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日報》2013年9月5日報道:不帶一分錢,不乞討、不打工,全憑打欠條,作家劉美松就這樣100天開車28510公里走遍中國。222張欠條,借款近5萬元,事后全部還清,“我得到兩百多人的信任,他們收到我寄還的錢,對陌生人的信任度可能會再提高一點點”。
挑戰(zhàn)加油站156次,成功51次,成功率32.69%。挑戰(zhàn)酒店53次,成功16次,成功率30.19%。這一路走來,劉美松說還是選擇不相信的多。是誠信實驗也好,是體驗生活也罷,劉美松用自己的方式有意無意地測試了這個社會的信任度,以作家的情懷記錄下了這個社會的一個真實側面。他用自己的誠信來呼吁社會關注誠信、尊重誠信。
雖然個人體驗這種方式所經(jīng)歷的樣本是隨機抽取的,隨意挑選性也比較大,也容易出現(xiàn)傾向性誤差,可能代表性不強,但總體上來說,222張欠條代表了兩百多人的信任,也比較充分地說明了社會的誠信在某個方面或某種程度上的擁有。當然這只占全部的30%多,還有70%的人選擇了不信任。這大致可以說明當今中國社會的誠信的現(xiàn)實。
信任陌生人,是一種風險。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選擇信任陌生人,是我們需要審慎考慮的。當無關生命和財產安全時,人們是相對容易信任陌生人的,而多數(shù)人在多數(shù)情況下有防范意識和戒備心理當然也是無可厚非的。我們在被劉美松的誠信所打動的同時,更被這兩百多人的信任和良善之心所打動。
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稱。對別人信任和怎樣對待別人的信任是兩個概念,不能混為一談。在這個事件中,我們看到的是,劉美松的誠信和陌生人對他的信任。此外,誠信也不能僅僅用金錢來衡量,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諾千金等都是對誠信的具體實踐。
雖然222張欠條不足以說明整個社會的誠信問題,但是,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了一些問題。對此,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我們面對當今的現(xiàn)實,究竟該如何去看待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如何讓自己變得簡單,把別人看得簡單,雖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一旦選擇信任,那么看似復雜的問題就會變得相對簡單。正因如此,古往今來,無論中國還是外國,人們無一例外地把誠信當作共同追求的做人做事的良好品質。
但觀目下的現(xiàn)實,不誠信仍然困擾著我們,唯其如此,我們尚待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