nèi)部的分化以及與其他民族相融合的現(xiàn)象。
到了隋唐時期,叟族、昆明族進一步發(fā)展演變?yōu)椤盀跣U”、“和蠻”等民族群體。其中,南北朝以后,“和蠻”從漢晉時期的叟、昆明等族中分化出來[2]124。至此,“和蠻”開始成為一個民族群體出現(xiàn)。唐初宰相張九齡寫的《敕安南首領(lǐng)爨仁哲書》所記載,當(dāng)時的和蠻出現(xiàn)了“和蠻大鬼主孟谷悞”,說明已經(jīng)有很大的政治勢力[8]232?!缎U書》卷五載:“渠斂趙(今大理州鳳儀鎮(zhèn))西巖有石和城。烏蠻謂之土山坡陀者,謂此州城及大和城,俱在陂坡山上故也。[9]122”《蠻書》卷八又說:“(烏蠻)谷謂之浪,山謂之和,山頂謂之蔥路。[9]216”可見,“和蠻”的“和”指“山”,“和蠻”就是居住在山上的民族群體。在南詔國時期或者更早一點,和蠻群體已經(jīng)開始從大渡河、雅礱江、安寧河畔以正南、東南、西南的走向,遷徙入滇,他們的分布格局形成了東、西兩大片區(qū),和蠻群體內(nèi)部開始出現(xiàn)了一次很大的民族分化與融合。哈尼族的遷徙史詩及口頭傳說中都有“諾瑪阿美”(指今四川大渡河、雅礱江一帶),或許能說明“諾瑪阿美”曾經(jīng)是一個重要的哈尼族集散地。
其中正南方向遷徙的和蠻,到達洱海地區(qū)后,一部分又繼續(xù)向南沿著禮社江--元江進入到滇南、滇西南地區(qū),發(fā)展為如今玉溪易門元江地區(qū)、普洱地區(qū)、紅河的部分地區(qū)和西雙版納地區(qū)的哈尼族。而另一部分則在洱海地區(qū)生活較長時間,然后從洱海向東進入滇池地區(qū),再向南經(jīng)過通海、石屏進入紅河南岸哀牢山腹地。因此,這兩部分人對于大理洱海地區(qū)的記憶不相同。紅河流域的哈尼族記憶中,“色厄作娘”(認為是今天的大理洱海地區(qū),大理古稱也有“葉榆”)這一地名是一個較為重要的地名,而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的遷徙史中則沒有“色厄作娘”[10]11。至少可以說明,如今紅河流域地區(qū)哈尼族的先民在大理洱海一帶居住過較長時間,而西雙版納、墨江一帶哈尼族的先民則來到洱海邊后繼續(xù)南遷。
另一支從大渡河向東南方向遷徙的和蠻,進入烏蒙山區(qū),這部分和蠻與烏蠻雜居。到了近代,這一地區(qū)的哈尼族已經(jīng)很少了,哈尼族先民和蠻群體在發(fā)展過程中已經(jīng)融合到了周邊的其他民族群體中。
還有一支從大渡河向西南方向遷徙的和蠻群體進入滇西南,《新唐書·南詔傳下》載:“顯慶元年,西洱河大首領(lǐng)楊棟附顯、和蠻大首領(lǐng)王羅祁……率部落四千人歸附,入朝貢方物。[11]6322”可見,和蠻部落在滇西地區(qū)已有較大的勢力。
至此,和蠻的分布區(qū)域已經(jīng)形成兩大片區(qū),東片區(qū)是“和蠻大鬼主孟谷悞”統(tǒng)治下的部分,分布在今天滇東南的紅河地區(qū)和文山地區(qū);西片區(qū)是王羅祁等人統(tǒng)治的部分,分布在今大理西面、楚雄等地區(qū),與烏蠻、白蠻等群體雜居。
大理國時期,大理國對轄區(qū)及周邊的民族群體加強了管理與控制,直接或間接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以及民族內(nèi)部的分化。西片區(qū)的和蠻逐漸為“金齒百夷”所管轄,轄于大理國開南州、威遠州之下[2]125。此時,東片區(qū)的和蠻則進一步分化成許多部落,主要有教化山部、鐵蓉甸部、思陀部、伴谿部、七溪部[8]232。
哈尼族先民的稱呼“翰泥”或“禾泥”到了元代才被普遍使用,它們逐漸取代了唐宋時期的“和蠻”。此時的“禾泥”主要聚居在臨安路及元江路所屬各地,即今紅河、元陽、江城、綠春、元江、新平、墨江、普洱等地;此外,據(jù)《元史·地理志》載:還有部分禾泥散居在開南州(今景東)、威遠州(今景谷)及教化山部(今文山)一帶。到了明代,“翰泥”或“禾泥”開始寫成“窩泥”、“倭泥”或“和泥”,但其分布區(qū)域沒有發(fā)生變化。在明代,隨著大量漢族進入云南,眾多“和泥”群體開始被認識,“禾泥”或“和泥”內(nèi)部還有“卡墮”、“黑鋪”、“糯比”、“喇烏”、“羅緬”、“豪尼”、“碧約”等稱呼[8]252。
明初,禾泥主要分布在思陀、溪處、左能、落恐、虧容、教化山部等地區(qū)。到了清代,禾泥的經(jīng)濟社會獲得了較大的發(fā)展,與漢族的接觸開始增多,尤其到了道光年間有部分禾泥接受漢文,道光《普洱府志》卷十八載:“黑窩泥,寧洱、思茅、威遠(今景谷)、他郎有之。性情和緩,服色尚黑?!〞詽h語,近有讀書應(yīng)試者。[8]253”
在元明清時代,一方面,靠近內(nèi)地的禾泥有部分可能融合到鄰近的漢族或彝族中。雍正《阿迷州志》、康熙《蒙自縣志》都載有禾泥,但到了近代這些地方已少有或沒有禾泥,可能融合到漢族或彝族中。另外,在康熙《武定府志》卷一、康熙《祿勸州志》卷上、康熙《元謀縣志》及乾隆《易門縣志》卷六等載,武定、祿勸、元謀、易門等縣境內(nèi)有禾泥居住,如今這部分禾泥已經(jīng)大都融合到彝族等民族中[8]253。另外,到了清代后期, 六詔山一帶大部分哈民族便融合進當(dāng)?shù)氐钠渌褡逯? 剩者逐步遷入哀牢山區(qū), 與當(dāng)?shù)卦庸嶙寰酆? 散居于哈尼族地區(qū)的其他民族的部分成員, 也先后融合進哈尼族中?,F(xiàn)今綠春一帶自稱‘哈歐’的, 原為文山、廣南等地的壯族, 宋朝時儂智高起義失敗后融入哈尼族。至今老人們還認為自己是‘儂人’之后[12]。
到了近現(xiàn)代,窩泥或和泥的分布范圍不斷擴大,民族分化與融合也在不斷發(fā)生著,不僅窩泥群體內(nèi)部不斷分化出不同的支系,而且周邊一些民族也融入到窩泥或禾泥群體中。這段時間,一部分和泥人從西雙版納地區(qū)進入緬甸、老撾境內(nèi),最后進入泰國北部地區(qū)。據(jù)筆者調(diào)查,哈尼族中稱為“臘白股”(其中,“臘白”是指“漢族”;“股”是指“家族”、“氏”)的哈尼/阿卡人就是在民國時期融入到窩泥人群中的,而有些“臘白股”則融入窩泥群體的時間則更晚。
然而,發(fā)生在哈尼族的民族融合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事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民族識別過程,也就是“哈尼族”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族成員的出現(xiàn)。1954年民族調(diào)查時,哈尼族有十余個支系,如哈尼、雅尼、碧約、卡多、豪尼、白宏、多尼、阿木、羅美、布孔、梭尼等。在最終的族稱確定時,根據(jù)該群體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以人數(shù)最多的自稱“哈尼”作為該民族的統(tǒng)一稱謂,“哈尼族”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出現(xiàn),成為囊括10余個支系的民族。至此,經(jīng)過千百年的不斷分化與融合,最終形成了“哈尼族”。
1954年民族識別之后,“哈尼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族成員之一,也成為構(gòu)成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單位之一。至此,“哈尼族”已經(jīng)是一個作為整體性的具有政治性質(zhì)的民族,但“哈尼族”的分化與融合也并未因此而停止,只是形式與性質(zhì)有所新的變化。新時期,“哈尼族”并不是分化成新的民族,而是在民族內(nèi)部不斷分化成的不同支系,又在支系內(nèi)部分化成更多更小的支系、家支、家族等。同時,周邊的部分民族群體以集體或個體形式融合到哈尼族群體中。
如今,哈尼族內(nèi)部較大的支系已有10多個,這些支系內(nèi)部也分化成不同的較小的支系(或者稱為亞支系)。根據(jù)自稱,哈尼族有如下支系:
(一)哈尼支系。包括哈尼(包含他稱為“糯比”的部分)、糯米、昂果、臘米、期弟,主要分布在紅河州的紅河縣、元陽縣、金平縣、綠春縣、建水縣;玉溪市的元江縣;普洱市的墨江縣、江城縣。也分布在越南北部和老撾北部山區(qū)。
(二)卡多(或卡惰)支系。包括阿里卡多、阿古卡多、多卡、多尼、多塔,主要分布在紅河州的普陽縣、金平縣。
(三)雅尼支系。雅尼人又自稱“阿卡”,漢族稱“愛尼”、傣族稱“戈”。包括阿圍(以者圍為主)、阿交(以者交為主)、芒達、排角、瑪熱等,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勐臘縣、勐??h,普洱市的孟連縣、瀾滄縣;境外主要分布在緬甸、老撾、泰國的北部山區(qū)。
(四)豪尼支系。包括豪尼(包含他稱為“布都”的部分)、阿梭,分布在普洱市墨江縣、景谷縣、寧洱縣、鎮(zhèn)沅縣;玉溪市元江縣;紅河州紅河縣、元陽縣、金平縣、綠春縣。
(五)碧約支系。主要分布在普洱市的墨江縣、寧洱縣、鎮(zhèn)沅縣、江城縣等;紅河州的綠春縣;玉溪市的新平縣、元江縣等。
(六)白宏支系。包括白宏、布孔、補角,分布在普洱市的墨江縣;玉溪市的元江縣;紅河州的紅河縣、綠春縣。
(七)哦努支系。他稱為“西摩洛”,包括哦努、阿西魯馬,分布在普洱市的墨江縣、江城縣、寧洱縣等。
(八)阿木支系。分布在普洱市的墨江縣、江城縣、寧洱縣等。
(九)卡別支系。分布在普洱市的墨江縣。
(十)海尼支系。分布在普洱市的景谷縣;玉溪市通海縣、峨山縣;紅河州的石屏縣。
(十一)和尼支系。分布在祿勸縣、晉寧縣;楚雄州的武定縣、雙柏縣。
(十二)阿鄔支系。分布在紅河州的元陽縣、金平縣。
(十三)阿克支系。分布在西雙版納州,以及緬甸、老撾、泰國北部。
(十四)奕車支系。分布在紅河州的紅河縣。
由此可見,哈尼族內(nèi)部的支系依然不斷地在分化成更小的群體,這些群體如今都包含在某一個自稱單位的支系中。但是,如果承認長期的民族群體內(nèi)部發(fā)展不平衡事實或者說民族群體的不同部分長期生活于不同的地域,是民族內(nèi)部不斷分化的原因之一,那么,如今這些生活于不同區(qū)域的哈尼族不同支系,甚至是較小的支系,可能會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之后分化出更多的支系、亞支系。當(dāng)然,也有可能隨著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文化等交流的更加頻繁,以及一些民族文化發(fā)展政策的深入推進,民族內(nèi)部的不同群體間的文化差異性不斷減少,民族認同感也不斷加強,同一民族內(nèi)部的不同支系將可能向著融合的方向發(fā)展,例如西雙版納哈尼族雅尼支系(阿卡人)中,生活在“者圍”這一小支系(或者“胞族”)周圍的其他小支系的雅尼人,不斷融合到“者圍”中,形成較大的亞支系“阿圍”;另外,生活在“者交”群體附近的其他雅尼人則不斷融合到“者交”中,形成更大的亞支系“阿交”。如今,“阿圍”和“阿交”成為西雙版納哈尼族雅尼支系中人口較多、分布較廣的兩大亞支系。
哈尼族同其他民族一樣,都是在漫長的發(fā)展歷史中不斷分化與融合而成的,并且民族的分化與融合將伴隨著民族發(fā)展的整個過程,只是不同的歷史時期表現(xiàn)出不同的形式與特點。
盡管很難完全地梳理清楚“哈尼族”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的具體分化與融合過程,也很難準確無誤地分析清楚哈尼族不同支系的分化時間與地點,更難清楚地說明其他民族群體融入哈尼族中的過程和原因,但我們依然努力梳理了“哈尼族”的整個形成過程。這樣的梳理,能啟發(fā)我們對民族形成及其原因的思考。
一方面會受到民族群體所處的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地理原因的影響,如哈尼族的先民在受到戰(zhàn)爭、環(huán)境惡化、民族關(guān)系緊張等原因的影響下不斷南遷,并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不斷發(fā)生分化與融合:氐羌——氐——和蠻——和泥(窩泥),最后發(fā)展成如今的“哈尼族”。另一方面,民族的分化與融合也會受到民族內(nèi)部的矛盾、民族自身的習(xí)慣等因素的影響。例如,哈尼族有每相隔七代后分成兩個或多個家族的習(xí)慣,而這些家族隨著人口的增加、資源的緊張以及勢力發(fā)展的不平衡等原因,相互之間的矛盾不斷深化,最終形成兩個或多個不同的小支系或支系,如如西雙版納哈尼族雅尼支系中的“阿圍”、“阿交”兩個較大的亞支系是以“者圍”、“者交”兩大家族發(fā)展而來的,據(jù)說“者圍”和“者交”兩兄弟之間因“者交”之子“交邦”的獨裁而產(chǎn)生了尖銳的矛盾,導(dǎo)致兩兄弟各自為盟,發(fā)展成了如今西雙版納最大的兩個亞支系“阿圍”和“阿交”。另外,民族的形成也受到國家民族政策的影響。在中國,“哈尼族”是一個包含10多個支系的民族;在緬甸、泰國,作為哈尼族支系的阿卡人成為一個民族,也就是“阿卡族”;在老撾則分為哈尼族(對應(yīng)中國的哈尼族哈尼支系)和阿卡族(中國的哈尼族雅尼支系,即阿卡人)。
在梳理民族的形成過程中,以漢字為主的歷史文獻提供了重要的基礎(chǔ)和依據(jù),同時民族群體自身的傳說、口述史以及文化等也非常重要,這些都可能印證歷史文獻中記載的該民族發(fā)展過程中的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經(jīng)過、發(fā)展等。任何一個民族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下分化與融合發(fā)展形成的,這些過程都會以文字或非文字的形式成為這些民族的記憶而有選擇地保留沉淀下來,對理解這一民族的形成發(fā)展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1]編寫組.哈尼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萬永林.中國古代藏緬語民族源流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xué)出版社,1997.
[3]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4]屈萬里.尚書釋義[M].臺北:中國文化大學(xué)出版社,1980.
[5]史記·西南夷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
[6]劉琳.華陽國志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84.
[7]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
[8]王文光,段紅云.中國古代的民族識別[M].昆明:云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1.
[9]蠻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0]云南省少數(shù)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辦公室.哈尼阿培聰坡坡[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11]新唐書·南詔傳下[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2]黃巧碧.紅河州哈尼族的族源與遷徙[J].云南檔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