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鳴,劉 聰
研究型教學最初是美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基于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而提出的,我國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對其進行了研討,它是目前國內外教育界積極探索、大力倡導推廣的一項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研究型教學方法,強調的是教師先確定一個大概的主題,但并不將現(xiàn)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在已掌握的現(xiàn)有的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查閱書籍資料,運用多媒體工具觀看教學視頻,或者通過小組討論方式等的方式,分層次的開展研究型學習,自主的探究和解決問題。它在幫助學生開展有效的接受性學習的同時,將學生置于一種主動探究并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狀態(tài),讓他們通過自己親身體驗來了解知識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并最終使學生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1]。
研究型教學在我國體育教學中運用的較少,本研究旨在通過將研究型教學引入到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排球普修課的教學中,從排球的技、戰(zhàn)術教學以及理論教學上,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全面論證研究型教學實驗的實施情況及效果,也希望為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教學提供有益的參考。
以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2010級本科體育教育專業(yè)4個男生班(100人)和2個女生班(44人),總計144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將6個班分為實驗和對照兩大組,每大組3個班,包括2個男生班和1個女生班,進行對照實驗。為保證實驗的準確性,男生班和女生班分別由同一老師教。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相關的書籍、文獻、資料,收索可利用的信息資源,充分了解研究型教學目前的發(fā)展狀況,及其實施方法,了解其與傳統(tǒng)型教學的差異,并進行適當?shù)恼?,為研究型教學實驗的實施奠定理論基礎。
1.2.2 問卷調查法
依據(jù)研究目的,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設計了“對排球運動與課程的認知程度調查”問卷,經專家審定后對問卷進行修改,然后向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所有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144份,有效回收137份,回收率為95.14%。
1.2.3 訪談法
利用教學實習的機會,對武漢市內中小學及各大高校10余所的體育教師和學生進行訪問,主要針對體育教育本科生的排球知識技能的應用能力、教學實踐能力等問題進行了一定的了解。
1.2.4 實驗法
采用對照實驗的方法,對實驗組實施研究型教學方法,對照組依舊采用傳統(tǒng)型教學方法。
1.2.5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將調查所獲得的資料和數(shù)據(jù),運用統(tǒng)計學原理和方法,進行數(shù)理統(tǒng)計。
2.1.1 實驗內容
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學生在同一個學期,同時進行45個學時的排球課程學習。課程的教學內容相同,包括發(fā)傳墊扣四個方面的技術的教學,戰(zhàn)術的教學以及理論知識的學習。對照組采用講解示范、課堂練習等傳統(tǒng)型教學方式,而實驗組除了采用同樣的常規(guī)技術教學手段外,還加入了課后文獻資料的查詢、作業(yè)提交與檢查、課堂設問、問題評點與分析、綜合實踐技能考核等研究型教學手段。
2.1.2 實驗步驟
實驗前,對所有學生統(tǒng)一進行了身體素質測試及調查問卷“對排球運動與課程的認知程度調查”的填寫。身體素質測試包括五個項目,原地手摸高度、原地縱跳摸高、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以及3 m折返跑。
實驗中,要確保兩大組在教學內容、教學時數(shù)上均無差異。實驗組采用研究型教學方式,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型教學方式。為避免兩組學生有心理作用,事先不告訴學生做此實驗。
實驗后,對兩組學生的專業(yè)技術能力、理論掌握水平及綜合能力進行測試。技術測試項目為發(fā)球、傳球、墊球和扣球。
2.1.3 實驗設計流程
編寫排球熱身運動,是實驗的重要部分,在每次課的前25 min進行。要求每個學生按照標準教案格式,編寫排球課堂或是賽前熱身運動,并且在每堂課中進行實際的帶隊演練。演練結束后,由學生和教師共同進行點評。
課堂設問與點評分析,在每次課中的5 min進行。所提問題圍繞著本堂課的主要教學目標與內容進行。要求學生按組口頭回答,組內同學可以進行討論,最后派一名代表回答出綜合全面的答案,同時鼓勵結合回答的同時進行相應的技術示范,但要求盡量避免都是同一名學生回答問題,回答完畢后,教師當場進行點評。
實踐綜合技能考核,是本實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貫穿于整個研究型教學的過程中。它需要在實驗組的班級內部再進行分組,每個小組至少6人,最多不超過8人,以小組為單位,組建自己的排球隊。要求:1)組內成員討論、分析組內同學的技術能力的優(yōu)缺點,提出改善方式,并選出隊長。2)學習排球競賽規(guī)則及裁判法,組織觀看一場完整的正式的排球比賽,注意比賽的流程以及裁判員職責。3)結合自己隊的特點,制定自己隊伍的口號,并根據(jù)所學的理論知識,制定簡單的攻防戰(zhàn)術,并以ppt的形式在全班進行展示。4)組織組間的教學比賽,要求各小組將自己制定的計劃運用在比賽中。5)通過全班同學的討論、評比,選出優(yōu)秀的小組,并據(jù)此在綜合技能評價分數(shù)上予以一定的加分。
課后文獻資料的查詢是本實驗的另一重點環(huán)節(jié),查詢結果討論安排在每次課的最后5 min進行。要求學生在課后通過圖書館和校內網(wǎng)絡等資源,查詢相關文獻資料,并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提交作業(yè),教師及時對學生的作業(yè)進行批改和反饋,并在課程最后統(tǒng)一予以點評。作業(yè)內容主要圍繞著排球關鍵技術環(huán)節(jié)的生物力學分析、技戰(zhàn)術的運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教學及訓練手段等幾個方面,要求注明所引用參考文獻的出處,并且將作業(yè)字數(shù)限制在600字以內,最好能表達出自己的觀點。
排球課程的基本理論教學穿插在課程中進行學習。內容包括排球運動概述,排球基本技術、戰(zhàn)術分析,排球競賽規(guī)則與裁判法及競賽組織與編排等,為避免理論授課方法不同對實驗造成的影響,對兩組學生同時進行8學時的理論授課,且采用相同的授課內容。
對當前學生體育術科課程的掌握情況,主要是通過學生的體能和技能來進行評定,這樣易忽視學生學習態(tài)度、習慣養(yǎng)成、情感、合作、適應等方面。通過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入研究型教學方法,可以更加全面的評定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2]。實驗中設定學生最后總的成績由平時成績、期末理論成績、期末技術成績和綜合能力成績構成,每項成績滿分均為100分,所占比例分別為1∶4∶4∶1。
2.2.1 技術評定
對學生掌握傳球、墊球、發(fā)球、扣球的情況進行達標(滿分10分)和技評(滿分15分)測試,滿分100分。具體測試方法為,傳球:4號位傳球10個;墊球:5、6、1號位墊球10個;發(fā)球:女生正面下手發(fā)球10個,男生正面上手發(fā)球10個;扣球:在4號位扣強攻球10個。
為避免由于評分人員不同造成的誤差,以及授課教師自行評分造成的主觀差異,實驗中的技術評定考試,均使用了相同的、副高職稱以上的2名非授課教師組成評分小組。
2.2.2 理論知識評定
在學期末,對學生進行排球理論知識考試,滿分100分,再進行對比分析。為了凸顯研究型教學的效果,設置考試題型時,在考綱范圍內,多出設一些比較靈活的,綜合性較強的,且能夠體現(xiàn)學生獨特思維的分析論述題。在教師評定成績時,強調表述中正確性、專業(yè)性、邏輯性、創(chuàng)新性以及可實踐性。
2.2.3 綜合技能評定
綜合技能評價,滿分為100分,是針對學生綜合運用排球相關知識的能力所作的評分,主要是通過課堂設問的形式進行評定,實驗組則增加了實踐技能考核評定。課堂設問是通過授課教師與聽課教師分別根據(jù)學生回答問題的準確程度、語言表達的邏輯性、術語運用的正確性等方面進行的評分。實踐技能考核是通過全班同學的統(tǒng)一投票評比,考查各個小組對排球綜合知識、技能的運用情況并予以最終評分。
3.1.1 身體素質測試分析
實驗前對所有學生統(tǒng)一進行了五個項目的身體素質測試,測試情況見下表1:
表1 兩組學生身體素質測試情況對比
從表1中可看出,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們的身體素質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可接受的范圍內。
3.1.2 問卷調查分析
通過分析調查問卷,了解到只有少部分學生上大學之前學過排球,而絕大部分學生在初、高中階段都從未接觸過排球運動,對排球運動的認知程度都普遍偏低,但是整體認知水平差異不大。
3.2.1 理論成績對比分析
表2 兩組學生理論成績情況對比
從表2中可以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在實驗后的理論成績呈顯著性差異(P<0.05)。由于所進行的理論考試的考試題目比較靈活,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因此實驗組學生經過研究型教學后的優(yōu)勢就體現(xiàn)出來了。對照組的同學在答題中顯得比較死板,沒有太多的創(chuàng)新,只是將書本上的知識按部就班的寫在試卷上,沒有自己的想法,不能靈活的運用;而實驗組的學生能夠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對提出各種問題發(fā)表自己獨到的見解,并提出解決方案,且回答較全面,這也就是他們的成績普遍高于對照組成績的原因。
3.2.2 技術成績對比分析
技術考試的結果具有一定的直觀性和可操作性,通過分析學生的技術成績,可以較好地了解學生對于排球技術的掌握情況。
從表3中可以看出,實驗組學生的技術成績普遍比對照組學生的技術成績要高一些,但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男生的技術成績呈顯著性差異(P<0.05),而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女生的技術成績差異性卻不顯著(P>0.05)。
表3 兩組學生技術成績情況對比
之所以產生男生的技術成績呈顯著性差異,而女生的技術水平的差異性卻不顯著的情況,可能包含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男女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相對來說,男生的身體素質水平要好于女生的身體素質,技術動作的接受能力較強,因此男生的技術水平的提高空間比較大,通過學習同樣的排球技術,男生的技術掌握情況也會比較好。其次,學習的態(tài)度的差異。由于在研究型教學中,需要學生花更多的課外時間觀看教學視頻,分析、改正自己的不足,強化新的、正確的技術動作的形成。尤其是在團隊意識的促使下,學生都比較自覺,他們會經常進行課后練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排球技術。而對照組的學生,很多學生都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大多都只是在課堂上跟隨教師的講解示范而進行大量的機械的、重復性的練習,對排球的理解不夠深刻。相比之下,一般女生的學習態(tài)度都會比較好,但由于受到身體素質的限制,技術水平的掌握情況不能像男生一樣好,因此她們就會從技術練習的實踐中分出一部分時間,更多的轉向對理論以及綜合能力的學習,這也可能是導致實驗組女生的技術成績差異性不顯著的原因。
加入了研究型教學以后,雖然最后結果顯示女生的技術成績差異性不顯著,但是男、女生實驗組的學生的技術成績還是普遍高于對照組學生的技術成績,從聽課教師的課堂觀察評價,以及技術考試考官的整體評價來看,也對實驗組學生的技術改進表現(xiàn)給予了更為積極的評價,這說明研究型教學還是有一定效果的。
3.2.3 綜合能力成績對比分析
表4 兩組學生綜合能力成績情況對比
從表4中可以看出,實驗組的綜合能力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并且兩組在這一項上的差異較技術及理論評定的差異都要大(P<0.01)。具體表現(xiàn)為在增加的實踐技能考核中,實驗組同學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思維方式的發(fā)散性及邏輯性、團隊的合作性,相對于對照組明顯要高出一籌。
課堂設問是考查解決問題能力的途徑之一,考查的具體指向為回答問題時的思路選擇、技術示范的正確性、語言邏輯及表達的正確性。實驗組學生在大多數(shù)問題上,回答的都相對要準確、專業(yè)、全面一些,有自己的想法,且能夠結合某些具體的實例進行解釋,對照組的同學則回答的比較寬泛,甚至不能很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通過對實驗組學生提交的課后文獻查詢作業(yè)的整理統(tǒng)計,所查詢文獻資料的范圍包括了學術期刊論文、網(wǎng)絡文章及專業(yè)書籍等。而600字以內的字數(shù)限制,不僅較好地避免了大篇幅抄襲的現(xiàn)象,而且使學生在答案提煉以及語言總結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這提示我們,學生通過網(wǎng)絡及學校的圖書館資源進行文獻查詢,所接觸的排球書籍、論文、網(wǎng)頁、視頻等,能夠使學生較快地掌握相關排球的術語,規(guī)范的論文語言表達以及回答問題時正確的思維方向等。
實踐技能考核,是綜合能力的全面考核,沒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能力。由于它是以團隊的形式為單位,因此不僅需要各小組同學靈活的運用所學的排球技戰(zhàn)術及理論知識,還幫助同學們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及特長,培養(yǎng)團隊合作意識,學會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排球運動的相關知識、技能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1)將研究型教學方法運用于高校排球普修課程的教學是可行的,但這種研究型教學方法的總體效果在某種程度上并不是非常顯著??偟膩碚f,研究型教學方法比傳統(tǒng)型教學方法在教學創(chuàng)新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上確實更具優(yōu)越性,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培養(yǎng)學生課堂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但是在某些方面例如學生的技術能力掌握扎實程度上與傳統(tǒng)型教學相比還是稍顯不足,這可能也與學生時間和精力的分配不均衡有關。2)研究型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全面掌握知識技能,提高理論和實踐的靈活運用能力。3)研究型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與交往能力。4)研究型教學方法能夠激發(fā)學生參與科研探究的興趣和熱情,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蒲袘B(tài)度,為本科生將來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礎。
1)進行研究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設定合理的目標,不要將一些問題設置的過于簡單或者困難,又或者太過局限,而應該是使學生在學習探究的過程中,遇到一定程度的困難和挫折,但是這些問題經過學生努力的思考、學習和探究,是能夠解決的。2)雖然在研究型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教師的作用也必不可忽視的。教師需要在學生學習、探究的過程中做積極的引導,讓學生少走彎路,幫助學生激發(fā)學習的興趣,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3)研究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會需要查閱很多相關書籍資料,也需要利用多媒體、網(wǎng)絡等工具,這就需要學校在實施研究型教學和研究型學習時,要積極的配合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學習,大力支持,多提供教師、學生利用這些圖書館資源和現(xiàn)代化設施的機會,這樣才能更好的運用研究型教學,而不至于受到一些客觀條件的限制和影響。4)研究型教學的實施,相應的對教師的知識、技能等的掌握情況也有比較高的要求,即教師要逐步向研究型教師進行轉換,這就要求學校采取一定的有效方式,例如對教師進行培訓或者是派遣優(yōu)秀教師外出交流等方式,督促教師不斷的豐富自己的知識,全面提高個人及整體的綜合能力水平,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研究型教學的運用和發(fā)展。5)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要求學生也要不斷加強自我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這樣才能更加適應這種新的研究型教學的教學模式,更好的學習和掌握教師所教授的知識。
[1] 尹桂麗.當前大學生研究性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大理學院學院,2004,3(2):22-23.
[2] 吳振東.研究型教學在普通高校游泳教學中的實驗研究[D].齊齊哈爾:東北師范大學,2007.
[3] 范天成.研究型學習方式內涵與價值探析[J].教育探索,2006(7):14-15.
[4] 曾慶學.大學生研究型學習模式的構建[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9,22(4):91-93.
[5] 王建民.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專業(yè)“研究式”教學模式探討[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23(1):116-118.
[6] 劉 偉.忻州師院體育教育專業(yè)足球普修課實施研究型教學的實驗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1.
[7] 朱英庚.在排球技術教學中實施研究型教學的實驗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7.
[8] 朱英庚,李毅鈞.在體育系排球普修課中實施研究型教學的實驗研究[J].學理論,2009(10):190-191.
[9] 楊 光.研究型教學在普通高校乒乓球課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yè),2010(11):151-152.
[10]黃 毅,鄧曉峰,張守元,等.體育院?!把芯啃汀苯虒W改革實驗——以短跑課程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10):76-78.
[11]張愛平.在游泳教學中實施研究型教學的實驗研究[J].體育學刊,2005(4):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