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華 郭霞旭 鄭永祥
(1江蘇省鹽城市濱??h植保植檢站 224500;2濱??h農業(yè)委員會;3濱淮鎮(zhèn)農業(yè)生產服務中心)
近年來,設施蔬菜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開辟了秸稈綜合利用新途徑,減少了秸稈焚燒造成的面源污染,同時解決了保護地內二氧化碳濃度低、地溫低、土壤板結鹽堿化等問題。但傳統(tǒng)的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由于菌種、用工等因素,導致成本較高,無法大面積推廣。2012年,濱淮鎮(zhèn)農業(yè)生產服務中心聯(lián)合濱??h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等單位對該項技術進行簡化試驗,選擇剛收獲的新鮮玉米秸稈作為原料,并淋澆適當尿素水,在不影響秸稈腐熟速度的前提下克服了應用成本過高的缺點,現(xiàn)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供試西葫蘆品種為法拉利,其余材料為青玉米秸稈、尿素、生物菌種和疫苗、麥麩、餅肥、14#鋼筋等。
試驗設在濱淮鎮(zhèn)康莊村高效農業(yè)示范園冬暖式大棚,單個大棚棚內面積為800.4m2,實際種植面積667m2。選擇2個大棚應用傳統(tǒng)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2個大棚應用簡易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其余大棚全部為常規(guī)栽培。(1)傳統(tǒng)秸稈生物反應堆:9月20日,將菌種10kg和麥麩200kg、菜籽餅肥100kg,加水350~400kg混合拌勻,攤鋪厚8~10cm進行發(fā)酵,待第2d使用。9月21日,在棚內西葫蘆種植行下開溝寬55~65cm、深 25~30cm,開溝長度與行長相等,開挖土壤按等量分放溝兩邊。在溝內放置玉米秸稈,踏實,將處理后的菌種均勻撒在秸稈上,并用鐵鍬輕拍,使菌種與秸稈均勻接觸。溝兩頭各留10cm秸稈茬以利微生物進行有氧呼吸,然后將溝兩邊的土壤回填于秸稈上,覆土厚度15~20cm,形成種植壟,整平壟面,灌水澆透秸稈。及時覆蓋地膜,并于澆水后第2d用14#鋼筋打孔,孔距20cm左右,深度以穿透秸稈層為準,以利于微生物進行有氧呼吸,促進秸稈轉化,準備定植。操作過程中要注意“三足、一露、三不宜”,“三足”是指菌種用量要足,秸稈用量要足,第1次澆水要足;“一露”是指溝兩端秸稈要露出茬頭;“三不宜”是指開溝不宜過深,覆土不宜過厚,打孔不宜過晚。(2)簡易秸稈反應堆技術:10月6日,按傳統(tǒng)秸稈生物反應堆方法開溝,在溝內放置剛收獲的青玉米秸稈,鋪完后澆施5%~10%尿素溶液,然后用鐵鍬輕拍秸稈并將土回填。10月10日定植西葫蘆,大行距為80cm、小行距60cm,株距55~60cm,每個大棚栽1630株左右,其他農事活動及管理同常規(guī)栽培,5月份清園換茬。
(1)應用傳統(tǒng)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處理的西葫蘆長勢整齊一致,單個植株長勢健壯,且節(jié)間變短,葉片肥大,顏色濃綠;比常規(guī)對照植株高10~20cm;提前開花5d,提早坐果,提早成熟10~15d,雌花多且坐果率高;西葫蘆瓜條順滑、粗壯,光澤度好。產量調查結果表明,應用秸稈反應堆技術處理的棚室至4月底清園可產西葫蘆1.575t,比同期未用秸稈的棚室增產4150kg,每個棚室增加純效益1.5萬元左右。(2)應用簡易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處理的西葫蘆長勢與傳統(tǒng)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無明顯差異,比未用秸稈栽培的提前開花4d,提早坐果,提早成熟8~12d。對西葫蘆產量調查結果表明,應用簡易秸稈反應堆技術處理的棚室產西葫蘆1.56t,比未用秸稈的棚室增產4000kg,每個棚室增加純效益1.5萬元左右。
試驗結果表明,應用傳統(tǒng)秸稈生物反應堆或簡易秸稈反應堆技術對土壤和棚室環(huán)境影響基本相同,大棚20cm地溫較對照棚室高5℃、棚溫高3℃,同時秸稈在分解時產生二氧化碳,提高了棚室內二氧化碳濃度。據(jù)資料表明,1kg玉米秸稈腐爛后可產生二氧化碳1.1kg,并且相當于使用土雜肥5kg、碳銨23.4g、過磷酸鈣12.4g、硫酸鉀9.5g,為西葫蘆生長提供了大量高效肥料。通過使用該項技術,可減少50%化肥使用量。
通過1年的示范應用,我們認為在保護地生產中應用簡易秸稈反應堆技術是切實可行的。一是省工省力,節(jié)省成本,與普通的秸稈生物反應堆相比,不但可以節(jié)省購買菌種和疫苗的費用,還降低了菌種處理、打孔等農事活動的時間和人工成本。二是有效地利用作物的廢棄秸稈,減少因秸稈焚燒或者拋入水體造成的農業(yè)面源污染。三是結合行間秸稈有機覆蓋,有效提高了棚溫地溫,調節(jié)了棚室濕度,減輕操作行土壤板結,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商品價值,增加農民收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提高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