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加勝
(皖西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安徽 237012)
“出”在《史記》共出現(xiàn)1294次,其中作位移動詞的有998例。從語義系統(tǒng)來看,“出”與“入”、“進”是相對的,其基本的語義特征是“自內(nèi)而外”。與“出”語義特征相適應的處所成分的配置主要是起點處所,起點處所在句中作賓語、補語和狀語。我們對《史記》中“出”的句法環(huán)境進行了窮盡的考察,發(fā)現(xiàn)“出”在陳述一個位移事件時,其后帶上起點處所的頻率很高,共有250例;調(diào)查還顯示:在《史記》中,“出”的后面幾乎不能直接帶終點處所。
“出”進入連動結(jié)構(gòu)主要有以下兩種基本類型:“出(O)+VP”和“VP+出(O)”。
“出(O)+VP”主要有以下幾種變式:“出 +V”、“出+V(O)”、“出 O+V(O)”、“出(O)而 V(O)”。在《史記》中,前兩種格式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出+V”60例,“出O+V(O)”85例,下面是具體的例子:
(1)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史記·秦始皇本紀》)
(2)重耳謝曰:“負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禮侍喪,重耳何敢入!大夫其更立他子。”(《史記·晉世家》)
(3)冬,未葬,而群公子畏誅,皆出亡。(《史記·齊太公世家》)
(4)鄖公止之,然恐其弒昭王,乃與王出奔隨。(《史記·楚世家》)
(5)靖侯十七年,周厲王迷惑暴虐,國人作亂,厲王出奔于彘,大臣行政,故曰“共和”。﹙《史記·晉世家》﹚
(6)秦質(zhì)子歸自趙,趙太子出歸國。(《史記·秦始皇本紀》)
(7)孟嘗君遷之代舍,出入乘輿車矣。(《史記·孟嘗君列傳》)
(8)梁之侍中、郎、謁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門,與漢宦官無異。(《史記·梁孝王世家》)
(9)五十九年,秦取韓陽城負黍,西周恐,倍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令秦無得通陽城。(《史記·周本紀》)
(10)其後四歲,廣以衛(wèi)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史記·李將軍列傳》)
(11)漢王得與數(shù)十騎出西門遁。(《史記·高祖本紀》)
(12)秦、楚之兵構(gòu)而不離,魏氏將出而攻留、方與、铚、湖陵、碭、蕭、相,故宋必盡。(《史記·春申君列傳》)
(13)秦攻韓魏,則楚絕其後,齊出銳師而佐之,趙涉河漳,燕守云中。(《史記·蘇秦列傳》)
在“V”的位置出現(xiàn)的動詞比較豐富,常見的有“擊”、“奔”、“亡”、“走”、“獵”、“游”、“告”、“見”、“之”、“求”、“行”、“居”、“請”、“迎”、“請”、“歸”、“入”等。在這些格式中,由于“V”的范圍擴大,從而使“出(O)+VP”這一連動結(jié)構(gòu)所表達的語義更加豐富了。這些連動結(jié)構(gòu)前后項之間的語義關(guān)系比較單一,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在《史記》中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連動結(jié)構(gòu):“出+O+以+VP”
(14)太后出宮人以賜諸王,各五人,竇姬與在行中。(《史記·外戚世家》)
(15)衛(wèi)侯欲與楚,國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說晉。(《史記·晉世家》)
“出”在這里作使動位移動詞,如例(13)中的“宮人”,例(14)中的“其君”形式上是“出”的賓語,但從語義角色上來說是位移動作的施事。“以”表示目的關(guān)系的連詞,它的作用是使前后的關(guān)系(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明確化。“出”作使動位移動詞的用法還有下面一些例子:
(16)至函谷關(guān),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齊獨後。(《史記·楚世家》)
(17)陳平乃夜出女子二千人滎陽城東,楚因擊之,陳平乃與漢王從城西門夜出去。(《史記·陳丞相世家》)
“VP+出(O)”主要有以下幾種變式:“VO+出”、“V+出(O)”、“V(O)+而/以 +出”,下面是具體例子:
(18)韓厥許諾,稱疾不出。(《史記·趙世家》)
(19)滕公乃召乘輿車載少帝出。(《史記·呂太后本紀》)
(20)漢王四年,楚圍漢王滎陽急,漢王遁出去,而使周苛守滎陽城。(《史記·張丞相列傳》)
(21)衛(wèi)子夫得見,涕泣請出。(《史記·外戚世家》)
(22)其舍人臨者,晉人也逐出之。(《史記·秦始皇本紀》)
(23)李克趨而出,過翟璜之家。(《史記·魏世家》)
(24)既而彌子之母病,人聞,往夜告之,彌子矯駕君車而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25)自以為國近淮南,恐一日發(fā),為所并,即陰作兵器,而時佩其父所賜將軍印,載天子旗以出。(《史記·五宗世家》)
在《史記》中,“VO+出”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近40例。其中處在V的位置上的通常是位移動詞,如:“遁”、“逐”、“走”、“趨”等,也有非位移動詞,如:“請”、“攻”等。
起點處所可以作“出”的賓語、補語和狀語。我們主要討論以下兩個問題:“出”直接帶起點處所;“出”的處所成分配置需要句法標記。
“出”﹢起點處所在《史記》中出現(xiàn)250例,其中“出”的后面直接帶起點處所有208例,例如:
(1)其秋,青為車騎將軍,出雁門,三萬騎擊匈奴,斬首虜數(shù)千人。(《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
(2)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史記·秦始皇本紀》)
(3)右賢王以為漢兵不能至,飲酒醉,漢兵出塞六七百里,夜圍右賢王。(《史記·匈奴列傳》)
(4)其秋,青為車騎將軍,出雁門,三萬騎擊匈奴,斬首虜數(shù)千人。(《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
(5)梁齊之兵連於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閑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毋伐,以臨周,祭器必出。(《史記·張儀列傳》)
(6)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史記·淮陰侯列傳》)
(7)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史記·秦始皇本紀》)
(8)張敖嚙其指出血,曰:“君何言之誤!且先人亡國,賴高祖得復國,德流子孫,秋豪皆高祖力也。愿君無復出口?!?《史記·張耳陳余列傳》)
“《史》中很多位于D后表處所的成分不再用‘于’、‘於’引進,而直接位于D后。這是《史》的一個重要語法特征”。[1](D代表謂語動詞或形容詞)上例中起點處所成分直接跟在“出”的后面作賓語。其處所成分以普通名詞為常,例(1)中的“雁門”,例(2)中的“雞頭山”,例(8)中的“口”等都是普通名詞。位移動詞在表達一個位移事件的時候,一般不要求把“移距”具體化。而“出”卻帶上了一個表示距離的數(shù)量賓語將“移距”具體化,例(3)中的“六七百里”表示的自起點到終點的之間一段距離,這是語言表達精密化的一個具體表現(xiàn)。把位移的過程與位移的結(jié)果同時表達出來,使得句子表達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
在這種情況下,處所成分作狀語或補語,例如:
(9)陳平乃夜出女子二千人滎陽城東門,楚因擊之,陳平乃與漢王從城西門夜出去。(《史記·陳丞相世家》)
(10)樂由中出,禮自外作。(《史記·樂書》)
(11)夫禮由外入,樂自內(nèi)出。﹙同上﹚
(12)使者載行,出于泉陽之門。(《史記·龜策列傳》)
(13)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蟲出于戶。(《史記·齊太公世家》)
(14)東西南北,馳騖往來,出乎椒丘之闕,行乎洲淤之浦,徑乎桂林之中,過乎泱莽之野。(《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15)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jié)铣?,馳走。(《史記·項羽本紀》)
(16)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史記·秦始皇本紀》)
例(9)、(10)、(11)用介詞“從”、“自”介引起點處所“城西門”、“中”、“內(nèi)”作狀語,例(12)、(13)、(14)以介詞“于”、“乎”介引起點處所“泉陽之門”、“椒丘之闕”、“戶”作補語。例(15)中的“南”和例(16)中的“東方”都是方向處所,“南”只是一種目標,在句中沒有顯示出何處是起點?!皷|方”可以看作是存在處所,存在處所類似于起點處所,這里的“出”當然可以理解成“出現(xiàn)”。其實,“出現(xiàn)”的引申源還是“自內(nèi)而外”的“出”,不過它的主體從“未出”到“出現(xiàn)”中間的移距無法計量而已[2]。
現(xiàn)在我們來討論“出”的后面帶終點處所的情況。在《史記》中,“出”的后面很少能直接帶終點處所,據(jù)我們的統(tǒng)計,就發(fā)現(xiàn)2例:
(1)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史記·周本紀》)
(2)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盡起。(《史記·魯周公世家》)
例(1)、(2)中的“野”、“郊”是“出”的終點處所,這種情況在現(xiàn)代漢語中還留有一些痕跡,如“出海”、“出席”等。
再看其他情況:
(3)真公十四年,周厲王無道,出奔彘,共和行政。(《史記·魯周公世家)
(4)誅季君之亂,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諸兄弟不善者皆滅之,威振秦國。(《史記·穰侯列傳》)
在《史記》中,“出”帶終點處所沒有其帶起點處所那樣自由,它如果要帶終點處所,必須在其后帶上一個能夠直接控制終點的動詞,常見的有“之”、“奔”。例(3)、(4)中的“出”沒有直接帶終點處所,終點處所“彘”、“魏”分別是位移動詞“奔”、“之”的終點處所賓語,從“出”到終點處所的整個過程是通過位移動詞“奔”、“之”實現(xiàn)的,這兩個動詞承擔了經(jīng)過整個移距的任務[2]。
在《史記》中,與“出”配置的處所成分數(shù)量很多,類型也很豐富,有如下這些:
普通名詞:匿空、野、路、褒、南陽、塞、伊闕、雞頭山、魯、胡陵、滎陽、關(guān)、武關(guān)、房戶、尋陽、樅陽、郊奎、郊角、長門、南畝、蕭關(guān)、郢、宮、境、船、戶、雍門、郊、東道、朝、晉境、邑中、齊、鹿門、九門、楚、疆、橫城門、吾家門、軍門、殿門、袁昂諸大臣所、衛(wèi)郭門、衛(wèi)城門、韓、冥山、武關(guān)、函谷、閭巷、薛、韶關(guān)、南畝、蕭關(guān)、廊廟、太遠、云中、秦、獄、鉅鹿、口、陳倉、井陘口、百登、鉅野、臨晉關(guān)、長安、城門、房、壁門、塞、上谷、定襄、東道、營、云中、代郡、雁門、朔方、隴西、九原、五原、酒泉、西河、高闕、定襄、桂陽、零陵、豫章、會稽、句章、武林、梅嶺、白沙、遼東、城、番禺城、邛,等等。
方位詞:東方、西方、東北、北方、南方、西、東、南、中、內(nèi),等等。
普通名詞+方位詞:陶丘北、太白陽、太白左、北斗旁、滎陽城東、王臥內(nèi)、臥內(nèi)、上蔡東門、胯下、滎陽東門、城西門、成皋東門,等等。
方位詞+普通名詞:右北平、東門、西門、北辰、正東東方之野、正西西方之野、正南南方之野、正北北方之野,等等。
[1]何樂士.漢語句法結(jié)構(gòu)上的一個重大變化——從《左傳》、《史記》的比較看介賓短語位置的前移賓短語位置的前移[A].何樂士.古漢語語法研究論文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70-187.
[2]崔達送.中古漢語位移動詞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200.