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向陽
(江蘇財經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淮安223003)
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基本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以培養(yǎng)學術性人才為主的研究型院校,以學習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的基本理論為主,培養(yǎng)學術人才;第二類是應用性本科院校,主要學習各行各業(yè)的專門知識,培養(yǎng)應用性專門人才;第三類是以學習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主的高等職業(yè)院校。由于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不同和學生素質的巨大差異,三者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方面均有較大差異。然而《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作為面向所有高校學生開設的思想政治公共基礎課,采用的仍是以學科型教學體系為主的全國統(tǒng)一教材,統(tǒng)一教學要求,這樣做雖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卻忽視了三類不同教育類型的差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 “基礎”課的教學效果,尤其對于專科層次的高等職業(yè)院校影響更甚。鑒于中央文件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要求和現有的課程體系,在目前情況下,對于高等職業(yè)院校來說,要提高“基礎”課的教學效果,更好地服務于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就必須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上進行必要的改革創(chuàng)新。江蘇財經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課程組經過幾年的努力,逐步探索出專題模塊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高等職業(yè)教育作為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種高等教育類型,有著明確的就業(yè)導向,具有很強的職業(yè)性,是以培養(yǎng)“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培養(yǎng)目標而不是以培養(yǎng)理論研究型人才為目標,所以要遵循職業(yè)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融職業(yè)性的社會需求與教育性的個性需求于一體。由這一目標決定的教育規(guī)律,既體現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宏觀層面,又體現在專業(yè)建設的職業(yè)分析、課程開發(fā)的工作過程導向、教學實施的行動學習、實習實訓的職業(yè)情境、學習評價的需求定向和師資培養(yǎng)的“雙師”素質等微觀層面。”[1]
高等職業(yè)教育的課程結構作為實現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實施計劃是基于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的動態(tài)的課程結構,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基于學科知識系統(tǒng)化的靜態(tài)的課程結構。由于“基礎”課的教學對象既要面向普通高校的學生又要面向高等職業(yè)院校的學生,所以很難兩面兼顧,目前“基礎”課課程結構基本上還是基于學科知識系統(tǒng)化的靜態(tài)的課程結構。因此,高等職業(yè)院校的“基礎”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必須進行“職業(yè)性”的調整。
行動導向是職業(yè)教育教學的重要理念,著名職業(yè)教育專家姜大源教授曾指出:“行動導向的教學強調:學生作為學習的行動主體,要以職業(yè)情境中的行動能力為目標,以基于職業(yè)情境的學習情境中的行動過程為途徑,以獨立地計劃、獨立地實施與獨立地評估即自我調節(jié)的行動為方法,以師生及學生之間互動的合作行動為方式,以強調學習中學生自我構建的行動過程為學習過程,以專業(yè)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動能力為評價標準。”[2]江蘇財經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課專題模塊的教學模式正是對“基礎”課教學進行“職業(yè)性”調整的一種大膽嘗試,使之更能體現行動導向的職業(yè)教育教學理念,讓學生在行動參與、情景體驗等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
在專題模塊教學模式的設計過程中,為了既強調高等職業(yè)院?!盎A”課的職業(yè)性特點又充分考慮其作為一門公共基礎理論課的特殊性,我們遵循了四個原則:一是遵循思想政治課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與兼顧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相結合的原則。教學要為實現學院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服務、為專業(yè)建設服務,但是思想政治課也有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所以課程改革必須既遵循課程自身規(guī)律,又要結合學院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高職院學生的特點,體現“職業(yè)性”的辦學特色。二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理論教學以講清概念、強化應用為教學重點,既要向學生傳授必要的思想政治理論,講解國家的基本方針政策,同時也要結合高職院學生的實際,注意學生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更加注重實踐教學,讓學生把理論知識與各種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并將其貫徹到實踐中。三是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原則?!盎A”課的教學內容是鮮活的,課堂應該是開放的,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要充分利用課內課外多種資源,多種平臺。要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主陣地,同時以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等為必要補充,多角度、全方位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四是傳統(tǒng)授課方式與綜合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相結合的原則。既充分發(fā)揮傳統(tǒng)授課方式在理論傳授中的重要作用,同時要綜合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電影電視媒體等現代技術和傳播手段,既擴充課堂信息量,又讓學生喜聞樂見。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理論指導下所建立起來的各種類型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和框架,是在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中逐漸形成的用以組織和實施教學活動的典型化范式。[3]“基礎”課專題模塊教學模式,就是將原來普遍應用于普通高等院校和職業(yè)技術高等院校的“基礎”教材的內容,根據職業(yè)院校學生的特點和思想實際進行重新整合,分成若干個既相互獨立,又有機聯系的專題,在每個專題采用“理論認知+案例研討+實踐探索+調查研究”四個教學模塊的教學模式。
我們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tǒng)學科課程模式,根據“基礎”課政策性較強的特點,在嚴格貫徹中央精神的基礎上,針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所必備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制觀念,開展廣泛調研,將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觀念的養(yǎng)成分解成“大學適應”、“志存高遠”、“修身自律”和“學法懂法”四大主要任務,并進一步細化為十二個專題任務。遵循“以適應環(huán)境為基礎,以理想信念為引領、以修身自律為根本、以學法懂法為保障”的基本思路,將教材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即將教材的緒論和八章內容重新整合為四篇十二個專題。四篇為大學適應篇、志存高遠篇、修身自律篇、學法懂法篇。大學適應篇包括“珍惜大學生活 開拓新的境界(專題一)”一個專題,主要整合了緒論第一節(jié)、第二節(jié)、第四節(jié)的內容。志存高遠篇包括四個專題,專題二、專題三、專題四、專題五。專題二“追求遠大理想 堅定崇高信念”主要內容是教材第一章的內容;專題三“繼承愛國傳統(tǒng) 踐行核心價值體系”主要整合了教材第二章和緒論第三節(jié)“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專題四“領悟人生真諦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主要是教材第三章第一節(jié)和第二節(jié)的內容;專題五“積極適應社會促進身心和諧”主要整合了教材第三章第三節(jié)的內容。修身自律篇共四個專題,專題六、專題七、專題八、專題九。專題六“加強道德修養(yǎng)錘煉道德品質”主要為教材第四章的內容;專題七“遵守社會公德 維護公共秩序”主要為教材第五章的內容;專題八“培育職業(yè)精神提高職業(yè)素養(yǎng)”主要整合了教材第六章第一節(jié)和第二節(jié)的教學內容;專題九“擺正愛情位置 樹立家庭美德”整合了教材第六章第三節(jié)“樹立正確的戀愛婚姻觀”的內容。學法懂法篇共包括三個專題,專題十、專題十一、專題十二。專題十“增強法律意識弘揚法治精神”整合了教材第七章和第八章第一節(jié)“我國的憲法規(guī)定的基本制度”,主要介紹我國基本的法治精神和法治觀念,培養(yǎng)法律意識;專題十一“了解民法制度 維護自身權益”整合了教材第八章第二節(jié)第三節(jié)關于民法和民事訴訟法的相關內容;專題十二“了解刑法制度 自覺遵紀守法”整合了教材第八章第二節(jié)和第三節(jié)中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相關內容,并補充大量大學生易犯的如盜竊搶劫、打架斗毆、網絡犯罪、敲詐勒索等罪行的相關案例進行警示教育。
遵循思想道德和法制觀念培養(yǎng)的“認知——情感——意志——行動”的基本規(guī)律,依據高等職業(yè)院校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在每個專題大概又設置了“理論認知”、“案例研討”、“實踐探索”和“調查研究”四個教學模塊。理論知識的選取則緊緊圍繞專題任務完成的需要來進行,在理論密切聯系實際的基礎上,通過關注社會和自身,充分開發(fā)教學資源,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突出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素質。充分體現了職業(yè)院校的特點和課程的實踐性特征,著重解決學生在成長成才過程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和迫切需要解決的思想困惑,引導學生將基本理論學習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理論認知介紹本專題必要的理論知識,突出重點,精講難點;案例研討緊密圍繞所學理論補充若干典型案例,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研討;實踐探索由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的活動,將理論轉變?yōu)閷嶋H的行動,突出本課程的實踐性;調查研究要求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就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開展社會調查,并撰寫調查報告,目的在于讓學生深入了解社會,并在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分析和理論思考,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每個教學模塊一般都占用一定的教學時數,但根據不同專題的教學內容需要和學生實際情況,教學模塊的設計有所不同,如有的專題沒有單獨安排課時進行案例研討,由老師在理論認知模塊的教學過程中講解一些典型案例,有的專題則把實踐模塊放在課外進行,作為課外實踐作業(yè),不占用課內教學時間,調查研究則是在開學前由老師布置給學生,由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并在學期結束時交給老師,教師在學生調查研究的過程中給以一定的指導,并根據情況利用一定的課內時間對學生的調研報告進行適當點評。
專題模塊教學模式十分強調學生的行動參與,重視學生在實踐中自主獲得真知,因此在教學中實踐教學部分就顯得十分重要,而實踐教學需要調動各方力量,運用多種資源,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盎A”課的實踐教學體系應該包括完善的管理制度體系、豐富的資源體系、科學的方法體系和教學評價體系等。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應以制度建設為先導,以方法體系建設為推動,以實踐基地建設為依托,以評價體系建設為反饋,同時加強各項保障機制的建設,才能使實踐教學得以整體推進,提升“基礎”課的教學效果。
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上要更新觀念,適應角色的轉變。在教學方法上,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除了少量的理論知識必須有教師講解以外,更多的時間是學生的研討、辯論、思考、踐履、情感體驗和行為反思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功能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引導(學生掌握真理)。授課方式主要有講授、研討、演講、辯論、影視情景教學等。在案例選取和活動安排上,要充分考慮當前的熱點和學生的興趣點。突出教學針對性、生動性、多樣性、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在教學評價上,評價要全面、客觀地記錄和描述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發(fā)展狀況,注重考查學生的行為,特別關注其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表現。強調學生既是評價對象,也是評價主體。重視學生參與評價,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對學生的能力發(fā)展給予肯定性評價,如學生的溝通、合作、表達能力,搜集與篩選多種社會信息、辨識社會現象、透視社會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持續(xù)學習的能力等,都要注重從積極的方面、用發(fā)展的眼光給予評價。對于學生的成績評定,我們的具體做法是:學期課程成績100%=課堂表現40%+實踐學習40%+調查研究20%。課堂表現主要考查學生的遵守課堂紀律情況,參與課堂活動的能力和效果等,實踐學習考查部分主要考查學生課內課外的實踐活動參與情況,課堂表現和實踐學習都是學生操行狀況的重要體現,占總分的80%,意在強調對所學知識既有內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
通過幾年的不斷摸索,我院“基礎”課的教學效果得到了學生的普遍認可,學生學習興趣更濃了,參與的積極性更高了,對教學的滿意度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教師上課也不再是自說自話的“煎熬”狀態(tài)了,應該說,專題模塊教學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注:本項目系江蘇省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課題“高職院?!端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 ‘專題+模塊’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GYB15)
[1]姜大源.高等職業(yè)教育的定位[J].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2).
[2]姜大源.職業(yè)教育學研究新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20.
[3]洪娟.高校思政課“三三二”實踐教學模式探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